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5年10月16日 -
:
原創
作者:諸史
長期以來,西方學者眼裏的“史記”,是一部不可信的文獻,因為上面記載了一些超自然力量。比如,美國《遠東經濟評論》刊文否定《史記》為信史,一個關鍵理由是:《史記》提到“商的第一個王是其母親踩到大鳥腳印而受孕”,是超自然的神話傳說,不足為信,因此史記不可信。
某人有九個大優點,但因為有一個小缺點,於是乎就能全部否定此人?以一點否定全面、或以偏概全不可取的道理,相信西方學者不可能不懂,但偏偏煞有介事的以此否定史記,只能說是有意為之,刻意否定史記、刻意否定中國歷史。
其實,我們都知道史記不完美,甚至其中一些記載已被推翻,但所謂“瑕不掩瑜”也,總體而言史記是一部標准的信史,記載的內容基本都是可信的。近幾年來,陝西考古取得重大發現,就揭開了“汧渭之會”的謎團,史記又一記載被印證。
秦國汧渭之會何在?
據清華簡記載,秦人祖先最初應在山東(商末或有一批已經西遷山西,另山東濟南萊蕪發現嬴城遺址,應為秦人祖先始居地之一),周初周公東征擊敗商朝殘餘,將秦人祖先遷徙到了西部。其中,秦人祖先是飛廉之子惡來,趙人祖先是飛廉之子季勝,因此秦趙同源同祖。
最先發達的是季勝後代,被封在趙地,惡來後人或攀附之,於是秦始皇等也稱“趙氏”。周孝王時,惡來後代非子擅長養馬,得到了周孝王的欣賞,後來被封為附庸,轄地方圓50裏。從非子開始,秦人逐漸強大起來,秦襄公時因為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有功,而被封為諸侯。
秦襄公去世之後,秦文公繼位,在公元前763年,秦文公帶700人東獵,一路馳騁到“汧(qiān)渭之會”,史記秦本紀對此有明確記載:秦文公四年,至汧渭之會。曰:“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獲為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營邑之。
所謂“汧河”,是“千河”的古稱,渭河左岸較大支流之一。因此,顧名思義,“汧渭之會”應在如今千河與渭河交匯之處。筆者在此多說一句,“周原遺址”表明西周“宗周”在寶雞,其中防禦重點之一是千河河穀,考古發現河穀北端有大量西周遺址,但西周末年這條防線從南到北應該都崩潰了,千河河穀極有可能是西戎滅亡西周的進軍路線。
但問題是,秦人多次遷都,有“九都八遷”之說,從甘肅天水一帶逐步東遷,史載是在“汧渭之會”待了50餘年,最終定都鹹陽,這也導致“汧渭之會”慢慢沒落,直至廢棄,那麼由此就有兩個問題:其一,秦文公有沒有定都“汧渭之會”,其二“汧渭之會”到底在哪?
印證史記又一記載
2014年,在陝西寶雞高新區千河鎮魏家崖村,村民取土時發現一座春秋早期的墓葬,裏面有鼎、簋、壺、盉等很多陪葬品。更為重要的是,魏家崖村恰好位於汧渭東夾角,而且出土的器形都是秦人風格,於是立即引起考古專家注意。那麼,魏家崖村是不是歷史上的“汧渭之會”呢?
2021年,考古專家魏家崖進行再次調查,發現城牆遺跡等,確認下面有一座城池。於是,從前年開始考古挖掘,發現了春秋早期城址、夯土建築、高等級秦人墓葬、車馬坑、圍溝、手工業遺存等,面積約百萬平方米,春秋早期為繁榮期,年代從龍山時期延續至漢代,但以春秋時期秦文化為主。
總之,“魏家崖遺址”說明這是一處位於汧渭之交的秦人都邑性城市,繁榮年代主要集中在春秋早期等等,與史書記載高度一致,因此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梁雲指出:“基本可以確認魏家崖遺址是秦都邑‘汧渭之會’。”
反過來說,“魏家崖遺址”也證實史記沒有胡說八道,而是記載的非常准確,只是具體位置因為“汧渭之會”沒落、直至被廢棄而不為人知,從而成為千古謎團。有人會說,“汧渭之會”具體位置都成謎了還說史記准確?其實,司馬遷時“魏家崖遺址”還沒被廢棄,他說“汧渭之會”就是具體位置,但後來城池被廢棄,兼之地名不斷變化,導致後人搞不清具體位置了,這不是司馬遷的問題。
最後,考古發現的“魏家崖遺址”,印證史記上的“汧渭之會”,說明中國史書的可信度極高,絕非西方可比。其實,如果用史載與考古二重證據法檢驗西方歷史,公元1500年前的大部分歷史,可能都不可信,至少說不能確信,當然筆者不是說某些歷史不存在,只是不能確信。
參考資料:《光明網——又一座秦國都城!陝西最新考古發現!》、《史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