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歐美

為什麼在歐洲是異端的宗教派系,在美國卻成了改革派,受到歡迎?


字體大小:
2021年1月19日 -
:       
 

人文者也

名師,優質創作者

美國自有史以來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執念,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其他領域,都想要超越歐洲,理由是歐洲代表了過去的腐朽,宗教也是如此。

對於美國人來說,傳統的教會代表了歐洲的墮落、不堪,而不是日益完善,這也是為什麼傳統教會在美國的發展始終要受到改革派的強有力挑戰,民眾對於傳統教會也頗多微詞的原因。

在這個基礎上,才有了1840年“大覺醒運動”的萌芽,還促使美國基督教不再像歐洲一樣,只有一個傳統教會,而是從十八世紀中後期,就誕生了許多對教義持不同觀點的宗教派別。

要是在歐洲,這些派系都會被稱為異端,且飽受政府和正統教會的殘酷打壓,但是在美國,他們不僅蓬勃發展,還獲得了各自穩定的支持群體。

盡管“大覺醒運動”有利有弊,功過各半,但是,它的確對美國宗教的發展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進入十九世紀以後,美國的宗教現狀像極了一個自由市場,各種在歐洲傳統教會看來大逆不道的觀點,都在美國得到了極致的發揮,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加入各種持不同觀點的教會,也可以保持無信仰。

像這樣的巨大轉變,在此之前的西方各國都從未出現過,它也是美國人把自由精神刻在骨子裏的重要時期。

可是,這也不全是好事。

當人們在信仰上可以各投所好時,同時也意味著權威性的缺失。

在以前只有一個聲音,一個觀點的時候,對於基督教教義的解讀是出自正統教會的神職人員之口,具有不容辯解的權威性,可當他們失去了這一地位後,對於真理的解讀,對於教義的理解,也不再有權威和統一性。

這意味著什麼呢?

美國人開始不在乎是否可以對某個觀點達成一致,而是比較重視提出新的見解,連教義都變成了只可供討論,而不必形成一致觀點的東西。

這樣一來,從思想上講,等於打破了社會的穩定性,甚至等於打破了原有的穩定,形成了沖突,使思想變得動蕩不安,進而影響到社會的穩定。

當一切處於動蕩狀態時,堅守不僅無助於基督教的發展,對於美國社會也不再有利,反而是怎樣把自己的觀點傳遞出去,成了重點,或者至少是優先要考慮的事。

由此導致的兩種思想,一是實用主義,即人們不再開始追究教義本身是否有道理,而是在乎它是否實用,二是對於牧師來說,怎樣說服別人加入基督教成了檢驗他說的是不是真理的首要標准。

如今,這兩種思想已經成了美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它帶給全世界的影響,正如它曾經帶給美國的那樣,在拉幫結派的過程中尋找利益共同體,卻從不認真地,充滿理性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