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歷史巧合還是歷史使命?夏朝與詩經研究PK考古夏文化研究


字體大小:
2020年10月08日 -
:       
 

本地資訊創作者,優質創作者

(作者:趙輝)繼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斷代工程之後,2020年中國再次啟動五年期探索夏文化重大項目:“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2020—2024)。

根據相關報道,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21日在相關座談會上表示,我國持續實施“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其中,“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2020—2024)已啟動,由國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國社會科學院協作,系統開展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考古調查發掘研究工作。據介紹,夏文化探索是我國歷史和考古研究中為國內外所廣泛關注的重要課題,也是整個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研究中至為關鍵的重大學術研究課題。到目前為止,圍繞夏文化,學術界在田野考古和理論研究等方面依舊存在一些問題和分歧。

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重大項目的設立,正是為了給全面複原和構建夏王朝的誕生背景、社會歷史、文明成就、政治結構、國家體系等提供科學支撐,為解決夏文化在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乃至中國古代文化多元一體化總進程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等重大學術問題提供准確清晰的答案。

“近年來,我國文物考古和科學研究邁上新台階。”劉玉珠說,陝西石峁遺址、四川三星堆遺址等接連取得重要考古新發現,西藏阿裏、新疆喀什等邊疆地區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成果。下一步,國家文物局將強化保護第一、守正創新、固本培元,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工程管理,構建以文物資源為載體的中華文明標識體系,加快完成組建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對中華文明起源的問題上,圍繞夏文化,學術界在田野考古和理論研究等方面依舊存在一些問題和分歧,國家文物局啟動“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項目,無疑為夏文化研究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是一項很好、很重要的舉措。在中國經濟崛起的同時,理順、考證、求實中華文明起源的根本問題,樹立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以獨特的中華文明自信、民族自信走向全球化,是相當必要與迫切的任務。

雖然“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2020—2024)由國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國社會科學院協作,系統開展對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考古調查發掘研究工作。但與以往夏文化研究項目的不同之處在於,這一項目特別吸收了安徽省參與“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課題項目,為夏文化研究根本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很好的契機。

根據相關報道,近日,國家文物局組織召開“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課題啟動視頻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以及河南、陝西、山西、安徽、鄭州等省、市考古院所課題成員單位近40人出席會議。安徽是探索夏文化的重點區域,安徽淮河的許多支流源遠流長,汝河、潁河的源頭直達夏文化的中心分布區域伊洛平原。從“禹會(合)諸侯於塗山”到“桀放(奔)南巢”,文獻記載的夏朝一頭一尾都在安徽,而蚌埠禹會村遺址龍山文化晚期大型禮儀性建築、肥西三官廟遺址二裏頭時期高規格銅器群等重要發現,正在不斷豐富詮釋文獻記載的關鍵物證。

“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項目於2019年11月提出,2020年4月獲國家文物局批准。我省共列入蚌埠禹會村遺址的發掘與研究、肥西三官廟遺址資料整理與研究、壽縣鬥雞台遺址資料整理與研究、定遠縣陳家孤堆遺址夏時期遺存資料整理與研究、江淮地區夏商時期遺址調查與試掘、潁河中下遊先秦遺址的調查與試掘以及含山縣大城墩遺址的發掘與研究7個備選項目,成為課題規劃的重點省份。

從“夏之興也以塗山”“禹會(合)諸侯於塗山”到“桀放(奔)南巢”,眾多可靠的歷史文獻典籍表明,安徽地區是夏王朝建立與衰亡的重要地理地標,而且位於安徽地理範圍的核心之核心的心髒位置——江淮之間。從某種意義來說,以安徽塗山與巢湖為標志的地理坐標,當是研究夏文化、研究華夏歷史、研究華夏民族的核心地區。離開了對安徽塗山與巢湖地區的夏文化研究,任何考古學理論都無法闡釋夏文化發生、發展、興盛的歷史脈絡,無法解釋華夏文化研究方面依舊存在一些問題和分歧。

“夏朝與詩經研究”正是以安徽塗山地區、巢湖地區以及夏水北淝河四方湖古城地區為地理範圍,通過歷史文獻典籍、最新考古發現與成果、當地民俗地理環境、當地氣候自然環境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全面闡釋、破解夏王朝夏文化的歷史脈絡,以全方位、全視角、全方面的研究領域,還原以夏王朝為代表的夏文化、華夏文化、華夏民族的歷史文化發展曆程,展現華夏文化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一枝獨秀”的引領作用與文化發展核心。

國家文物局的掌門人、局長劉玉珠,安徽懷遠人,出生成長於淮河安徽塗山地區的夏水北淝河。在夏水北淝河下遊的國家考古遺址——雙墩考古遺址,發現有7300年前的帶刻畫符號600多件陶器,是目前發現中國象形文字前身刻畫符號最多的國家考古遺址;在夏水北淝河的上遊,安徽蒙城縣尉遲寺考古遺址,遺址中的紅燒土排房是中國已經發現的最完整、最豐富、規模最大的史前建築遺存,是已有5000年歷史的前人類文化遺址;《蒙城縣志》記載“四千多年前,夏氏祖居羽山(今蘇北、魯南一帶),後徙居夏水(今北淝河)”;在夏水北淝河的中遊,有三個亦河亦湖的湖泊,稱為西南海、中南海、東南海,在中南海中發現有大量4900-4800年前的龍山文化晚期黑陶,擁有完整的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堆積層,是未來破解、確立夏文化、夏王朝核心的最重要遺址;東南海也稱為四方湖,四方湖畔有一古城遺址,是西周末期《詩經》采集者尹吉甫來到南淮夷征收稅賦的地方,也是眾多《詩經》詩篇產生的地方,“四方來朝”“四方來賀”的夏王朝繁榮景象,產生了“四方湖”名稱的由來。

四方湖古城遺址,南距塗山禹會村國家考古遺址20公里,發現有大量4100年前的各種類型的龍山時期陶器,是印證中國文獻典籍記載關於大禹、夏文化歷史的唯一國家考古遺址,是現代田野考古與文獻典籍融為一體的研究夏文化遺址。“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項目能夠吸收安徽相關單位,塗山禹會村國家考古遺址起到了關鍵作用。在開業的二裏頭博物館,就吸納了十六件塗山禹會村國家考古遺址出土文物展出,以證明夏王朝的存在。新近發現的塗山禹會村四千年以上歷史的大規模城牆,將進一步確立淮河塗山與夏王朝之間的密切關系,證明“夏之興也以塗山”的歷史真實性,華夏文化發展的主脈絡。

雖然“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項目的目標是系統開展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考古調查發掘研究工作,但眾多的中國文獻典籍記載與考古發現、民俗、地理、自然氣候等證據,無不將夏王朝、夏文化的中心指向淮河塗山地區。二裏頭遺址發現的物質文化遺存,不過是淮河塗山夏文化輻射的物質遺存,與高度發展的4100-3600年前的夏王朝文化存在一定差距,最多算是夏王朝下的地方文化遺存,或者只是早商文化的一部分。

“夏朝與詩經研究”將在2020-2024年內,以每周1-2篇的論證文章,5年內不低於三百篇的文章,綜合各方面的信息,以文字產生、民俗形成、《詩經》誕生、詩詞歌賦的發展、中華文化思想內涵等全方位地論證夏王朝、夏文化的核心地區為淮河塗山地區,是以淮河塗山、四方湖古城為地理標志的華夏文明發源地;完整全面地還原堯舜禹時期形成的華夏文明歷史;一言以蔽之,文三百,夏無疑。(作者: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