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地球

“新仙女木事件”到底是怎麼回事?


字體大小:
2020年11月19日 -
:     
 

地理縱橫

地球從誕生至今,經曆了無數次災難,而“新仙女木事件”是距離我們人類最近的一次寒冷事件,在這個時期,英國南部的平均氣溫降到了-8℃,冬天更低至-20 ℃,嚴重擾亂了當時正在歐洲和亞洲形成的早期人類文明的發展,研究“新仙女木”事件,對於我們人類預測氣候變化有較高的價值。

為什麼地球氣溫急劇下降呢?
科學家認為,彗星撞擊地球爆炸產生的熱量和壓力可能融化了格陵蘭冰層,改變了大氣環流運行規律,同時爆炸相當於火山噴發一樣引起灰塵遮蔽太陽,減弱了太陽輻射,導致短短十年內,地球平均氣溫下降了大約7、8℃,而且降溫持續了上千年,
氣溫這麼大變化, 一定是改變了地球的洋流系統運轉,其中之一就是洋流循環受到了破壞。

為什麼海水會流動,形成洋流?

驅動海水流動主要有兩個因素:一個是溫度,另一個是鹽度。

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分配不均,導致赤道地區獲得的熱量多,氣溫高,南北兩極少,氣溫低,又引發地球表面氣壓場的高低不均衡,導致空氣開始流動,形成了風,在赤道地區形成了信風帶,在風力的驅動下,風吹動的海水向一個方向流動,形成洋流,一般來說,受風力驅動只限於海面下100米範圍,為此風海流屬於海洋中的表層流。上圖

結合氣溫、降水、蒸發等多種因素影響,不同的海區鹽度不同,副熱帶海區受副高影響,降水少,蒸發大,鹽度最高,主要分布在南北緯度30度附近。地中海深居內陸,受陸地影響,蒸發量加大,鹽度更高,兩極地區溫度低,蒸發量小,鹽度低,全球鹽度分布規律呈現”駝峰”狀。上圖

由於風力與鹽度不均,形成了全球表層洋流環流系統,這只局限於海洋表層。海洋那麼深 ,大約在2000~3000米的深度,海水流動還會形成垂直性環流系統。具體地說:

受溫度和鹽度驅動影響,在大西洋範圍內,有一條墨西哥灣暖流把低緯度鹽度高、溫度高的海水帶到北大西洋地區,受此影響北歐國家即使在北極圈附近,冬天平均氣溫還在0度左右,天氣非常暖和。可是這股暖流深入的高緯度地區,溫度低,周邊海水鹽度也低,暖流被冷卻後開始下沉,流入洋盆南下,又回到低緯度,接受加熱又變成暖流,構成閉合的垂直性環流系統。我們把由於溫度和鹽度驅動海水流動稱水為“溫鹽環流”,一次溫鹽循環耗時大約1600年,時間大約與這次新仙女木事件周期相吻合。

上圖,紅色代表暖流,藍色寒流在海底流動,形成了全球範圍內海洋環流系統。

海洋中的表層洋流與溫鹽環流構成了海洋熱動力循環系統,促進高低緯度間的熱量輸送和交換,調節全球熱量平衡。

彗星爆炸PK全球變暖

這次新仙女木事件是彗星爆炸導致的南北兩極冰川積雪融化,引發的洋流系統調整,而全球變暖也會導致地球上冰川積雪融化,是否也會觸發洋流系統變化呢?筆者認為有可能出現新仙女木事件,但強度不會那麼大 。

彗星爆炸引發的全球氣溫升高,短時間內導致了北極冰川融化,引發的大量淡水匯入北大西洋,使得墨西哥灣暖流不能北上調節歐洲各國氣候,冬季將非常寒冷。除此之外,撞擊的灰塵遮蔽了太陽光,10年內氣溫下降7~8度,也有這個原因。

而全球變暖氣溫變化比較緩慢,北極冰川會慢慢消融,融化的淡水量也不會突然湧來,加之海洋那麼大,全球有三分之二是海洋,它的調節能力不會那麼脆弱,墨西哥暖流也不會很快就停止消失,只能是一個變弱的過程,另外全球變暖也會對沖墨西哥灣暖流的影響,氣溫不會像“新仙女木事件”那樣直線下降。

從近二十年來全球氣候變暖,歐洲各國冬季只是多遭遇暴風雪的襲擊,是氣候極端事件表現,全年平均氣溫並沒有下降的趨勢,當然幾十年尺度對於地球氣候變化來說時間還是太短,而溫鹽環流的周期達到1600年,還有可能沒有出現異常的原因。

總之,全球變暖與彗星爆炸引發的新仙女木事件還是不同,之間有很大差別,畢竟兩者觸發的原因是不同的,雖然都會導致北極冰川融化,但時間和空間有很大差別,地球上自然災害也會呈現較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