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113

河北南部的一個村莊,距河流有10公里,為何歷史上卻是河運重鎮


字體大小:
2020年12月21日 -
:        
 

大運河時空

研究員,歷史達人

以上這些可能就是大家能夠了解到的淺口比較全面的情況了。

最多再有從地方志書記載裏找到淺口村名的來曆。1999年版《館陶縣志》記載的淺口村:

據傳,村西西沙河為漳河故道,有幾處渡口,唯此渡口水淺可涉水過河。人們稱這裏為淺口。明永樂二年(1404年)由山西省洪洞縣遷民來此,定居在渡口處,遂起村名為淺口。民國三年(1914年)曾設淺口裏,轄六村。民國十九年(1930年)設淺口鎮,轄淺口村。淺口在元大德元年(1297年)建一洪濟寺。

這個記載裏涉及到幾件事:一是
村名的來源是村西渡口水淺;二是
村名得來的時間是明永樂二年;三是
起村名為淺口之人為山西的遷民;四是
在民國時期曾為裏、鎮;五是
淺口村有一元朝所建洪濟寺。

《館陶縣志》是官方所修,對淺口的記載就是正確的嗎?

先看淺口鎮是否是籍籍無名之輩,它是明朝才得名嗎?

淺口鎮在歷史上早就有記載,北宋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在近代以“砸缸”而被大家所熟悉的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鑒》第二百四十四卷記載有這麼一件事:

(唐太和三年)時李聽自貝州還軍館陶,遷延未進,憲誠竭府庫以治行,將士怒。……李聽進至魏州,進滔拒之,不得入。秋,七月,進滔出兵擊李聽;聽不為備,大敗,潰走,晝夜兼行,趣淺口,失亡過半,輜重兵械盡棄之。昭義兵救之,聽僅而得免,歸於滑台。

唐朝時的館陶縣和淺口鎮

唐朝時候兩個節度使打仗,一個節度使因為打了敗仗,晝夜兼程逃到淺口,損失過半,幸虧被救,最後回到了駐地今天的河南省滑縣。在這裏就涉及到了館陶縣和淺口兩個地名,那麼這一組地名是不是和今天的館陶縣和淺口一樣的關系呢?

清朝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館陶縣條裏記載為:

淺口鎮,在縣西。唐太和三年,李聽自滑州移鎮魏州,為何進滔所襲,敗趣淺口,即此。

另外在宋朝的《元豐九域志》卷一裏記載館陶縣:

京(指宋朝的陪都北京大名府)北四十五裏,二鄉,淺口一鎮,有禦河、漳河、屯氏河。

元豐九域志的記載

從上面的史籍裏記載可見在唐朝、宋朝時館陶縣淺口鎮就已經存在,並且能夠被史書記載,應當具備了相當規模。並不像《館陶縣志》所述的那樣是明朝時山西遷民定居後才起的村名,其歷史要早得多。

淺口在歷史上為何如此重要?渡口的水真的很淺嗎?

淺口今天位於館陶縣西部,雖然村西為西沙河(歷史上為漳河、黃河故道),已多年未見水流。但是在唐朝時,淺口村西的流經河流為有著“小黃河”之稱的漳河,因此也就有了《資治通鑒》裏的記載,李聽被何進滔追到淺口,卻不能過河,大敗。

北宋的淺口鎮及黃河河道、永濟渠

到了宋朝,由於黃河進入了頻繁決口、改道期,淺口西側的漳河河道被黃河某次改道後侵占,成為了黃河河道。並且由於黃河沖擊以及泥沙淤積,在淺口東側不遠處的隋大運河永濟渠已不能正常發揮運河的功能,相信此時淺口村西的黃河已取代了當時名為禦河的永濟渠,成為水陸交通要道。

觀瀾碑記

在淺口村西南的沿莊村曾經發現半尊名為《觀瀾亭記》的石碑,是北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由當時的進士李震所撰文,書寫人為“右侍禁監大名府館陶縣淺口鎮監酒稅兼煙火賊盜事石繼明”,創建人為“右騏驥副使監大名府館陶縣西吳渡李孜”。

館陶縣在北宋時期屬於河北東路大名府管轄,右侍禁監是個九品的小官,在館陶縣淺口鎮負責收酒稅以及防火、抓捕盜賊事宜,相當於今天鄉鎮的稅務所長再加上派出所長一職。而右騏驥副使監則是從七品,僅次於縣令級別的官員,相當於管理渡口的副縣長。正是因為淺口西的河道運輸繁忙,淺口成為商業重鎮,經濟十分發達,極有必要設置專門的官員進行收稅、防火防盜的管理。

“觀瀾亭”則並不是淺口獨有,在江、河、湖、海、瀑布旁邊等激流處所建的亭子都可以稱為“觀瀾亭。”在我國比較有名的是在山東省濟南市趵突泉旁的觀瀾亭。觀瀾亭的主要作用並不是供人觀景,而是視水流湍急與否,幫助需要過河的人安全渡河,就像沿莊村發現的這半尊石碑裏所載:

彼水之勢為可察。……以觀水之湍迅而民之濟涉……亦無患矣。……瀕河之民可知其害,以豫避也……

如果發現水勢很大不可渡,想過河的人可以預先知道而避開這個時間點。

當時,淺口雖是渡口,但水並不淺,否則也沒必要專門建設“觀瀾亭”來時刻察看水勢。《館陶縣志》所記載的“渡口水淺可涉水過河”的說法看來是與之相比是矛盾的。村名可能另有來曆,但今天已不可考。

隨著在金朝黃河改道南下入黃海,黃河逐漸遠離了館陶縣,流經淺口附近大運河永濟渠受黃河改道的影響,到了元朝時其河道已經改道至今天的位置,被稱為衛河了。從那以後淺口由瀕河的富庶之地,成為了遠離河道、偏於一隅的普通鄉村。

1937年的館陶縣地圖,可見第六區

在民國時期,館陶縣共有九個區,衛河以東有三個區,河西有六個區,淺口鄉為館陶縣六區。當時淺口仍然還是一個大村,有東西、南北兩條大街,正中形成一個十字,叫做十字街,是山東館陶到河北曲周等地的交通要道。因為離縣城和敵人封鎖線衛河較遠,並且村旁有沙河河道的高大土丘可以作為進行遊擊戰爭的迂回之地,淺口一帶就成為了館陶縣委、縣政府的所在地,是館陶縣的革命老區。但是,當戰爭煙雲散盡,一切歸於普通。

民國時期的淺口鎮地圖

上個世紀60年代末的淺口衛星圖

今天的淺口衛星圖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