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名人百科」一代雄主——清高宗乾隆


字體大小:
2020年10月15日 -
:        
 

歷史達人,優質創作者

名人簡曆

清高宗純皇帝(1711—1799年)即乾隆帝,姓愛新覺羅,諱弘曆,是雍正帝第四子。屬兔,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卒於嘉慶四年正月初三,終年88歲,葬於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乾隆於雍正十三年即位,為清代入關後的第四任皇帝。

歷史功過

乾隆時代,世界發生著巨大改變,英國工業革命、美利堅合眾國成立、法國大革命等都在上演。這三件大事正在影響著世界歷史的進程,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格局。但是乾隆皇帝卻看不到西方工業科技的進步和世界發展的潮流,依然陶醉在“天朝上國”、“千古第一全人”的迷夢之中。雖然我們不能對一個帝王有著太多的苛刻,但是中國之所以在清末期落後於世界,難道與中國這些自大的皇帝沒有關系嗎?

名言名文

1.從來為政之道,損益隨時,寬猛互濟。

2.民為邦本,食為民天。視百姓之饑寒如己身之疾苦,多方計議,此則封疆大吏之責無旁貸者。

薩爾滸

鐵背山頭殲杜松,手麾黃鉞振軍鋒。

於今四海無征戰,留得艱難締造蹤。

姜女祠

淒風禿樹吼斜陽,尚作悲聲配國殤。

千古無心誇節義,一身有死為綱常。

由來此日稱姜女,盡道當年哭杞梁。

長見秉彝公懿好,訛傳是處也何妨?

禦園耕種

弄田播種近臣從,不比親耕典秩宗。

布谷有聲春已暮,看花無興草全茸。

勞躬漫謂勤民亟,愁意多緣望雨濃。

豐澤籍田將禦苑,年年端是重三農。

山東上年被災州縣頗多

齊魯民何辜,連年未逢稔,

每念溝壑填,深宮那安枕。

昨始入兗境,所見猶未甚,

寸衷稍自慰,為之食甘腍。

孰知數日來,觸景堪愁朕,

村落多蕭條,老幼率憯懍。

腹饑嗷鴻哀,衣薄狀鶴凚,

縱屢加賑施,未足蘇淒凜。

休助古有經,損益道須審,

用是截漕艘,亟命發倉廩。

嗟哉守土臣,旬宣其勤恁。

盧溝曉月

茅店寒雞咿喔鳴,曙光斜漢欲參橫。

半鉤留照三秋淡,一蝀分波夾鏡明。

入定衲憎心共印,懷程客子影猶驚。

邇來每踏溝西道,觸景那忘黯爾情。

閱古樓

寶笈三希萃法珍,好公天下壽貞瑉。

樓飛四面開屏障,神聚千秋作主賓。

不雜嬴劉誇博廣,略存魏晉要精真。

遊絲燈影參元契,大塊文章沆瀣津。

題惠山園八景知魚橋

屧步石橋上,輕鯈出水遊。

濠梁真識樂,竿線不須投。

子我嗤多辯,煙波匪外求。

琳池春雨足,菁藻任潛浮。

題惠山園八景尋詩徑

岩壑有奇趣,煙雲無盡藏。

石欄遮曲徑,春水漾方塘。

新會忽於此,幽尋每異常。

自然成迥句,底用錦為囊?

如意湖

塞水恒流此處渟,柳湖蓮島偶募形。

煙容波態皆如畫,屬意悠然在杳冥。

伊犁將軍奏土爾扈特汗渥巴錫率全部歸順詩事

今來渥巴錫,明背俄羅斯。

向化非招致,頒恩應博施,

舍楞逃複返,彼亦合無辭。

衛拉昔相忌,攜孥往海濱,

終焉懷故土, 遂爾棄殊倫。

弗受將為盜,俾安皆我民,

從今蒙古類,無一不王臣。

題劉宗周黃道周集

搜羅四庫事磨研,去取其間公道傳。

人各抒忠斯可錄,言雖觸諱忍從捐。

寧同仲達吠堯日,不愧觀文報宋年。

平日犯顏急盡節,如之二者實堪憐。

題金廷標琵琶行圖

船隱蘆洲不見人,四弦風送到江濱。

主賓僮仆齊傾耳,寫出尋聲暗問神。

再題石鼓

石鼓韓歌掘臼科,弗知其意所雲何?

茲因考古十之質,爰命圖真一有窠。

慨歎曾充舂杵用,傷形已閱歲年多。

言行國學曆珍弆,重道崇文功不磨。

人物傳說

魚頭豆腐與乾隆皇帝

清朝的乾隆皇帝,為了表示自己勤政體民,曾多次巡幸江南。這年,他來到杭州巡遊。一天上午,他忽然心血來潮,竟悄悄微服登上吳山遊玩起來。偏偏天公不為天子作美,時近中午,天降大雨,勢如傾盆。乾隆被淋得象個落湯雞,萬般無奈,只好跑到山中一戶人家的屋簷下避雨。誰知,大雨如注,一直下個不停。乾隆又餓又冷,只好進屋求主人給弄點吃的。

這戶人家的主人姓王,人稱王小二。他見來客遇雨狼狽不堪,便熱情招待了乾隆,只是家中貧困,又無准備,實在拿不出什麼象樣的東西來。他冒雨到園中拔了點菠菜,做了一碗菠菜煎豆腐。尋來找去,又用個魚頭和一塊豆腐做了個魚頭豆腐。菜上桌後,乾隆一見,兩個菜色澤鮮豔,香味撲鼻,均為宮中所不見。俗話說,“適口者香”。乾隆此時又饑又冷,這兩個菜對他確很適合。他嘗了一口,鮮美異常,十分滿意。飯後,雨過天晴,乾隆問過主人姓名,告辭而去。

據說,皇帝回到京城後,曾多次讓禦膳房做這兩個菜,可是,不管禦廚怎麼下功夫,沒有一次趕上王小二做得那麼好吃。

後來,乾隆又來杭州,想起上次遇雨一事,記起了王小二一飯之餉。便派人找來王小二,重賞之後,問起日子過得怎麼樣。此時,王小二正失業居家,窮困潦倒,靠借貸度日。於是,便如實答道:“一年不如一年。”乾隆一聽,便說:“你很會燒菜,何不自己開家飯館。”於是,王小二便開起飯館來,這就是杭州城的“王潤興飯館”。當時,乾隆還封王小二為“皇飯兒”。並親書此三字。王小二把“皇飯兒”之匾高懸店內。

這事兒—傳開,人們爭相來“王潤興飯館”就餐。王小二又在魚頭豆腐這個起家菜上狠下功夫。不久,“王潤興”便譽滿杭城,王小二的生意越來越興隆。其它萊館一見,也爭相學習烹制魚頭豆腐。於是,此萊越做越精,最後成了—道抗州名菜。

生平大事

六歲就學,過目成誦

弘曆自幼聰明,六歲就學,過目成誦。據說康熙六十年的一天,康熙帝在雍親王府就是後來的雍和宮第一次見到了孫子弘曆,當時弘曆十二歲,一下子就為其祖父康熙帝所喜愛,令養育宮中,親授書課。此間據說弘曆曾經隨同祖父康熙前往木蘭圍場行圍,康熙開槍將一只黑熊射中倒地,康熙為鍛煉小皇孫的膽量,即命前往再射。弘曆來到近前,不料黑熊並未射死,僅是受傷倒地,見有人近前突然立起,撲向弘曆。弘曆面對危險,毫不驚慌,鎮定自若,虛與周旋。康熙在一旁見事不妙,急忙又發一槍,將黑熊射死。康熙在去世前預言他“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這也為乾隆登上皇位增加了一個砝碼。

雍正元年,雍正書立儲密旨,立弘曆為繼承人,藏於錦匣,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雍正十一年弘曆被封為和碩寶親王,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淩晨,雍正帝去世,內侍取出諭旨,宣布弘曆即位,改明年為乾隆元年。

六下江南

乾隆帝於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六次巡幸江南,每次一般都要到江寧(南京)、蘇州、杭州、揚州,後四次還要到浙江的海寧。

六下江南所經之地和所做之事,雖然不盡相同,但大體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即蠲賦恩賞,巡視河工,觀民察吏,加恩縉紳,培植士類,閱兵祭陵。

乾隆帝在六下江南期間,多次下諭,蠲免江、浙、皖上千萬兩銀子。第一次南巡時,諭免乾隆元年至十三年江蘇積欠賦銀228萬兩、安徽積欠 30萬餘兩,及浙江本年應征銀30萬兩。二次南巡,諭免江、浙、皖三省二十一年以前積欠錢糧,又免浙江漕銀20餘萬兩。三次南巡,諭免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三省積欠錢糧,又免浙江漕銀等項27萬餘兩。四次南巡,諭免江蘇、安徽錢糧143萬餘兩及浙江13萬餘兩。五次南巡,諭免江蘇、安徽三十九年至四十四年欠銀130餘萬兩。六次南巡,諭免江蘇、安徽欠銀130餘萬兩。總計六次南巡免銀在1000萬兩以上。

以皇祖之心為心的乾隆帝,也像其祖父那樣,極其重視河工海防,把它視為六巡江南的一個主要任務。江蘇、安徽、浙江經常發生水災,乾隆七年,黃河、淮河同時漲水,江蘇、安徽的海州、徐州等府50餘州縣“水災甚重”,災民多達700~800萬人。在乾隆寫的禦制《萬壽重寧寺碑記》和《南巡記》裏,他著重講到,“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六巡江浙,計民生之最要,莫如河工海防”,“臨幸江浙,原因厪念河工海塘,親臨閱視”。這些話並非空談,而是乾隆傾盡全力大興河工的歷史實際的真實概括。河工興修規模之大,投入財力物力人力之巨,興修時間之長,乾隆可以稱之為古今惟一的帝王。以經費而言,每年河工固定的“歲修費”,多達380餘萬兩,約占每年朝廷“歲出”額數1/10強。臨時興修的大工程,又動輒用銀幾百萬兩,像藺陽青龍崗之工,“費帑至二千餘萬”。

在乾隆四十九年的禦制《南巡記》裏,他對幾十年大興河工的情形作了總結,主要是四大工程。第一項大工程是定清口水志,加固高堰大堤,基本上保護了淮安、揚州、泰州、鹽城、通州等富庶地區免受水淹。第二項大工程是陶莊引河工程,在陶莊開挖一條引河,寬80~90餘丈,長1000餘丈,深一丈餘,以防止黃河河水倒灌清口。引河開成以後,解決了“倒灌之患”。第三項大工程是在浙江老鹽倉一帶修建魚鱗石塘,曆時三年,花銀數百萬兩,修建好魚鱗石塘4100餘丈。第四項大工程是將原有範公塘一帶的土塘,添築石塘,修了三年多。這對保護沿海百姓生命財產安全,起了重大作用。

另外,《南巡記》裏還提到將高家堰的三堡、六堡等原來用磚砌的堤一律改為石堤,徐州城外添築石堤直至山腳。僅據《清高宗實錄》的記載,六巡期間,乾隆對黃河、淮河的河工及浙江、江蘇的海塘,下達了數以百計的上諭,指示治理,動用了幾千萬兩帑銀,完成了多項工程,對減少洪災、保護百姓田園廬舍和生命安全,起了不能抹煞的重大作用。

南巡期間,乾隆對禮遇致仕大臣和“培養士類”做了大量工作。他重新起用或擢用辦事實心頗有政績的大臣,像原任大學士的陳世倌、史貽直和大學士管江南河道總督的高斌,都是當時的能臣,僅因小過或一時不順上意,而被降被革被致仕,使其才幹無所施展,於國於己皆有損害,現在借南巡之機,乾隆諭命他們三位都官複原職。原禮部侍郎沈德潛乃江南文壇泰鬥、大詩人,原刑部尚書錢陳群詩書皆優,二人皆為乾隆帝所賞識器重,在江南甚至在全國文人士子中影響很大,可以說是德高望重。乾隆南巡時,對二人十分優遇,既賜沈德潛禦詩,又為沈主持的紫陽書院題額“白鹿遺規”,並親寫長詩相賜,還加沈德潛禮部尚書銜,給俸,諭令錢陳群依其原官刑部尚書給俸。這在縉紳中當然會產生良好影響。

南巡期間,乾隆還在蘇州、杭州、江寧、嘉興等地多次閱兵,檢閱軍隊操練,整飭營務,對所到之地的地方官員予以考核獎懲升降。另外,他還遊遍江南名勝,觀古賞景,悅目怡心,賦詩唱和,題字留念,廣寫匾額。

六下江南,有得有失,有利有害。通過六巡,乾隆帝相當清楚地了解江南的官風民情,又大興河工,廣蠲賦稅,禮遇致仕大臣,培植士子,宣揚了聖恩,對爭取縉紳士民,安定江浙,保護百姓的身家性命財產,發展生產,豐富文化,創造和延續“大清全盛之勢”,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另一方面,開支確實十分巨大,每次南巡,曆時四五個月,隨駕當差的官兵一般是3000名左右,約需用馬6000匹和船四五百只,還有幾千名役夫,用掉了上百萬銀兩,還給民間帶來了極大的騷擾。乾隆對此也很了解,他在四十九年的禦制《南巡記》裏,既講述了“西師”、“南巡”兩件大事成功的原因,又明確指出,不具備君主之“無欲”、扈駕人員之“守法”、官員之“奉公”、民人之“瞻覲親切”這四個條件,不可言南巡。過了十幾年,他對南巡的勞民傷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軍機章京吳熊光說:“朕臨禦六十年,並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將來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無以對朕。”

十全武功

乾隆是一位傑出的軍事指揮家,利用清朝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隔閡,他曾兩次平定西北的准噶爾部,一次平定新疆回紇部,兩次征服西南的大小金川,一次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一次出征緬甸,一次出征越南和兩次出征尼泊爾的廓爾喀。其中對歷史影響最大的是西北方面的軍事行動。有十全武功,稱十全老人。

蒙古准噶爾部首領噶爾丹被康熙擊敗後,他的侄子策布阿拉布坦在西北仍擁有很大的勢力,控制了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煽動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與清廷為敵。策布阿拉布坦死後,其子噶爾丹策零繼續統領其眾。乾隆時代,遇上准噶爾部內亂的大好時機,果斷地在1755年出兵攻占伊犁。但噶爾丹策零外甥阿睦爾撒納降而複叛,清廷在1757年第二次出兵,終於完全清除了准噶爾部的反叛勢力。這場戰爭,從噶爾丹時代算起,已持續了近70年。

准噶爾部平定之後,維吾爾族的首領大和卓木、小和卓木回到新疆,策動維族各部反清。乾隆被迫第三次對西北用兵,這場戰爭延續了三年,終於迫使大、小和卓木逃亡國外。隨後,乾隆設置伊犁將軍,並在喀什等地設參贊大臣、領隊大臣等職位,同時大幅減輕了維族地區的賦稅負擔。西北19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終於鞏固在中央政權之下,這是乾隆對中國歷史的一大貢獻。

寵信和珅

和珅原名善保,字致齋,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人。生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比乾隆帝小近四十歲。

和珅是乾隆帝從一個三等輕車都尉一手提拔起來的,確有不少長處——相貌出眾、語言才華超群:通漢、滿、藏、蒙古語。和珅被重用初期,確實做過幾件好事,比如查辦雲貴總督李侍堯受賄案,在乾隆心中留下了清正廉潔的印象。皇帝交代的事他都能辦得井井有條。於是和珅平步青雲、恩寵無比。

和珅在乾隆面前不擺國家大臣的架子,乾隆帝一咳嗽,他就能立即捧上痰盂或者幫他捶背。公事餘暇和珅還給乾隆講笑話,或一起作詩。和珅和乾隆皇帝的詩都不高明,兩個人互相切磋研究,覺得棋逢對手,是個知音。

乾隆晚年十分孤獨:他中宮空虛不設皇后;嬪妃的地位低,在等級森嚴的皇家輕易見不到皇帝,況且乾隆皇帝六十五歲以後也基本上不見這些嬪妃了;皇子公主少數還活著且大多住在宮外;乾隆帝早年提拔的大臣或死或退休,新提拔的官員跟他年齡相差懸殊,話不投機,都躲著乾隆帝。多虧和珅上下溝通,既能讓國家機器保持運轉,又使乾隆皇帝不至於寂寞。而且和珅還能幫皇帝辦成很多別人辦不成的事,能幫皇帝背黑鍋,能為老年乾隆的奢侈揮霍提供財源,所以乾隆帝離不開和珅。

於是從乾隆晚年以來,和珅逐漸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他可以影響乾隆皇帝,被人們私下稱作“二皇帝”。他攬權受賄,對依附自己的人百般庇護。和珅十分貪婪,他不僅大肆受賄,還公開索賄。地方督撫為了息事寧人,每當給皇帝進貢都著給他帶一份。久而久之,和珅積累起了巨額的家產。

禪位嘉慶

乾隆帝即位初年效法漢族立“嫡長子”的做法,在乾隆元年(1736),密立嫡出的永璉為皇太子。然而乾隆三年永璉就死了,還不到十歲。乾隆又立皇后生的二兒子永琮為皇太子,不久永琮也死了,才兩歲。一年後皇后富察氏死在東巡途中,乾隆帝十分傷心,遂遷怒於庶出的皇長子,皇長子不久憂懼而死,立儲的事讓乾隆傷透了心,他命令大臣不准再提立儲之事。

轉眼到了乾隆三十八年(1773),六十三歲的乾隆帝已經沒有任何理由回避立太子的問題了,這個時候,還活著的皇子只有六人,這六人中,又有兩個過繼給了兄弟,所以可供選擇的就只有四人:皇八子永璿、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乾隆帝覺得誰都不是理想的人選,相對而言永琰的缺點最少,於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冬,乾隆帝下定決心,立皇十五子永琰為太子,按照雍正定下的規矩“秘密立儲”,他書寫了立儲諭旨,將諭旨藏在一個硬木匣子裏,再命人將匣子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完成了立儲工作。

乾隆元年,剛剛登上皇帝寶座的乾隆帝焚香默禱:“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紀元六十一載之數。”本來這事兒只有天知己知,後來卻弄得天下皆知。

乾隆四十三年,一個叫金從善的秀才上請願書,請求他立太子、皇后,還質問:“大清不宜立太子,豈以不正之運自待耶?”乾隆氣得火冒三丈,殺了金從善,又詔告天下把已經秘密立儲和乾隆元年發的誓都說了出來。這時離乾隆六十年還有17年,所以只圖一時痛快。六十年轉眼就到了,乾隆帝陷入深深的苦惱之中,經過幾年的思想鬥爭,他決定踐行諾言,按時傳位。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1795年10月15日),圓明園勤政殿,乾隆帝當眾開啟了密封二十二年的鐍匣,宣布永琰為皇太子,改名顒琰,命他即日移居紫禁城內毓慶宮。以明年為嘉慶元年,正月初一舉行傳位大典,自己退位稱太上皇帝,仍自稱“朕”,太上皇諭旨稱為“敕旨”。皇帝處理“尋常事件”,如果有重要軍國大事以及官員任免,由太上皇親自指導處理,新授府道以上官員,都要到太上皇前謝恩。太上皇每天還要對皇帝“訓諭”。

嘉慶元年的正月初一日(1796年2月9日),一場千年罕見的傳位大典在紫禁城舉行。八十六歲的乾隆皇帝不靠攙扶,邁著穩健的步伐登上太和殿寶座的台階,就皇帝位。寶座前地上放著拜墊,寶座東側案上陳放著傳位詔書和皇帝玉璽,皇太子顒琰立在西側,侍衛近臣分立太和殿內外,大殿前廣場文武百官按文東武西原則,分班肅立。朝鮮、安南、暹羅、緬甸等屬國也派使臣前來朝賀,場面莊嚴、壯觀。

據說乾隆曾臨時決定不把玉璽授給顒琰,只念一下傳位詔書即可。這可急壞了幾位大學士,因為這樣一來典禮就不圓滿了,傳播天下也有損乾隆帝的行象。於是連哄帶勸,最後乾隆答應交出玉璽。

授璽後,禮部鴻臚寺官員詣天安門城樓,恭宣嘉慶帝欽奉太上皇帝傳位詔書,金鳳頒詔,宣示天下。

禪讓之說,起自堯舜,但只是史冊傳聞之詞,是否真有其事,不得而知,至少秦漢以來,鮮有嘗試。像乾隆帝這樣為了踐行諾言而主動傳位者,稱之為前無古人,稱為開天辟地的大事情,毫不過分。即使退位退得不徹底,也夠令人感動的了!

上皇時期

乾隆帝在禪位之後仍居住在養心殿掌控朝政。嘉慶元年正月十九日,乾隆太上皇在圓明園召見屬國使臣,告訴他們:“朕雖然歸政,大事還是我辦。”

嘉慶帝對乾隆十分順從,當時朝鮮使臣向國內報告中國情況,說嘉慶帝“侍座太上皇,太皇喜則亦喜,太皇笑則亦笑。” 隨著乾隆太上皇的身體逐漸衰邁,和珅逐漸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

乾隆剛一退位,湖北、四川多處爆發起義,後有數十萬人參加,波及川、陝、鄂、豫、甘5省。乾隆立即分兵鎮壓各支起義軍,戰局進展很不順利,白蓮教起義軍雖遭到一些打擊但仍如火如荼。和珅怕影響太上皇的心情和健康,對他往往報喜不報憂。

乾隆太上皇有一個聽話的兒子;還有一個能幹的和珅替他處理國家大事,自己把心思放在了兒孫身上,據說他這個時候最關心的是他的重孫子能早日當爺爺,這樣他就六代同堂了,可惜最後沒有如願。

嘉慶三年十二月,乾隆病重。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辰時(1799年2月7日晨7~8點),乾隆太上皇在養心殿病逝,終年八十九歲。諡“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聖純皇帝”,廟號“高宗”,葬河北遵化清東陵馬蘭峪裕陵。

秘聞軼事

乾隆私生子之謎

乾隆皇帝的風流韻事給後世留下了說不盡的軼聞佳話。他與內務府大臣傅恒妻子“偷情”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據說,他倆偷情生下的兒子就是福康安。

乾隆帝自認為自己是個太平天子,不免想盡情享樂一番,遂大興土木,擴建圓明園。園子告成後,他發了一道聖旨,自後妃以下,凡公主、宗室、命婦以及近屬,都准入園遊樂。

時值春暖花開季節,這一天風和日麗,乾隆帝護著皇太後,從迎駕的兩列婦女中走過,忽然看見其中一位美貌的命婦,讓他怦然心動。這個靚婦麗人正是內務府大臣傅恒的妻子。而傅恒正是當朝孝賢皇后的弟弟。只見這位美婦鴨蛋臉、柳葉眉,面若桃花,膚如凝脂,而她粉腮上的兩個酒窩和鬢邊插有的一朵紅花,更讓她豔壓群芳,令乾隆帝魂不守舍。在隨意閑遊時。兩人眉目傳情,互生愛意。回宮後,乾隆帝就害起相思病來,整天無精打采,茶飯不思,連朝政也懶得去處理,念念不忘傅夫人那嫵媚的面容,恨不得一下子把她擁入懷裏。以遂心願。

機會終於來了。在孝賢皇后壽辰那天,聽說傅夫人要前來祝壽,乾隆帝心花怒放,精神大振,早早退了朝,到坤寧宮赴宴。席間,他特意與傅夫人又是聯詩,又是敬酒,說說笑笑,好不親熱。此後,傅夫人在他的有意安排下,常常被召入宮陪皇后散心,有時還留在宮中歇息。乾隆帝終於如願把這個獵物捉到了手。兩人不時偷偷地尋歡作樂,一個是風流倜儻的天子,一個是嬌楚動人的美婦,燃燒在情迷意亂的驚喜之中不能自拔。

乾隆帝與傅夫人的私情,只有一些宮女知道,傅恒始終被蒙在鼓裏。後來傅夫人生下一子,滿月時抱入宮中,請乾隆帝賜名。乾隆帝見此子肥碩強壯,面容很像自己,所以十分寵愛,遂賜名叫福康安。福康安八歲時,乾隆帝就讓他在禦書房和皇子們一起讀書,十二歲時便被封為貝子,長大成人後,乾隆帝把禦林軍交給福康安統領,視為自己的心腹。

乾隆接見英使馬戛爾尼

《郎潛紀聞初筆》卷九中記載,乾隆五十八年,西洋英吉利國使來華恭賀乾隆八十大壽,自稱不習拜跪,在禮部官員的勸習之下,才肯答應單屈一膝,但到了殿上後,見天朝氣勢宏偉,不覺雙跪俯伏。管韞山有詩為證:“一到殿廷齊膝地,天威能使萬心降”。

不過,據英國人自己的記載,他們在覲見乾隆的時候並沒有行跪禮,而是行的單膝下跪禮。後來禮部官員對乾隆撒謊說,這樣洋人沒有膝蓋,所以不能下跪,估計這就是後來鴉片戰爭中道光一直認為英國人沒有膝蓋、不善陸戰的原因了。

歷史上的英使覲見是這麼回事。1793年6月19日,在出發9個月之後,英國人到達澳門,停泊數日後北上天津,但讓英國人不快的是,他們剛一上岸,其隊伍便被中國官員不由分說的插上幾面彩旗,上面用中文寫著幾個大字:“英吉利貢使”。馬戛爾尼並不認為自己是貢使,他認為自己是作為英國首任常駐大使派往中國的。但清朝官員並不理解這種區分,和對其它國家的使團一樣,他們對英國人采用的是同樣的措詞和禮儀。在天朝,送給皇帝的禮品從來都叫做“貢”。

覲見乾隆前,清朝的接待官員發現英國人不肯向皇帝下跪叩頭,這讓他們非常頭疼。要知道,其他國家的貢使和傳教士以前都是下跪的。但馬戛爾尼堅決不肯,他說即使在英國國王面前,他也只是行單膝下跪禮,他聲稱決不對別國君主施高過自己國君的禮節。只有在上帝的面前,他才會雙膝下跪,

乾隆帝得知後雖然很不高興,但英國人不遠萬裏前來,最後還是格外恩准了馬戛爾尼只單膝下跪的要求。英國人認為特使單腿下跪是對大國皇帝表示尊重的合適方法,但在中國人眼裏,這只是一種表示臣服的粗野方式。

英國人被安排在乾隆的萬壽慶典上覲見皇帝。當天淩晨,在清朝接待官員的催促下,馬戛爾尼和他的隨行人員身著禮服向皇宮出發。英國人在一片漆黑中走四公里多的路,最後才來到宮殿之前。在這裏,有上千名的清朝官員、各國貢使和仆役,都在無邊的黑暗中等待皇帝的到來。英國人第一次見識了中國的早朝制度。

在靜靜的等待中,天色漸亮,曙光出現的時候,乾隆終於來了。只見全體人員呼喇喇的跪下,英國人卻只是單腿下跪。英國人在這群人裏顯得特別的醒目,因為在大家下跪叩頭的時候,他們居然比周圍的人高出許多!

乾隆認為英國人非常無禮,接見過馬戛爾尼等人一次後,乾隆就再不想見他們,只給了他們一道詔書說:“回去告訴你們的國王:鑒於你們傾心於中華文化,不遠萬裏的派遣使節前來叩祝我的萬壽,我見你詞意懇切恭順,深為嘉許。但你們表奏上說要派你國人長駐天朝,照管你國買賣,這和天朝的體制不相符合,萬萬不行。西洋國家很多,又不是只你一國,如果大家都請求派人留居北京,如何是好?所以不能因你一國的請求,破壞天朝的制度。天朝富有四海,奇珍異寶早已司空見慣,看在你們誠心誠意、遠道而來的份上,我已下令讓有關部門收納你們的貢品。天朝的恩德和武威,普及天下,任何貴重的物品,應有盡有,所以不需要你國貨物,特此告知。”(柏楊:《中國人史綱》)

在詔書裏,乾隆對英國人提出的開口通商、派駐使節等要求全部拒絕。懊喪之餘,英國人只好灰溜溜的離開北京前往廣州,乘坐他們的艦隊回國。英國人臨走之前,乾隆帝又下了一道密詔給沿途接待的官員:“英咭利夷性狡詐,此時未遂所欲,或至尋釁滋事,固宜先事防範。但該國遠隔重洋,即使妄滋事端,尚在二三年之後。況該貢使等目觀天朝法制森嚴,營伍整肅,亦斷不敢遽萌他意。此時惟當於各海口留心督飭,嚴密巡防。”

從這詔書裏,乾隆還知道這次把英國人得罪了, 馬戛爾尼等人還算好的,後來英國使團的遭遇還要更糟。1816年6月,阿美士德勳爵再次率領英國使團來到中國。他們仍舊遇到同樣的禮節問題。覲見前,中國的大臣勸阿美士德屈從同意叩頭,但被阿美士德拒絕了。隨後發生了一場混亂,中國人和英國人展開了一場混戰,有人推,有人拽,到處喊成一片,要把英國人拉去見皇上。阿美士德等人抵擋著,抗議對使節動武。

這個事件報上去後,嘉慶皇帝龍顏大怒,英國人隨後便被趕出了北京。西方文化和天朝文明的沖突,在禮節問題上展現無遺。

乾隆帝下令編《醫宗金鑒》

乾隆帝尤其重視中醫藥學的整理和編纂。在他主持編纂的大部頭類書《四庫全書》中,收錄的有關醫藥學的著作達96部,1743卷,存目94部,681卷,附錄6部,25卷。如果說,《四庫全書》是對中國文化的一大貢獻,那麼收集在《四庫全書》裏的大量醫學著作則是祖國醫學書籍的集大成者。

清政府編纂、乾隆帝賜名的大型醫學叢書《醫宗金鑒》,更是乾隆帝對祖國醫學的一大貢獻。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清政府頒詔,由太醫院禦醫吳謙、劉裕鐸主編有史以來最大的綜合性醫學叢書《醫宗金鑒》。有關史料記載道:“乾隆中,敕編醫書,太醫院使錢鬥保請發內府藏書,並徵集天下家藏秘籍,及世傳經驗良方,分門聚類,刪其駁雜,采其精粹,發其餘蘊,補其未備,為書二部。小而約者,以為初學誦讀;大而博者,以為學成參考。既而徵書之令中止,議專編一書,期速成,命謙及同官劉裕鐸為總修官。”著名禦醫吳謙、劉裕鐸被任命為總修官,曆時5年完成,乾隆帝親自賜名為《醫宗金鑒》。

《醫宗金鑒》全書長達90卷,共15種,內容涵蓋了清以前中醫的基本理論和臨床各科的著述成果,是我國綜合醫書最完備又最簡要的一種。因其內容簡要,編次清晰,圖文並茂,並有歌訣,便於記憶,切合臨床實用,不僅成為太醫院的教科書,“使為師者必由是而教,為弟子者必由是而學”。該書對後世影響深遠,成為醫家必宗之圭臬。

乾隆皇帝大年夜都吃啥

每年的春節是漢族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除夕夜的年夜飯代表著全家的團圓與幸福,漢族老百姓過年的歷史源遠流長,那麼,身為少數民族的清朝皇帝是不是也過年?除夕晚上皇家的年夜飯究竟吃什麼?

清朝的帝王們大都喜寒怕熱,一年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暢春園”、“圓明園”等園林裏度過的,只有到了每年的春節,才起駕回到宮中過年。皇帝一般在臘月二十六日就“封筆”、“封璽”,停止辦公,在正月初一的大典上重新“開筆”、“開璽”。

據《清史稿·禮志》記載,正月初一早晨天剛亮,百官要齊集太和殿廣場給皇帝拜年。那天,廣場上排列著鑾駕儀仗,大殿屋簷下排列著皇家樂隊和金鐘、玉磬等樂器。到了辰時(7點),欽天監官員宣布時刻已到,午門上鳴鐘擊鼓,樂隊奏響音樂,皇帝登上太和殿寶座,鑾儀衛官員甩響靜鞭,贊禮官高喊“排班”。百官依照廣場上擺放的銅制“品級山”所標注的品級位置,列隊下跪。這時由兩名大學士跪捧賀表,由宣表官宣讀。讀畢,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禮。禮畢,皇帝賜座賜茶,百官又要叩頭謝恩。茶畢,靜鞭再鳴,樂隊再奏,皇帝下殿,百官退朝,賀歲拜年的大典就算完成了。這時,皇帝便將早已備好的裝有“如意”的荷包,賜給身邊的八旗子弟、宮女、太監們。而荷包裏的“如意”通常有金如意、銀如意、玉如意和銀錢幾種。乾隆皇帝登上太和殿接受百官拜年之前,通常在他的寢宮養心殿裏飲一杯屠蘇酒。他專用的酒杯重達1斤,用黃金鑲嵌珠寶特制,稱為“金甌永固杯”。金甌寓意江山,“金甌永固”意即“江山永固”。

清代《國朝宮史續編》記載,乾隆皇帝每年正月初一上午都要去北海闡福寺,登上大佛樓進香斂福,然後回到他當皇帝之前住過的重華宮,用刻有“賜福蒼生”、號稱“萬年青管”的黑漆杆毛筆,蘸著朱砂書寫福字。他每年書寫的頭一張福字都要鄭重封存,永不開啟,以示留住福氣。接下來書寫的福字,則賞賜給王公大臣。儒家經典《尚書》闡釋了“福”字的含義:一是長壽,二是富有,三是康寧,四是具有美德,五是老有善終。按此說法,享福的前提是要長壽。乾隆皇帝壽達89歲,兒孫五代同堂,居曆代帝王之首,所以他晚年自認為五福俱全,自稱是“五福五代古稀天子”。

除此之外,在過年的時候,皇帝也會放鞭炮、貼對聯,不過,皇家過年時用的對聯采用掛的方式,而非民間人們常用的粘貼。這樣不僅用起來幹淨,而且如果保存得法的話,可以多次使用。

老百姓過年最講究的是年夜飯,清朝皇帝也不例外。皇帝一家平日裏是難得在一起用膳的。只有年節,才特許後妃們陪宴。除夕早上,皇帝與皇后、妃嬪們在重華宮共進早膳。早膳一般有拉拉(黃米飯)、餑餑、年糕等,花樣多至十品到二十品,但這不是正式的除夕大宴。除夕團圓年飯要於申正(下午4時)舉行。實際上,在中午12點就開始擺桌布置涼菜、點心了。晚宴擺在保和殿或乾清宮,皇帝一人一桌,桌子是“金龍大宴桌”,桌邊圍上黃金繡的桌圍子。大宴桌與皇帝的“寶座”之間設一“長幾”,菜點都擺在大宴桌上,皇帝吃時再由人取到長幾上。

年夜飯備辦的烹飪原料主要是滿族傳統食物。如在清宮的膳食檔案中記有乾隆四十九年舉辦除夕筵宴中所用的物料的數額,其中乾隆皇帝禦桌酒宴所用的物料數額為:豬肉65斤,肥鴨1只,菜鴨3只,肥雞3只,菜雞7只,豬肘子3個,豬肚2個,小肚子8個,膳子15根,野豬肉25斤,關東鵝5只,羊肉20斤,鹿肉15斤,野雞6只,魚20斤,鹿尾4個,大小豬腸各3根。另外,制點心用白面5斤4兩、白糖6兩。這些物料大多是“關東”所產,反映出滿族的固有食俗。

乾隆“拉贊助”

清朝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都得用錢,他的辦法是“拉贊助”。以第六次南巡為例,乾隆皇帝南巡的消息一傳出,負責管理食鹽批發和稅收的鹽運使就報告,說是一批鹽商自願捐銀100萬兩,贊助皇帝的南巡,請皇帝在方便的時候接見他們。乾隆皇帝見到這個報告,大筆一揮:鹽商就不必再通過鹽運使了,直接就在運河邊的泰安等候接見。鹽運使的任務已經完成,不見了!那麼,鹽商憑什麼要孝敬乾隆皇帝銀子呢?又為什麼要求面見皇帝呢?第一是因為光榮,見到了皇帝,那是可以向所有的人炫耀的事情,也是光宗耀祖、造福後世的事。當然,更主要的是當面向乾隆皇帝獻忠,並且請求政策傾斜。這樣,乾隆皇帝接受商人的贊助,並且給他們政策傾斜,用現在概念來說,就是權力尋租。

乾隆為香妃興建寶月樓

傳說中的香妃確有其人,而且乾隆還曾經為她興建寶月樓。之所以專門興建一座寶月樓。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言語文化不同。香妃講維語,不便與諸妃嬪住在一起交流,這裏同皇宮既聯系又分割,環境優雅,湖水漣漪。乾隆會維吾爾語,可以同香妃用維語直接交談。

第二。飲食習慣不同。皇后的正宮坤寧宮是兼作薩滿祭祀的場所。坤寧宮每曰進豬兩口,在神案上宰豬,在大鍋裏煮豬肉,祭祀敬神。元旦祀神,皇帝、皇后行禮:春、秋兩大祭,皇后亦到,妃嬪自當侍從,這是回教徒所萬萬不能忍受之事。將香妃單獨安置在另一個生活區域,生活上很方便。

第三,生活風俗不同。維族的衣服、裝飾,同皇宮的後妃、宮女都不同。皇宮除禦花園外,別無遊觀之處。乾隆築寶月樓於瀛台之南,則隨時可以駕幸西苑,而不必像駕幸圓明園那樣,路途既遠,又煩出駕。香妃在這裏則可免去其他妃嬪爭寵之擾。

第四。宗教信仰不同。滿族的宗教是薩滿教,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要做禮拜。香妃所居之地,隔長安街而對回子營,建回教禮拜堂及民舍,屋舍皆沿襲回風。香妃站在樓上,可以望見對面的“回子營”,遙望瞻禮,以解思念之情。

一個極為孝順的兒子

戴逸先生在《乾隆帝及其時代》中說:“乾隆對他的母親,感情深摯,發自天性。故禮敬有加,始終不渝。”他平時3天問安,5天侍膳,對母親的生活起居,關心備至。皇太後逝世後一年之內,本來幾乎每天都要寫詩的他詩興大減,作品寥寥。

世界上產量最多的詩人

他一生作詩41863首,而《全唐詩》作者2200多位,一共才48000餘首。他壽命89歲,折合成天是32000多天,除去童年,能用來寫詩的不到30000天,平均每天寫詩超過一首。世界第一,當之無愧。 

養生之道

隆帝的健康和長壽的原因

乾隆25歲登極,在位60年,當太上皇3年,享年89歲,是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享年最高的皇帝。

探索乾隆帝的健康和長壽的原因,清宮醫案專家認為,作為清代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乾隆不僅為當時中國人民的休養生息、生產發展和人口繁衍,做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而且他還是中國養生保健的系統實踐者。他成功地將體育運動、心理衛生、飲食調節與藥餌補益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了養生學很高的境界。他的健康長壽,無疑是他同他的祖父玄燁共同締造“康乾盛世”的基礎。

1.喜吃野菜雜糧

康熙帝的孫子——乾隆帝,也像其祖父一樣,是一個“學者型的皇帝”。他一生“稽古右文,崇儒興學”,為中華民族的文化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中國曆代皇帝的“長壽冠軍”,乾隆帝深諳中醫基本理論,尤其深諳中醫的養生之道。他在總結自己的養生經驗時認為:“節飲食,慎起居,實卻病之良方也”,“凡人飲食之類,當各擇其宜於身者,所好之物不可多食。”節飲食,慎起居,是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強調的養生原則,乾隆能說這些話,說明他深諳醫理。乾隆又說:“老年人飲食宜淡薄,每兼蔬菜食之則少病,於身有益。所以農夫身體強壯,至老猶健者,皆此故也。”淡薄飲食,兼蔬菜食,也是重要的養生原則,現今尤為提倡。

乾隆帝弘曆,在其統治的早中期也躬行節儉。乾隆年間,經過百餘年的勵精圖治,清王朝已經到了鼎盛時期。全國的耕地面積已超過明代的最高數字,達到600餘萬頃。農業的發展,糧食的充足,促進了工商業和城市的繁榮。社會財富大量聚集,統治階級的享樂之風也日益顯露。但乾隆帝仍然保持著祖先們喜食雜糧、蔬菜的習慣。乾隆帝很重視飲食規律,不食過冷過熱之物,不過饑過飽,不暴飲暴食。在他統治的初期和中期,乾隆帝曾禁止各省大員向皇帝進獻地方特產。不過由於皇帝的特殊地位和時代及階級的局限性,乾隆帝晚年生活奢侈,吏治松懈,出了大貪官和坤這樣在整個封建社會都很少見的腐敗人物。

2.巡遊天下,身心雙受益

古代皇帝出行叫“行幸”,視察遊曆叫“巡遊”。漢武帝在位期間,行幸23次,巡遊3次,足跡踏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跡。尤其是為了抵禦匈奴入侵,他親自北巡,派將軍霍去病多次主動出擊,還派張騫長期出使西域,尋求合作夥伴,卻匈奴於漠北。他意志堅定,做事不達目的絕不善罷甘休。他年輕時,曾受到方士的欺騙。為了弄清方士的“仙藥”是否有效,渤海中的“仙山”是否存在,他親自登泰山,巡東海,采靈芝,下了很多工夫,費了大量時間,終於揭穿了方士的騙術。醫家認為,漢武帝做事矢志不渝,堅持不懈,孜孜以求的執著態度,是長壽者需要具備的重要心理素質。

康熙帝的孫子愛新覺羅·弘曆,則是曆代皇帝中的長壽冠軍。據《清宮醫案》記載,享年89歲的乾隆帝,自稱“古稀天子”。80歲時,更覺自己“仰荷天眷,至為深厚”,“不特雲稀,且自古所未有也。”英國使臣馬戛爾尼到承德避暑山莊朝見乾隆帝後,對乾隆作了這樣的描述:“觀其風神,年雖八十三歲,望之如六十許人,精神矍鑠,可以淩駕少年;飲食之際,次序規則,嚴其肅,殊甚驚異。”

乾隆帝繼承了其皇祖父喜歡騎射的傳統。乾隆帝常在夏日接見武官後在宮門外較射,秋天出塞時亦複如此。射時均以三番為率,每番三矢,每發多中圓的,九矢可中六七。有一年十月,在大西門習射,乾隆帝九矢九中。

史稱乾隆帝生得“隆准頎身”,特別喜歡行獵。據《清史稿》記載,乾隆在位六十餘年中,他共在山區、平原行圍打獵115次,水上圍獵4次,共計119次,涉及北京、河北、內蒙古、山西等許多地區。據說,乾隆帝打獵非常英勇善戰,常常挽弓跑馬,身先士卒。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至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他曾四次在春季到白洋澱舉行水圍,場面十分壯觀。水圍的刹那間,被四面合圍的各種水鳥雲集到圍船上空,船上萬箭齊發,鴻雁、野鴨等應聲而落。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二月水圍,弘曆親自用火槍射獲水禽五十餘只,用箭射獲二十餘只。

應該看到,乾隆帝把打獵等運動看作是對子孫進行吃苦教育、振奮精神、增強國力、維持滿族統治的必要條件。除特殊情況外,乾隆帝每年都按祖制舉行騎射活動,並要求大家不要怕苦怕累。他訓誡皇子皇孫說:“騎射行圍等事,非身習勞苦,不能精熟。人情好逸惡勞,往往趨於所便,若不深自提策,必致習為文弱而不能振作。”

同其皇祖父康熙一樣,乾隆也曾六次下江南。皇帝出巡,雖說有轎夫和馬匹伺候,但在當時的物質和交通條件下,曠日持久地跋山涉水,鞍馬勞頓,也不算輕松。筆者算了一筆賬:乾隆六次下江南,共耗時666天,平均每次111天,如此長時間、大幅度的辛苦磨煉,對身體、對心智都有莫大的益處。

3.早睡早起,與雞俱興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在論述“四季養生”問題時,強調人要“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即天黑了就睡,雞叫了就起。古代人基本沒有夜生活,也沒有鐘表,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且大都有早起早睡、“與雞俱興”的習慣。普通人如此,皇帝們也不例外。

據清宮醫案記載,清朝皇帝通常淩晨5點左右起床,8點左右用早膳,下午3點前後用晚膳,一天兩頓,晚上再吃一點茶點。尤其是乾隆皇帝,總是堅持早睡早起,起居十分規律,並且早晚都堅持散步,早晨從同樂園步行到永日堂拜佛,拜佛後再從同樂園碼頭步行到前碼頭,又從九州清宴步行到金魚池等地,轉一大圈。晚飯之後,常由太監引領巡遊到福海和長春園。夏日晚上,常乘船遊於水上。冬季則乘冰床,在如鏡的冰面上讓人拉著疾馳,以鍛煉身心,磨煉意志。乾隆還喜歡賞花、觀魚、喂魚。所有這些,都無疑增進了他的健康,陶冶了他的情操。

4.藥浴

乾隆帝也喜歡藥浴。據《清宮醫案研究》記載,禦醫花三格曾給乾隆帝開過一個治療風疹的洗藥方,方藥組成是:荊芥穗、防風、土大黃、樸硝、苦參、黃柏、蛇床子、當歸各5錢,地膚子、鶴虱草、杏仁、川椒各3錢,引用食鹽3錢,連須蔥白3根,煎湯洗身,每一壺加生白礬5錢。從藥性看,乾隆皇帝可能患的是“風疹塊”之類的疾病,其藥方具有疏風透表、清熱解毒等功效。

5.清宮補腎成藥——清宮壽桃丸

本方為乾隆朝宮廷常用的補腎藥方,由益智仁、大生地、枸杞子、天門冬、人參、當歸等十餘種中藥組成,大都屬於傳統的延年益壽之品。經陳可冀、周文泉、李春生等專家采取以上同類方法,對壽桃丸抗衰老和目前常用的維生素E抗衰老對比研究表明,服用這兩種藥後,腎虛症狀都得到改善,衰老程度均有所減輕。但壽桃丸對降低腎虛衰老見證積分值、疲倦、頭痛等7個腎虛衰老症狀的效果,比維生素E更明顯。另外,在提高記憶廣度,降低血漿過氧化脂質含量,以及改善最大呼吸氣流速和第一秒時間肺活量百分比的效果等方面,均較維生素E為優。

中醫“腎”不同於西醫“腎”,其功能更廣泛,內涵更深刻,理論更奧妙。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中醫“腎”不單是個泌尿器官,它與神經、內分泌、智能、代謝等系統有著密切聯系。專家們從而推測,清宮壽桃丸的延緩衰老作用,可能是通過補益腎陰、腎陽,對機體老化的多器官、多功能系統進行綜合性調節的結果。中醫“腎”,可能是研究健康長壽的一個關鍵。

6.寬宏大度,海納百川

乾隆心境豁達、仁厚。登極其始,乾隆就效法祖父康熙,在全國繼續采取薄賦輕徭、休養生息的政策。哪裏遇到水、旱、洪、澇、風、潮等自然災害,朝廷就免除哪裏當年的賦稅,並酌情予以救濟。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六月,由於全國受災地方很多,乾隆帝弘曆立即下詔減免災區應征錢糧,並對群臣說:“朕臨禦天下,十年於茲。撫育蒸黎,躬行儉約,薄賦輕徭,孜孜保治,不敢稍有暇逸……持盈保泰,莫先足民。天下之財,止有此數,不聚於上,即散於下。我皇祖在位六十一年,蠲租賜複之詔,史不絕書,普免天下錢糧一次。我皇考(即其父親雍正帝)無日不下減賦寬徵之令,如甘肅一省,正賦全行豁免者十有餘年。朕以繼志述事之心,際重熙累洽之後,欲使海澨山陬,俱沾大澤,為是特頒諭旨,丙寅年直省應徵錢糧,其通蠲之。”關於普免錢糧一事,在朝臣中曾引起爭論,如禦史赫泰就持反對態度,在朝議時請求皇帝收回成命,受到乾隆帝的斥責,指出其論“悖謬”,削了他的官職。

乾隆帝的“仁愛”之心,更表現在對回歸祖國的土爾扈特部的“加急撫綏安插”上。土爾扈特回歸祖國,是清朝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原來,蒙古土爾扈特部駐牧於塔爾巴哈台即今新疆塔城一帶,他們不堪准噶爾部貴族欺壓,在明代末年逐水草而牧,移居俄羅斯伏爾加河下遊一帶。但其首領一直向清廷“表貢不絕”,乾隆帝也曾派人專程去看望過他們。乾隆平定准噶爾首領叛亂後,土爾扈特又遭受沙俄的欺辱,尤其是他們信奉的黃教受到蔑視,使他們在心靈上不堪忍受。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十月,渥巴錫汗率領土爾扈特部眾十六萬九幹多人,風塵仆仆地踏上回歸祖國的艱難路程。他們沖破俄軍的追擊堵截,受盡艱辛磨難,曆時8個月,行程萬餘裏,以犧牲八萬多人的慘重代價,終於到達新疆伊犁附近的塔麻幹地區。

乾隆帝得到清軍守將的報告後,立即做出“加急撫綏安插”的決定,下令從國庫調銀200萬兩,調撥牛羊23萬5000餘只,茶葉2萬餘封,米4萬餘石,羊裘5萬餘件,棉花59000餘斤,以及大量氈廬、器皿等,對土爾扈特部眾賑濟,做到了“口給以食,人授以衣,分地安居,使就米穀,而資耕牧”。

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九月,渥巴錫等到承德避暑山莊覲見乾隆皇帝。乾隆帝在萬樹園設盛宴為渥巴錫一行洗塵,分別封渥巴錫等為汗、親王、郡王、貝勒等,並劃定牧場,妥善安置。為此,乾隆還特撰《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以志盛事。

縱觀曆朝曆代的皇帝,對他們的前朝皇帝不是恨之入骨,全盤否定,就是敬而遠之,不予理睬,很少能給予應有的尊重和客觀的評價。而乾隆帝卻大不一樣。乾隆帝在對待明代君臣、對待反對過他父親雍正帝的人的態度等方面,表現了極大的寬容和仁厚。

據史書記載,弘曆自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開始南巡,途中曾三次去江寧(今南京)祭奠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給這位非同尋常的前朝皇帝以應有的尊重和高度評價。他還追諡明代那個失蹤了的建文皇帝為恭惠皇帝,並令內閣大學士張廷玉主持編纂《明史》。對於明代官吏的著作,乾隆帝采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態度加以辨識,而不是一概予以否定。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十一月,他下詔《四庫全書》館詳細核查違禁書,分別改毀。他宣諭道:“明季諸人書集詞意抵觸本朝者,如錢謙益等,均不能死節,妄肆狂狺,自應查明毀棄。劉宗周、黃道周立朝守正,熊廷弼材優幹濟,諸人所言,若當時采用,敗亡未必若彼其速,惟當改易字句,無庸銷毀。又直臣如楊漣等,即有一二語傷觸,亦止須酌改,實不忍並從焚棄。”乾隆特別對劉宗周、黃道周、熊廷弼三人著作網開一面,而且對有“抵觸本朝”的《四庫全書》指出“無庸銷毀”,只須“改易字句”,這對於一個清朝皇帝來說,不能不說是極為難得的事。

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正月,弘曆捐棄前嫌,賜明代抗清名將,已故遼東經略熊廷弼五世孫熊先為“儒學訓導”。是年八月,又賜明代抗清名將,被清太宗皇太極施反間計淩遲處死的遼東經略袁崇煥的五世孫袁炳“以八九品官選補”。因反對雍正帝而被革去黃帶子、削王爵、交宗人府編入“佐領”的八王阿其那和九王塞思黑,二人雖已死亡,全家受到株連,弘曆繼位的當年,就宣旨“賞阿其那、塞思黑子孫紅帶,”並改正了株連。對於曾逮問下獄論斬的明代名將嶽鐘琪,弘曆繼位十三年給予啟用,讓其擔任提都。嶽鐘琪不負乾隆帝厚望,在平定大小金川叛亂中立下戰功。頗有才幹的大臣李侍堯,滿洲鑲黃旗人,曾因貪汙罪被定為“斬監候”,後來弘曆免其死,令其戴罪效力,先後任湖廣總督和閩浙總督。李侍堯也沒辜負乾隆帝的信任,為平定福建、台灣叛亂鞠躬盡瘁,立下了大功。類似的事,在乾隆帝執政時期還有不少,可見他的度量之大。

寬宏大度,海納百川,既是清朝實現“康乾盛世”的重要政治基礎,也是乾隆帝健康長壽的一個重要原因。

歷史遺跡

乾隆皇帝的昌化雞血石寶璽

乾隆皇帝有多枚昌化雞血石寶璽。其中一枚是“乾隆宸翰”此印高15.2厘米,面8.4厘米見方,制於 清乾隆24年(1759年),是清乾隆諸多寶璽中最為精美的。作者衛承芳,河南人,是清代雕刻名師。作品取材於乾隆南巡時暢遊西湖的迷人景致,荷花叢中雙鶴漫步, 池中鴛鴦交頸,水底魚兒戲耍,花間葉面蜻蜓飛舞、青蛙、螃蟹跳躍,一派生機盎然。荷池岸邊的岩石上刻有三處邊款,其中一處雲:“蓮塘三十裏,四面起清風。
鴛鴦飛不去,只在藕花中。己卯日過西湖,見荷花爛漫,摹之於石……”。其印面刻陽文“乾隆宸翰”。

裕陵

裕陵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即乾隆皇帝的陵寢,位於孝陵以西的勝水峪,始建於乾隆八年(1743),乾隆十七年告竣,耗銀170多萬兩。

裕陵明堂開闊,建築崇宏,工精料美,氣勢非凡,自南向北依次為聖德神功碑亭、五孔橋、石像生、牌樓門、一孔橋、下馬牌、井亭、神廚庫、東西朝房、三路三孔橋及東西平橋、東西班房、隆恩殿、三路一孔橋、琉璃花門、二柱門、祭台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和地宮,其規制既承襲了前朝,又有展拓和創新。

歷史啟示

驕矜滋生,由盛而衰

《易經》的“大壯”卦告訴人們應省身自律,不被一時的“壯”所陶醉,才能使“大壯”的狀態保持長久,一旦危機來臨,也不會措手不及。曾經英明一世的乾隆皇帝,就因為晚年好大喜功,勞民傷財,寵幸佞臣,致使滿清王朝江河日下,最終走向崩潰的邊緣。

乾隆帝在其統治的早期,文治武功,勵精圖治,沿襲著康熙以來的國富民強盛世景象。這種“天朝大國”的盛況滋長了他不可一世的傲氣,於是他開始巡遊南北各省,以圖聲威天下。一開始的時候,乾隆是本著巡視天下,撫恤民生的意圖,是打著陪奉太後巡幸的旗號,侍候皇太後南巡。然而隨著巡遊的次數增多,其目的也發生了變化,再加上寵臣和珅串通上下官吏,大肆搜刮民財,鋪張浪費。乾隆的巡遊也就成了天下百姓的災禍了。

公元1748年2月,乾隆帝奉侍太後去曲阜謁孔子陵廟,遊泰山,一路冠蓋如雲,極盡奢華之能事。

乾隆追求排場奢華,生活也日益奢靡。乾隆前後六次南巡,每次的隊伍都相當龐大。除了隨行的後妃、皇子孫,還帶有一整套政務處理班子及王公、章京、侍衛等,約2500餘人。走水路得用千餘艘大小船只,巡幸所經地方,各級官員都要提前建造行宮,訓練士卒,通緝盜匪,清理刑獄,籌辦珍玩,安排迎鑾。

南巡途中,乾隆的生活條件和設施與宮中沒有兩樣,每日早晚照例鳴鼓奏樂。茶房所用乳牛多至75頭;膳房所用羊1000頭,牛300頭,均提前從北京運到鎮江、蘇州等地。乾隆對飲食極為講究,每天僅供乾隆一人生活所需的就幾達千人。

乾隆六次南巡糜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江浙商人們又為了迎合乾隆的享樂,絞盡腦汁,煞費苦心,不惜銀兩,慷慨資助。正由於商人的積極參與,使乾隆南巡顯得格外鋪張豪奢。然而商人們為了報效銀兩,資助他的南巡活動,加重了對百姓的盤剝,民不堪命,商業也陷入日趨困頓的局面。

乾隆南巡多打著治理河患的旗號,對黃河、長江等處水利治理多少也有些推動。但這種極其糜費的“觀風問俗”方式,不僅耗費了前代積聚的大量資財,也助長了地方官員競尚奢華、貪賄敲索的頹風,影響是巨大的。

乾隆後期的奢靡之風,很大的原因就在於寵臣和坤。乾隆中期,正紅旗人和珅承襲了一個三等輕車都尉的低級世職。公元1769年轉到鑾儀衛當差。後承襲了三等侍衛之職,公元1785年,升為副督統;公元1786年。升任戶部侍郎,命為軍機大臣,爾後執掌朝政幾十年。乾隆退位前,對和珅的擅權,已有所覺察,但依然是任其所為。和珅雖有輔政之能,但惟利是圖,生活奢侈糜爛,有這樣的輔政大臣,群臣不貪才怪。

事實上,自從乾隆30年以後,清王朝已經開始有了衰敗的跡象,邊關的戰爭和皇室貴族的日常開支,已經開始讓朝廷財富日益變少。再加上官吏的貪汙腐敗,朝廷的政務也開始慢慢變了味道。各地不斷出現的大案要案就是明證。比如公元1768年兩淮鹽政營私案、山東庫銀案、江蘇包庇貪吏案、浙撫貪汙案等等。乾隆帝雖然嚴厲懲處了這些大案的貪官,但因和坤從中周旋,為貪官撐腰,始終無法制止各地的貪風。

乾隆禪位後,嘉慶並沒有對和珅做出什麼動作,公元1799年,乾隆駕崩後的第6天,嘉慶列了和珅20款大罪,將他賜死,並沒收了他的全部家財。據說所得約值白銀10億兩,相當於清政府20年的財政總收入。

做了六十年的皇帝,早年的乾隆的確很有作為,這和他的才能與勤政都是相互聯系的。他大權在手,勤於政事;他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他懂得蒙文、藏文、維文等多種民族文字,他精於騎射,領悟軍事。在所有的帝王之中,他也算是一個文治武功都不錯的皇帝。就因為晚年不能潔身自保,使他的功業大打折扣。或許是封建帝王特殊的地位,“康乾盛世”、“天朝上國”讓乾隆沉醉於“千古第一全人”的迷夢之中,如果他能看到當時西方工業革命的興起和發展,如果他能看到滿清王朝內憂外患的勢頭,那麼,書寫中國帝王史傑出篇章的非乾隆莫屬!

凡是成功者,必定是經過千辛萬苦、艱苦努力才最終成功。取得成功不容易,保持它就更難。這需要我們正確面對成功之後的喜悅,保持冷靜的頭腦,正確地看待自己和對手。如果是不可一世,輕視對手,這樣不僅不能守成,失敗也會跟著來了。

做人不要因為自己一時成功換來的好評而飄飄然,變得高傲自大、目中無人,多一個朋友永遠比多一個敵人要好,否則只會使自己驕矜滋生,最終導致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