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生物

腦科學日報:口渴的神經生物學基礎;接觸過鉛的成人戒酒更難


字體大小:
2020年10月20日 -
:       
 

腦科學君

優質創作者

10月14日晚23時,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沈音課題組和神經生物學家Arnold Kriegstein, 克利夫蘭醫學中心的統計學家胡明在Nature發表了題為“Cell-type-specific 3D epigenomes in the developing human cortex”的文章。該研究分離獲取了皮層發育過程中關鍵細胞種群,首次繪制了腦細胞類型特異的3D表觀遺傳學信息圖譜。基於該圖譜研究人員發現了在細胞命運決定過程中順式作用元件調控基因表達的新規律,並為研究大腦發育和神經精神疾病的遺傳學本質提供了新的參考數據。

在這項工作中,研究團隊中的楊曉宇博士還開發了一種名為“ CRISPRview”的新方法。該方法結合CRISPR基因編輯、免疫染色和單分子熒光原位雜交技術,可以直接在早期大腦發育的原代細胞中驗證順式作用元件的基因調控功能。CRISPRview在人腦原代細胞混合培養體系上使用CRISPR工具,首次達到以單細胞、單分子分辨率精確地測讀DNA序列如何調控基因表達。這個工具對以後精准研究體內細胞中DNA序列的功能有重大意義。

2,Nature | 張哲/楊競組共同揭示NAD+介導的神經細胞“殺手”Sarm1蛋白的活性調節機制

來源:細胞

圖注:NAD+介導的Sarm1蛋白的活性調節機制

10月14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哲和楊競課題組合作在Nature雜志上發表了題為“The NAD+-mediated self-inhibition mechanism of pro-neurodegenerative Sarm1”的文章,揭示了NAD+介導的Sarm1蛋白的活性調節機制。

該文章首先使用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解析了Sarm1全長蛋白分辨率為2.6 的結構。結構顯示,Sarm1蛋白自身以環狀的八聚體形式存在,ARM結構域(Sarm1ARM)通過與TIR結構域(Sarm1TIR)的相互作用抑制了Sarm1TIR水解NAD+的活性。利用這種方式,Sarm1蛋白維持了自身在健康神經元中的活性抑制狀態。更重要的是,作者通過對全長Sarm1蛋白降解NAD+活性的動力學分析發現,高濃度的NAD+對Sarm1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由此顯示該蛋白中除了Sarm1TIR的NAD+底物結合位點外,還應該存在一個NAD+的別構調節位點,NAD+通過這種方式對Sarm1蛋白的水解酶活性發揮負調節作用。作者進一步解析了Sarm1蛋白與NAD+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在Sarm1ARM中成功發現了這個全新的NAD+結合位點。接下來,通過生物化學和神經生物學等實驗,作者對這個重要的NAD+別構調節位點進行了驗證,同時揭示了其對於Sarm1蛋白NAD+水解活性以及軸突退行的關鍵抑制作用。

3,Nature | 不同渴感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來源:BioArt

圖注:光遺傳學手段激活特定類型神經元可以引發特定類型液體攝入行為

10月14日,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Yuki Oka課題組在Nature雜志上發表了文章“The cellular basis of distinct thirst modalities”。在這項研究中,作者主要通過單細胞轉錄組學和光遺傳學手段,證明不同致渴刺激(dipsogenic stimulus)由終板(lamina terminalis, LT)和室周器官(Circumventricular organs, CVOs)神經元的獨特組合參與調節,對這些特異性細胞類型的光遺傳操縱概括了由兩種不同致渴刺激引起的水特異性和非特異性流體偏好。總之,作者闡明口渴是一種多模式生理狀態,由哺乳動物大腦中特定類型神經元所介導。

4,Science子刊還在熬夜嗎?科學家發現晝夜節律紊亂,將重塑腫瘤免疫微環境,加快癌細胞增殖!

來源:轉化醫學網

研究晝夜節律,在醫學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並對生物學的基礎理論研究起著促進作用。最近有一項新研究表明,慢性時差(chronic jet lag)會改變腫瘤細胞周圍的微環境,使其對腫瘤的生長更有利,也阻礙了人體的自然免疫防禦。

該研究由弗吉尼亞理工學院弗蘭林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教授Carla Finkielstein和阿根廷國立基爾梅斯大學的教授Diego Golombek領導,並於10月14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志,題為“Circadian disruption promotes tumor-immune microenvironment remodeling favoring tumor cell proliferation”。

5,難與酒蟲說“byebye”,除了自己意志力不堅定,還可能怪它

來源:科技工作者

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最新研究表明,低水平鉛暴露對小鼠的影響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依賴酒精的人戒酒後會出現複飲。研究發現,童年時期有鉛接觸史的成人在戒酒後更容易複飲。相關結果於當地時間10月13日發表在《神經藥理學》上。

這項研究表明,即使在童年時期、青春期僅有低水平的鉛接觸史(比如:在老工業城市長大的孩子可能僅因正常玩耍時踢翻塵土就暴露在含鉛環境中),也足以增加成人戒酒後的酗酒複發率。結果還表明,負責攝取神經遞質谷氨酸鹽的蛋白質在大腦背外側紋狀體(與藥物成癮相關的腦區)的表達減少可能與上述效應有關。谷氨酸在背外側紋狀體功能的執行控制中起關鍵作用。因此,谷氨酸信號傳導障礙很可能與這種酒精依賴性(戒酒的人複發飲酒)有關。

6,疫情期間恐懼情緒和集體主義如何影響公眾的防疫傾向

來源:朱廷劭研究組

圖注:數據采集及心理指標計算流程

研究發現,盡管新冠疫情讓人們普遍感到恐懼,但不同地區和不同人群之間的防疫行為差異依舊存在。基於對疫情期間社會現象的觀察,並結合文化心理學的觀點,引入文化價值觀變量有助於理解上述現象背後的機制。病原體流行假說認為,與個體主義相比,集體主義的文化價值觀由於更加強調內群性(inner-group)和群體保護行為,因此有利於在疫病盛行時期保護個體免受外來病原體的感染,進而遏制疾病的傳播。

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朱廷劭研究組以社交媒體為研究工具,考察了疫情期間民眾恐懼心理和集體主義價值觀對其防疫傾向的聯合影響。研究首次證實了文化因素與情緒因素在流行病防護中的聯合作用,對於當下乃至此後的疫情防控類工作具有一定啟示。研究成果發表於BMC Public Health。

7,警惕!英國報告首例與COVID-19相關的突發性聽力損失病例

來源:生物探索

10月13日,全球最大的單體病例報告庫《BMJ Case Report》報告了一項與COVID-19相關的突發性永久聽力損失病例:一名45歲的哮喘患者在醫院接受COVID-19治療時出現了突然發作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SSNHL),而這種聽力損失是永久性的。

8,研究發現:“善意的謊言”,正在傷害女性

來源:國際科學

“善意的謊言”(White Lies)這個詞本身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顯然它是一個有用的溝通策略。甚至有人建議在工作中也應多說善意的謊言,比如,看到一個人工作做得“糟糕透頂”,不要直接說出來,而是給出更有建設性的反饋。

新的研究表明,善意的謊言實際上可能是女性在晉升的管道中受困,很難躋身領導層的一個原因。在這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康奈爾大學的兩名學者Lily Jampol和Vivian Zayas為我們帶來了新的知識,即負面評價對提升未來的工作績效也很重要。不過,給予負面評價會是很困難的。

前文閱讀

1,

腦科學日報:可印在皮膚上的監測傳感器;類腦計算系統新框架

2,

腦科學日報:阻斷天然免疫或可治療“漸凍症”;夫妻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