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113

十堰歷史名人系列報道⑤王世貞:文武兼治主政鄖陽留下佳話


字體大小:
2020年11月28日 -
:       
 

十堰晚報

十堰日報傳媒集團,本地資訊創作者

鄖陽漢江碼頭。

秦楚網訊(十堰晚報)
記者 何利 報道:400多年前的明萬曆二年(1574年),鄖陽府迎來了一任新的巡撫,他就是明代中期的文壇領袖王世貞。他在鄖陽文武兼治,為地方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重視軍事,他讓地方軍隊自給自足;重視文化,他為鄖陽建起了首座“檔案館”;重視民生,他時時心系百姓疾苦。雖然王世貞主政鄖陽僅一年多時間,這位當時已經名滿天下的文壇領袖卻在漢江之畔留下了佳話。

出身官宦世家,自幼聰明好學

鄖陽位於中國的中心,自古以來就顯得尤為重要,可謂是“平靜則國安,動蕩則國亂”。據史料記載,在明清兩朝,在鄖陽設撫台的205年間,對於關乎大局的鄖陽撫治的選調,曆來都極為慎重。所選撫治鄖陽的封疆大吏,都是國之棟梁,且更換頻繁。例如明嘉靖年間,更換鄖陽撫治42人,足見鄖陽撫治之重要。

在明萬曆二年,鄖陽迎來了一位新的地方最高長官,他就是明朝中期的文壇領袖王世貞。當時的嘉靖皇帝把他由太仆寺卿擢升為右副都禦史,提督軍務兼撫治鄖陽。

王世貞字元美,號鳳州,弇州山人。江蘇太倉人。自幼有才華。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初任刑部主事,與李攀龍等六人相互唱和,史稱“後七子”,主盟文壇達二十幾年。詩詞歌賦、戲曲散文、人物傳記都卓有成就。《明史》稱:“一時士大夫及山人、詞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門下。片言褒賞,聲價驟起。”平生有各類著作518卷,可以說著作等身,譽滿天下。

這位文壇領袖出身官宦世家。據史料考證,王世貞的曾祖父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父親官至兵部尚書。王世貞家學淵源,自幼便顯示不凡的才華。他聰慧伶俐,天生有異稟,過目不忘。家族積累大量藏書,使他從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

王世貞很早就表現出了吟詩作賦的才能。一次,他的老師駱行簡分韻教他們作詩。王世貞分得一個“漠”字,當即出口成詩:“少年醉舞洛陽街,將軍血戰黃沙漠。”駱行簡十分驚奇,告訴他:“你異日必將以文鳴世。”駱行簡的褒揚無疑給了少年王世貞以極大的信心與鼓舞。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王世貞高中進士。他表示,將“感國恩之旁魄,則惟所以效追武之焜耀,則惟所以繩將以王氏有聞於世世哉,臣不佞庶幾有望焉。”

王世貞

改變文化貧瘠局面,建起鄖陽史上首座“檔案館”

任鄖陽巡撫那年,王世貞47歲,已是名噪天下的文壇領袖。從諸多歷史資料的記載來看,王世貞主政鄖陽時期,絕對稱得上是“成績斐然”。王世貞就任鄖陽巡撫後,親曆檔案事務,修建鄖陽史上第一座“檔案館”。

由於王世貞的文人秉性,他的仕途充滿坎坷,幾起幾落。在他43年的官宦生涯中,有21年賦閑在家。在給諸友人函中,他多次提及平生之志,表達了想成為蘭台令史修史著作的願望。檔案情結對王世貞的深重影響,在他幾十年的生涯中如影隨行。

王世貞上任,駐於撫治中心鄖陽府城都察院。他采取清屯田、興水利等一系列措施,使鄖陽府儼然成為重鎮和名鎮。他在振興鄖陽府的同時,仍難以割舍內心的檔案情結,為明代鄖陽府檔案典籍的積累和保存做了大量工作。

王世貞是個視書如命之人。到鄖陽擔任地方長官,他深切感受到鄖陽文化教育的落後,更為自己和同僚以及學府諸生們無書可讀而悲歎。他在《鄖陽藏書記》中感慨道:“今天下號為同文,而鄖以僻陋故,去嵩洛圖書國不千裏,而鄰於鵠形鳥言之民,抑何其不幸也。”面對這種落後的局面,王世貞立即行動起來,重人文教化、重典籍積累,以改變鄖陽無書可讀、無檔可存的文化貧瘠局面。

萬曆三年(1575年),即王世貞到任第二年,他想方設法籌集資金購書。他派遣數名官員,分赴各地,曆時數月購回包括十三經、二十一史,上至周朝下到明朝的重要史籍93部共3000餘卷。

王世貞要求在這些史籍的封面和尾頁加蓋“鄖陽撫治”印鑒,以示這些史籍為鄖陽撫治所公有。同時王世貞在鄖陽築“牡丹亭”,題“清美堂”,將珍貴史籍專門收藏在“清美堂”之中。王世貞極力提倡讀書,鼓勵鄖陽地方官員、府縣紳士、府學儒生等前來借閱,讀完後歸還原處。

王世貞一生著書頗豐,《弇州山人正稿》和《續稿》兩部類似全集的著述合計381卷、200多萬字,其中大部分編撰工作都是在鄖陽完成的。王世貞在鄖陽還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共計寫詩274首、文57篇。至此,鄖陽府當年作為一個曾經流民逃難、流寇猖獗的“蠻夷之地”,有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座“檔案館”——“清美堂”。

王世貞以一己愛書之心而惠澤鄖陽,改變了鄖陽諸生只知幾種經書而不知“子、史、集”的狀況,為鄖陽文化建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在潛移默化中,鄖陽各方面發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王世貞書法作品之一。

文人治軍不含糊,到任後實現軍費自籌

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文人,王世貞在巡撫鄖陽期間還表現出了過人的武治才能。在國家財政無法保障地方軍費的情況下,他上任伊始便推行軍屯制度,不僅實現了轄區軍費的自籌,還將軍費上繳朝廷用於支援邊關軍事重鎮。

王世貞到鄖陽上任之後,迅速對地方實際情況展開了調查。他清醒地認識到,當時的鄖陽雖自戰國就已有建制,時逾千載,周圍仍是荒涼之地;直到明代天順八年(1464年)才有土城之築。12年後,此地設湖廣行都司,統轄四省毗連之廣大地域。所以他對此感慨:“鄖陽古一村落也,強名之曰縣,強名之曰郡,又強以都禦史(行都司長官)居之。”而此地有撫治之設,“非謂是邦之土地、財賦、民物、人文之盛”,只是因為地扼四塞,山野遼闊,屯兵可鎮四境,拓荒宜安流民而已。

當時的鄖陽,自設撫治九十餘年來,地方安靖,流民樂業,但集軍政責任於一身的王世貞並沒有安於現狀。他是著名詩人、文壇領袖,更是封疆大吏、朝廷重臣,是統轄四省毗連之地鄖陽撫台的最高軍政長官。他知道鄖境經設撫治以來,民安生業,故四境無事;他更懂得“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之理,昔日兵連禍結之地得以安靖,更賴衛、所駐屯戍守。但扼守之兵,又需足夠的軍餉、糧草。若軍需不足,造成軍隊嘩變,則其害更大於匪患,所以撫安四境必先穩定軍隊。而要穩定軍隊,則必須恢複、健全明初的軍屯制。

在王世貞巡撫鄖陽的那個年代,軍餉主要靠中央政府撥付,但明朝中晚期內政腐敗,邊患不斷,軍餉往往不足。鄖陽撫台為穩定軍隊,也不時向地方紳士借貸甚至攤派於百姓。鄖陽地瘠民貧,這樣自然會引起官民矛盾。所以他到任調查研究後,向中央政府報告了舉薦、考績等地方職守問題,更重要的是整治軍屯制度,穩定軍隊,加強戍守的方案。他的方案得到兵部和皇帝的充分肯定,認為“鹹切大計”即使用於邊防也無不可。

王世貞在得到中央支持後,就雷厲風行地大力推行整治軍屯制度的方案。並從鄖陽延及漢中、商洛、南陽各府,並嚴格考核相應官員推行軍屯制方面的職守。次年九月,經中央政府清查驗收,王世貞整治軍屯制度果然成效顯著,鄖陽駐軍軍糧全部來自三邊屯田,且治軍絕不濫用軍費,更不中飽私囊。在明中晚期朝政腐敗、各地官庫虧空的時期,王世貞居然在自然條件惡劣的鄖陽首創了庫銀結餘之奇跡,看來文壇領袖也是從政治軍之高手,更是明朝中後期腐敗政治下難得的廉潔高官。

王世貞以其雄才大略創造了鄖陽撫治自給有餘的局面,但他並不搞“小金庫”,而是胸懷全國大局,據實上報中央,並請求以其所節餘的銀兩“接濟九邊”(指明朝北方九個軍事重鎮)。

心系地方百姓,奏報朝廷撫恤地震災區

王世貞深諳“民心所向”的道理,在巡撫鄖陽期間,他的親民、撫民之舉得到了百姓們的擁戴。他反思百年前項忠屠戮流民,天怒人怨;仰慕原傑功在社稷,惠及百姓的設府安置流民之舉,也深切感受到鄖撫四境百姓對親民之官原傑的無比敬仰之情。於是,他還上奏呈請萬曆皇帝對原傑加以追諡,可能因為當年隆慶皇帝已贈原傑“襄敏”的諡號,萬曆皇帝未准此奏。

但這並沒有影響到王世貞的親民、撫民之舉。所以他在任期內不“以獄市擾困”(不以訴訟、買賣擾民)。歷史資料顯示,明萬曆三年五月初一到初三,他所管轄的鄖陽、襄陽、南陽等地發生過地震。作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王世貞到地震災區視察,還特意奏報朝廷,請求對災民進行撫恤。地震之後,又久旱不雨,百姓焦慮如火,王世貞一邊安撫百姓,一邊從民所請著《祈雨文》,以告神靈。到六月中旬天降甘霖,旱象解除,王世貞如釋重負,又欣欣然寫《謝雨文》代民謝天:“……貞有百城,神澤所霖,勉勉我皇,祗供惠矜,務使雲漢,流歌中興。”

此外,王世貞在鄖陽主政期間,還留下了大量文化作品。鄖陽籍進士溫如玉曾巡視荊襄、吳越、秦各地,後又以按察副使巡察吳地治理海盜,“所至皆卓然有聲”。尤其是在江浙治理關乎國之大命的鹽道,更是解決了積久的難題,官民兩方無不稱贊其賢能。王世貞感佩他政績卓著,與他相交甚厚,常以書信往來。誰知溫如玉42歲而逝,至王世貞任鄖陽巡撫時,溫如玉已去世5年。他親往鄖陽黃龍溫如玉墓地憑吊,並寫下1300餘字的墓志銘,敘其一生行狀,褒揚其為官之清廉,為官之賢能,慨歎其英年早逝,堪謂情真意切。

萬曆四年(1576年)農曆六月初一,王世貞的弟弟王世懋出任江西布政使司左參議,取道鄖陽,與兄長王世貞相會。王世貞見到久別的弟弟興奮不已,兄弟倆促膝相談,飲酒賦詩,互訴離別之情和別後見聞,並陪同弟弟登臨武當山。

在這期間,兄弟倆還做了一件對於他們家族來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為其父王忬立詩碑。正是由於他們以這種獨特的形式將父親詩句留存展示,才使得幾百年後人們能夠欣賞到王忬的絕美之作,也成為今天武當山碑刻檔案的精品之一。

(十堰晚報秦楚網全媒體 記者 何利 編輯:艾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