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愛我東城|在非遺美食中品味古都文化


字體大小:
2020年12月08日 -
:        
 

北京東城官方發布

北京市東城區融媒體中心

天樂園

品味古都歷史風貌

在五牌樓的不遠處,北京杜莎夫人蠟像館就坐落在這裏。2014年在這裏開幕的蠟像館,是大中華區第四家杜莎夫人蠟像館,同時也是首個入駐前門傳統商業街的國際化娛樂體驗場館。

蠟像館的一旁就是2018年開館的大城小像·北京,這是一個集微縮景觀、聲光特效為一體的全新交互式微縮場館,以北京名勝景觀為主體,利用現代聲光特效與多媒體交互技術,講述北京從元、明、清、民國到現代大都市的傳奇故事,是古老前門大街的潮玩新地標。

前門地區雖然經過修整,但仍舊保持著歷史古貌。鮮魚口東側有一處白色的牌樓,上面寫著“興華園”的字號,是興華園浴池的舊址。

坐落在鮮魚口東側的天樂園,曾是北京最早的戲園子,北京的第一出話劇就在這裏上演。重新開館後的天樂園成為京劇體驗館,市民和遊客可以在這裏從京劇發源、戲服文化,到京劇動作、化妝勾臉、舞台藝術,“一站式”全方位感受京劇的藝術魅力。

前門大街五牌樓和“鐺鐺車”

“鐺鐺車”上漫遊中軸

陽光下的正陽門熠熠生輝,屹立於北京城南北中軸線上,元代稱之為麗正門,俗稱前門。

穿過正陽門和箭樓,便是前門大街的起始點——前門五牌樓。自五牌樓向南,便是前門大街,這裏是老北京傳統風貌、史跡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之一。大街長845米,北起正陽門箭樓,南至珠市口大街,明、清至民國時皆稱正陽門大街,民眾俗稱前門大街,1965年正式定名為前門大街。

五牌樓前,一輛“鐺鐺車"正停在始發地點,不少遊客正忙著和“鐺鐺車"合影留念。1924年12月17日,前門至西直門有軌電車正式開通,第一輛“鐺鐺車”駛入前門大街,由於車在行駛時,司機要靠腳踏銅鈴發出“鐺鐺”的響聲來提醒路人,它又被老北京人叫做“鐺鐺車”。2009年1月1日,老北京“鐺鐺車”在前門大街上重新開始運行。

檢票上車,車子平穩緩慢前行,大街上石鼓形狀的坐凳、鳥籠和撥浪鼓形狀的路燈、平坦複古的青石板路……古樸、靜謐的大街似乎帶人穿越到過去,感受世事滄桑。全聚德、都一處、東來順等不少著名老字號店鋪,紛紛林立在大街兩側,更有一些時尚小店點綴其中。傳統的悠悠古韻和時尚的現代感,在這條百年老街上不著痕跡的相互兼容。

鮮魚口美食街

鮮魚口裏尋味傳統美食

由前門大街中段東側拐入,就是鮮魚口美食街。創始於1416年,以燜爐烤鴨為龍頭,魯菜為基礎的便宜坊;清朝同治元年創始,老北京人吃炒肝首選的天興居;始創於1872年的金糕張……這裏聚集著眾多傳承工匠精神的中華老字號店鋪,伴隨著熱熱鬧鬧的吆喝聲,讓這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胡同煥發著生機。

這裏在清末民初時也曾是一條繁華的商業街,新中國成立後,北京的商業迅速發展,老百姓有了更多的大商場和商店,而鮮魚口也逐漸失去了市場。

2010年末,鮮魚口作為前門大街及東片修繕整治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修繕後,正式竣工。胡同兩側的建築多為修繕保護的小體量、小開間的歷史風貌商業店鋪。鮮魚口老字號美食街對鮮魚口街區現存的老字號全部予以保留,將歷史上曾在前門街區存在過的老字號品牌,重新進行挖掘、引入,恢複其字號,並引進了全市乃至包括港澳台在內的全國知名老字號。

在寒冷的冬日裏,來一份甜甜的炸糕、帶上一份香氣四溢的燒賣、再盛一碗熱氣騰騰的炒肝……鮮魚口美食街上琳琅滿目的傳統老北京美食,不僅豐富了眾多食客的味蕾,也用悠久的歷史文化感染著南來北往的旅人。

三裏河公園

三裏河邊感受“水穿街巷”美景

茶足飯飽,告別喧嚷熱鬧的美食街,自鮮魚口東側而出,便來到了清淨自然的前門三裏河,這裏可是遛彎的好去處。

入口處的銅色浮雕繪制著三裏河的歷史。沿河而入,古香古色、青磚灰瓦的小院依傍河道自然展開。鄰岸處有一間茶飲店,在這裏點上杯熱飲,伴著水聲,讓心也歇一歇。

放學的小朋友背著書包,跟著媽媽沿著河邊走,認一認清澈河水中自由自在歡遊的錦鯉,看一看石頭上正在梳理羽毛的小鴨子,路過的幾只小貓甚至壯起膽,親昵地蹭了蹭小朋友的褲腳。伴著落日斜暉,住在附近的老街坊們,在河沿邊兒擺開了棋局,坐在小馬紮上,正下得入神。午後的三裏河,像是隱藏在鬧市裏的世外桃源,有著繁忙都市中難尋的清幽寧靜。

繼續前行,轉彎處的一間木色小房子就是春風習習圖書館,它是國內第一家雜志圖書館,很多稀缺雜志都可以在這裏找到。不僅如此,江西新建會館、安徽涇縣會館、福建汀州會館南館……不少文物保護建築也都坐落在這裏,在欣賞三裏河美景的同時,也可以了解到前門歷史中的會館文化。

東城區自2017年起,開始對三裏河進行整治提升。通過胡同景觀整治、喬木種植、優化水處理系統等措施,曆時9個月,這條全長約900米的河流依據歷史河道位置和走向進行了還原,恢複了“水穿街巷”“庭院人家”,似江南水鄉般的美景。

文字:劉旭陽

編輯:戈海榮

來源:新東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