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明

音樂文化的發展,其實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曆程密不可分


字體大小:
2020年8月17日 -
:        
 

文化達人,優質創作者

音樂文化的發展,其實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曆程密不可分。

一首《霓裳羽衣曲》,奏出了中國古典樂章的華美;

一首《命運交響曲》,代表著貝多芬對於音樂和人生的感悟。

時至如今,人類的音樂文化已經有了非常深厚的積累與沉澱,開創了一段又一段令人歎為觀止的輝煌時代。

但是當我們站在這座音樂大廈上感慨無限風光的同時,又是否知曉它的根基和源頭是什麼模樣?音樂文化走到今天究竟經曆了哪些階段,又是什麼力量在推動著它的發展?

正如《徵調曲》中所說:“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

音樂文化之所以能夠發展到今天這種高度,其實與人類文明進步的曆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為人類整體文明的每一次進步,都會在藝術層面得到非常明顯的體現。

音樂文化的原始時代

“音樂”,顧名思義是先有聲音,然後再形成樂曲。

那麼對於人類而言,聲音的最早起源和運用,其實已經非常久遠。就像自然界中的其他動物一樣,最容易被運用的聲音,便是自己發出的吼叫或者鳴叫聲。

比如大雁的鳴叫,狼群的嘶嚎,獅子的怒吼,猛虎的咆哮等等。

這種聲音也可以算作是語言的基礎形態,發聲者可以根據聲音的長短,以及音調的高低,和音波的變化波動,來傳遞一些簡單的信息。正所謂禽有禽言,獸有獸語,原始時代的人類和野獸其實並沒有多大的區別,傳遞信息的方式也是比較類似。

在複雜的語言系統形成之前,原始人也是通過某種動作或者叫喊聲,來向外界傳遞信息。這便是人類音樂文化最原始的形態,雖然形式非常簡單,但是也初步體現了人類對於聲音的掌控和運用。

不過人類卻並沒有和其他同時代的物種一樣,一直停留在原始階段,而是逐漸學會了使用工具,成功過渡到了石器時代。這個時期,人們通過聲音向外界傳遞信息的手段也開始變得豐富,不再只依靠喉嚨中發出的聲音。

因為他們發現敲打或撞擊一些物體,使其產生震動之後,也一樣可以發聲。而且用力的大小不同,以及物體材質的不同,發出的聲音也會隨之變化,同時還能夠根據振動的頻率而產生一種節奏,或快或慢,或急促或悠長。

盡管這個原理在今天看來根本不足為奇,但在原始社會時期,這的確是一個重大的進步和突破,意味著人類的音樂文化已經進入到了工具時代。
那些被敲擊的木棍、石塊等物體,儼然就是樂器的基礎。

例如《世本》書中就曾提到過“無句作磬”的傳說,其中“磬”便是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形如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懸掛在半空中進行敲打。後來明朝律學家朱載堉,在《律呂精義》中稱其為“石音之屬”。

也就是說,隨著人類從最基礎的原始時代,成功過渡到懂得使用工具的石器時代之後,音樂文化也隨之得到了初步發展。只不過這個時候的音樂形式依舊簡陋,最多只有一些簡單的節奏,沒有具體的音律系統。

從部落時代到帝制時代,音樂文化得到了飛躍性的發展

在人類文明史上,部落時代又被稱為遠古時代,這段期間屬於原始社會到帝制社會的過渡期。人們所熟知的黃帝、炎帝,以及堯、舜、禹三位聖王等,都屬於這個時代。

然而也正是在這段時期,人類對於音樂文化的研究開始逐漸深入,更為複雜的樂器也開始慢慢問世。

比如上世紀80年代,30多支由丹頂鶴尺骨制成的骨笛,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相繼出土。據考古學家考證,賈湖遺址存在的時間為距今7800年~9000年前,是華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遺址。

而賈湖骨笛則毫無疑問的成為了,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除此之外,考古人員在其他部落時代的遺址,以及甲骨文的記載中,還發現過鼓、鐘、鈴、管、塤等吹奏和擊打樂器。

不過既然有了樂器,那麼自然也就需要制定出相應的音律,才能奏出動聽的旋律。就像《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篇》記載:

“帝堯立,乃命質為樂。質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此外書中還提到,伶倫聽鳳凰之鳴,以制十二律。

由此可見人類對音律的認知,源自於對自然界的模仿,無論是山川溪流之音,還是蟲鳴鳥叫之聲,都是古人的模仿對象。而且就那些樂器的音色而言也的確如此,譬如笛聲悠揚婉轉如鳥鳴山間,琴聲肅穆莊嚴若風吹松濤。
因此我國古代的十大名曲中的《高山流水》,以及民樂《百鳥朝鳳》,二胡曲《空山鳥語》等等,皆是以自然界中的事物來命名。

不過隨著這些著名的曲調問世,同時也證明了人類在音樂方面已經不僅是模仿自然,而是開始逐漸形成系統。那些樂師們可以通過曲調的高低,和音色的轉變,給人造成一種精神上的共鳴,將聽眾帶入某種意境,甚至可以將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

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鐘子期,就曾經這樣評價伯牙的琴聲:“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音樂文化走到這一步已經初具形態,有了明確的發展走向,以及自己的完整體系。
然而在音樂文化逐漸完善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人類精神文明的進步。

因為人類一開始只能對聲音進行一些簡單的運用,既沒有完整的音律系統,高層次的精神追求。而此時人們不斷完善的音律,還將其升華成了一種聽覺上的享受,在精神層次上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轉變。

這樣的音樂形式從遠古時期一直延續到今日,誕生了一首又一首意境悠長的樂曲,塑造著燦爛輝煌的音樂文化。中國古代的十大名曲,以及西方的交響樂,皆是由此演變而來。

當抽象的音律和具體的文字相互融合,一種全新的音樂形式就此誕生

其實按照嚴格意義來說,音樂應該屬於一種抽象藝術,尤其是用各類樂器演奏出來的器樂,充滿了濃厚的抽象氣息。這樣的藝術形式雖然純粹,但卻未免顯得有些單調,內容不夠豐富。

為了增加音樂文化的感染力和表現力,於是古人們開始將語言和文字與之相互融合,從而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民謠。後來隨著帝制時代的來臨,這種民謠形式的音樂,也隨之從民間走進了宮廷,走上了正規化和系統化的道路。

如秦漢時期的樂府,便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歌,來進行配樂的官方機構。
這種機構最早出現在秦朝時期,之後經過上百年的發展,於漢武帝時漢樂府才正式成立。

從此之後,音樂便有了一種更為豐富的表現形式,不但有動聽的曲調,更有豐富多彩的詩歌內容,“歌曲”的概念正式出現。

而且相對於漢樂府來說,唐宋時期的樂坊則更為成熟,能夠與文字相互匹配的曲調也更加多樣化。除了詩歌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詞曲,據統計,從古代流傳至今的詞牌已經有1000多種,其中向《清平樂》、《如夢令》、《浣溪沙》、《一剪梅》這樣的常用詞牌,就多達上百種。

然而人們在這個時期,之所以能夠創造出如此豐富的音樂文化,是因為人類的整體文明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那些文人們已經開始懂得如何用形象的文字,來描述內心中的感受,並在抒發感受的同時形成一種藝術之美。

當具有濃厚藝術氣息的詩詞歌賦,與極具美感的音律相互融合之際,便形成了這種全新的音樂形式。高低起伏的音樂節奏,配合詩詞的抑揚頓挫,再加上樂器音調和語言平仄的高度匹配,一種美輪美奐的感官享受油然而生。

但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這些古典音樂總會在不知不覺中走上模式化的道路,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皆是如此。雖然曲調旋律有所區別,但整體風格卻有些千篇一律,以至於讓許多“外行人”聽起來都是一個味兒。

多元化的時代,造就了多元化的音樂文化

在漫長的帝制時期,真正的音樂文化,其實一直都是貴族階層的專屬享受。雖然民間也有自己的音樂元素,但是與正規的宮廷樂曲相比,主旋律顯然掌握在後者的手中。

否則唐朝詩人白居易也不會在《琵琶行》一詩中感慨:“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但是也正因為當時音樂文化的走向,一直掌控在這些社會高層人士的手中,所以也在無形中制約了它的發展,使其無法成為大眾的追求,故而才會出現模式化的現象。

不過在如今這個多元化的時代,那種模式化的狀態已然被成功打破。因為人們已經在精神上,完全打破了封建時代的枷鎖,人民大眾成了文化和藝術的主流群體。或者說藝術已經不再只為某些小眾群體服務,轉而走向了更加廣闊的世界。

尤其是流行音樂的出現,更是把這種文化推向了整個社會,使每一個普通人都有了認識、了解、追求音樂的權利。

就像現在有很多著名的音樂人,都是一些普通人出身,但是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天賦,依然能夠成功引領一個潮流,甚至開辟出一種嶄新的風格。而這也正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種象征,對於藝術的認可不再由某些小眾群體而決定,而是有更多的人進行選擇和參與,慢慢造就了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同時也造就了多元化的音樂文化。

這意味著人類在權力的分配上,已經越來越趨向於平等,對音樂的追求和認可,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總而言之,音樂文化的發展,其實和人類進步的曆程密不可分。或者也可以說是文明的進步,推動了音樂的發展,使其能夠不斷迎來嶄新的時代。

總結

任何一種藝術文化,都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衍生品,會隨著整個人類前進的腳步不斷變化更替,從而展現出不一樣的形態,發揮出不一樣的作用。

就像流傳了數千年的音樂文化,在最初時期只是一種傳遞信息的方式,後來逐漸演變成了具有娛樂性的享受,直到如今,成為了一份可以讓許多人追求一生的事業和夢想。

所以說在人類文明逐步完善的同時,人們對待事物的態度也會慢慢發生改變,在精神層次的追求也會越來越豐富。

本文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