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雲南劍川:“文化力量+藝術創意” 傳統工藝成群眾致富“錢袋子”


字體大小:
2020年9月17日 -
:        
 

雲南網官方帳號

少兒美育教育專題講座 供圖

作為全國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縣份,多年來,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以“雲南文明之源、南詔石窟勝地、中國木雕之鄉、白族文化寶庫、滇西革命搖籃、生態旅遊樂土”著稱,民間手工藝大師雲集。然而,產品缺乏現代創意,與生活結合度不高;工藝品需求面窄;手工藝人才隊伍素質參差不齊;傳統工藝展示渠道狹窄等一直制約著當地手工藝產業的發展。

面對困境,2013年起,中央美術學院(以下稱“中央美院”)對口幫扶劍川縣,先後派出4名掛職副縣長,有針對性地開展對劍川的結對幫扶,在“智扶”“技扶”“藝扶”上下足功夫,助力劍川脫貧摘帽。

手工藝術玩跨界,“非遺”走進百姓家

中央美院對口幫扶劍川後,結合專業優勢,提升劍川木雕、石雕、黑陶、布紮、刺繡等傳統工藝創意設計水平,啟動了“解讀與創意劍川”設計系列綜合課題調查研究活動,先後舉辦“手工劍川·走進生活”劍川旅遊工藝品創意大賽、設計作品展等,展出160餘幅作品和400多件實物,研制出首款土陶燒烤盤和首套黑陶“甲馬”等其他創意設計產品。

結合旅遊革命和大滇西旅遊環線建設,中央美院還積極參與沙溪特色小鎮旅遊商品LOGO設計;依托縣校合作,推進白族服裝改良工作,設計出包括公務服、校服、演出服、常服、禮服等50多款白族服飾。通過創意設計,劍川手工藝品以多樣化、多元化、輕巧便攜的方式融入現代生活,發展前景更加廣闊。

劍川白族服裝改良設計第一階段成果展示 供圖

能工巧匠“走出去”,專家學者“請進來”

在掛鉤幫扶中,中央美院把為劍川培養一批人才作為工作重點,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下繡花功夫抓實人才培養工作。先後選送了9批次近100名的劍川書畫人才、非遺傳承人和中小學美術老師到中央美院進行學習,安排業內專業老師為這些骨幹人才和行業帶頭人進行授課指導。同時以“請進來”的方式,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前來開展講座、授課20餘場次,聽眾超過2500餘人次,為劍川能工巧匠、非遺傳承人更好地學習專業知識創造更多機會。

“通過學習,讓我重新認識民族工藝,從心底樹立起了信心,不管是人才的培養,還是產品的創意創新,都是任重而道遠,”木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煥培說。

在劍川職中建設實踐教學基地,中央美院先後選派6批17名研究生到縣職中和劍川一中進行支教活動;邀請中央美院對外美術教育交流中心師生到劍川開展“高參小”項目活動,現場指導開展美術教育;在縣職中開辦了“木雕工藝美術班”,目前已經進行了招生,為傳統工藝的未來發展培養人才;建立傳幫帶制度,美院師生來劍川實踐調研設計展覽期間,帶著縣職中相關專業的師生全程跟班,共同參與,現場學習,不斷提升劍川師生的專業素養。

2016年中央美院老師到劍川講授國畫、書法課 供圖

工藝傳承不再愁,產業鋪成致富路

通過多方努力,2017年11月11日,劍川縣成立了大理傳統工藝工作站劍川基地和中央美院駐劍川傳統工藝工作站,開展傳統工藝實訓、研習、研究及生產性保護和傳承工作。工作站積極參與大理·劍川木雕藝術博覽會暨劍川木雕文化節的相關活動,策劃組織“劍湖論壇”3期,邀請專家學者與劍川非遺傳承人共探劍川木雕在鄉村振興、文旅融合中的機遇和作為;開展傳統工藝大講壇系列活動,尋找傳統工藝振興之路,通過研討、論壇、講座的舉辦,推動劍川木雕進入專家、學者視野,不斷提升學術影響力。

除此之外,中央美院深挖非遺內涵,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保護傳承工作,建成7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實訓基地,全縣每年培訓非遺傳承學員不少於1000人次。通過建立一項機制、培養一批人才、引領一個產業、帶富一方百姓的“四個一”,在全縣實施“劍川名匠”選育工程,積極探索鄉土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一大批能工巧匠通過培訓學習後,發揮能人帶動作用,建立工作室開展培訓,把課堂設在生產車間、田間地頭、戶內戶外。

中央美院的幫扶,為劍川傳統工藝插上了致富的翅膀,拓寬了銷售渠道。目前,劍川縣從事木雕、石雕、布紮刺繡、土陶加工生產銷售的群眾超過3.24萬人,力爭到今年年底實現劍川木雕產業產值6億元,帶動上萬群眾實現增收致富。截至2019年底,劍川縣實現產值4.74億元,同比增長11.8%,木雕產業已經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錢袋子”。

雲南網記者 朱清然 實習記者 黎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