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文化十分丨走進“古建築第一瑰寶”佛光寺 重回宏偉大唐


字體大小:
2020年9月12日 -
:        
 

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新媒體官方帳號

10:00

梁思成弟子、著名建築專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郭黛姮:
這個看上去和北京的古建築完全不一樣,因為它是唐代的,北京的都是明清時期的,這個建築一看,它的所有的輪廓線都是曲線,絢麗又柔美,不是很僵直的,正脊也都是曲線。這些都是曲線,這些屋簷都是曲線。這就是當時的一種做法,所以林徽因先生說,它的結構也就是它的建築藝術,也就是它的美,這能夠反映出來,所以它是一個集結構之美和建築之美於一身的這樣一種類型的建築。

1937年6月底,也是一個黃昏,梁思成等人來到了佛光寺,第一眼即被層層疊疊而又宏大雄偉的鬥拱所震撼。

鬥拱,是中國木構架建築結構的關鍵性部件,在梁坊和立柱之間、梁坊和梁坊之間傳遞巨大屋頂的重量,外簷鬥拱更往往出跳組合,以懸挑起深遠的屋簷。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館長 劉暢:
(佛光寺東大殿)這鬥拱厲害就厲害在,它的名字代表了特別高的等級,這個名字叫七鋪作鬥鬥拱。鬥拱為什麼叫鋪作,因為是構件一層一層往上壘。宋代《營造法式》記載,出跳的鬥拱從四鋪作起,到八鋪作,就不會再出跳起,要不然出跳太遠了。而八鋪作鬥拱在所有天底下建築外簷鋪作裏沒有。

梁思成等人為測繪佛光寺東大殿,由背面屋簷下的檢查口爬進殿頂之下、平闇之上的草架,發現梁架上有“叉手”,即以三角形結構支撐屋脊,沒有後來常用的蜀柱。這是國內結構中的稀有案例,梁思成林徽因等人欣喜若狂。

考察幾天之後,他們隱約看見大殿梁底有墨跡,林徽因認出了“女弟子寧公遇”一行字,於是趕緊請人搭架子,小心拂塵觀察。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館長 劉暢:
“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寧公遇”,在佛教體系裏有殿主,殿主基本是負責這個殿的出家人,也是個佛家弟子“上都送供”,上都是長安,送供為女子,長安人,西安市的人來到這兒送供。“寧公遇”這個名字他們見過,出現在門口那個經幢上,經幢上寫唐大中十一年建造,唐代啊,公元857年。“功德主”,另外一個做功德的人是個去世的人,這去世的人是右軍中尉,是神策右軍,神策左右軍分治,是特別重要的角色,姓王。不僅寧公遇把這個東大殿和唐代建築聯系在一起,(而且跟一個高官聯系在一起)。

佛光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隋唐時期,已聲名遠播。然而,唐武宗會昌滅佛,佛光寺被毀。到了唐宣宗大中年間,佛教再度興盛,佛光寺得以在原址重建。如今,東大殿不僅保持了唐代建築風貌,殿內還有唐代的塑像、繪畫和墨跡。

確證佛光寺東大殿為唐代建築,是梁思成林徽因一生中最重要的發現。這一天是1937年7月5日,兩天後,“七七事變”爆發。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人文清華”講壇制片人 張小琴:
在這之前,日本學者在中國進行了大規模的古建築調查,他們宣稱中國全境內一千歲的木料建築物,一個亦沒有。但是營造學社的成員一直懷著“國內殿宇必有唐構”這樣的信念,在苦苦尋找,最後終於在佛光寺得償所願。

“七七事變”改變了梁思成林徽因二人的命運,也成為營造學社事業的轉折點。學社南遷雲南昆明,後又遷到四川李莊。在確認佛光寺東大殿為唐代建築整整七年之後,梁思成才在李莊動筆撰寫佛光寺調查報告。

但是,佛光寺測稿的過程也十分坎坷。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館長 劉暢:
測稿存在天津銀行地下室,發大水給泡掉了,朱啟鈐先生(找人)晾曬、挽救、謄抄,再發給梁林,梁林才得以做研究工作,令人唏噓不已。梁先生在李莊的照片你記得嗎?在一個工作室裏,瘦削的身影,站在那兒,空空的圖板,凝固一樣的時間。

在這樣的情況下,梁思成不僅完成了《中國建築史》,也完成了佛光寺的考察報告。

佛光寺,直到今天依然是古建築愛好者心中的“聖地”,此次直播吸引了將近200萬網友在線觀看。走近古建築,是現代人走近傳統文化的重要路徑之一,也能讓人們反思如今層出不窮的新奇建築。

梁思成弟子、著名建築專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郭黛姮:
我不希望中國人再花更多的錢去做那種怪房子,中國建築師要追求一下我怎麼把中國文化體現出來,深入地研究一下中國建築特點,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建築所反映的傳統文化特點,通過這種的刺激再進一步吸收,來創新、來創造。

九十年過去,中國營造學社的故事,從未被遺忘,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傳奇,也從未褪色。當我們今天再度重走其考察路線,講起他們的故事,不僅是訪古問今,更要致敬前輩們將千秋家國融於己懷的精神,傳承中華文明的智慧和精髓。

(編輯 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