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自然

恐龍如何飛上枝頭?來北京自然博物館尋找答案


字體大小:
2021年2月10日 -
:       
 

北京日報客戶端

北京日報報業集團

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 研究員 孟慶金:
這裏展出的都是我們近幾年最新的研究成果,迄今為止已知最早會滑翔的哺乳動物,最早在地下打洞的哺乳動物,最早在樹上生活的哺乳動物,尤其是這件最早的哺乳胎生的,目前發現在侏羅紀,我們取名為中華侏羅獸。

你別看中華侏羅獸體重只有13克,體態乖小,卻是北京自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它的發現,把最早真獸類出現在白堊紀早期的記錄,提前了3500萬年,這一研究成果,震驚國際古生物界。

北京自然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裘銳:
包括我們今天人類在內的,大部分哺乳動物都是真獸類。我們通過觀察中華侏羅獸的牙齒,發現它的形狀排列與真獸類更為相似,因此我們確認它屬於真獸類。它生存年代是1.6億年前的晚侏羅世,也是目前已知生存年代最早的真獸類。

沒有迎合時尚的現代酷炫,北京自然博物館仍舊是記憶中的老建築,真正的底氣來自32萬餘件化石標本藏量。在最新推出的古哺乳動物大型專題展展線上,聞名世界的古黃河象頭骨化石、新西蘭贈送我國的恐鳥骨骼標本、羽毛酷炫的赫氏近鳥龍,這些壓箱底珍貴化石寶藏,觀眾都可以在這裏找到真身。

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 研究員 孟慶金:
我身後這塊海百合,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藏品。我們有一百多平米的海百合,我們就會把和它的同時代的這些生物之間的故事,都會拿出來,做專題展覽。現在藏品大概三十多萬件,展出的才只有三千多件左右,大量的都沒有拿出來。

這座新中國依靠自己力量籌建的第一個大型自然歷史博物館,為了能讓館藏珍稀標本、孤品古生物化石,更好地呈現給觀眾,正在做著讓老藏品新起來的事情。

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 研究員 孟慶金:
博物館是以內容為王,我們是每年都在換新,同時會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也在不同的區域拿出來的進行陳列。

用真正的標本來說話,用嚴謹的科學做科普。投入百萬資金,引進人類演化模型,為人之由來常設展陳量身定制,構建地球上生命發生發展的全景圖。從2015年開始,北京自然博物館每年都會更新常設展館,增補最新科學發現,引入4D科普電影、動畫片制作團隊,舉辦“博物館之夜”。與此同時,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始將一些展覽、科普活動由線下搬到線上,以滿足更多觀眾的需求。

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 研究員 孟慶金:
這個展覽就是生命之美,這裏展出的有昆蟲、蝴蝶,有鳥類,還有其它的各種生物,我們想從另一個視角來表現生命的美。從美的這個角度,讓觀眾來欣賞我們千差萬別的生命世界,會感觸生命世界的神奇,為什麼遠古生命億萬年前它們走過來,一直到今天。

透過古生物化石的印記,人們穿越時空,在北京自然博物館中,你會驚奇發現,曾經的陸地霸主恐龍,不再身披鱗甲,而是長出了美麗的羽毛,展翅飛向藍天。這不是神話傳說,而是最新科學發現的結果。

在北京自然博物館二樓展廳的一角陳列著一個奇特的標本。它外形似鳥,有一對黑白相間的羽翅,頭頂上有一簇紅褐色羽毛,而最為特殊的是它的兩條腿上也覆蓋著羽毛,一直延伸到腳趾,就像是另一對翅膀。它被中國科學家命名為赫氏近鳥龍。

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 研究員 孟慶金:
觀眾們理解不了的就是這恐龍怎麼長羽毛,恐龍都是那種又高又大的那種大型的恐龍,但是這是恐龍中的一小類。它這個小型的恐龍身披羽毛,正是羽毛形成,飛行起源整個演化的過程,也正是恐龍向鳥過渡的一個演化過程。

從體型龐大的陸地動物到體型小巧的天之驕子,需要在形態和生理上產生許多巨大變化,許多古生物化石證據顯示,這一過程確實發生。

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 研究員 孟慶金:
這個化石現在你看除了骨骼保存的比較完整之外,它還保存了一些羽毛,我們就把這個羽毛作為研究的樣本,來研究它的結構。這個是帶毛的恐龍,它的四肢都是有羽毛甚至是翅膀的,黑褐色的一條一條的,就是它翅膀的羽毛。這一個叫近鳥龍,你看它的後肢的羽毛一束一束的,包括它後背尾部的羽毛,也很清楚。

如何讓觀眾透過單一枯燥色調的古老化石,看到逝去生命的顏色和本來的面貌,赫氏近鳥龍的成功複原,打破了人們對恐龍固有的認知。

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 研究員 孟慶金:
我們就研究它的結構,有一種叫黑素體,是組成羽毛的一種微小的結構。這個結構的大小,形狀和密度不一樣,光照射之後形成各種反射、漫反射,就決定了這個帶毛的恐龍,乃至今天在天上飛的各種鳥類的羽毛顏色。使你很形象逼真地看到,哇,億萬年前這個物種是長的這個樣,它的羽毛和顏色是這樣的。

飛翔也絕非恐龍向鳥類演化的獨有專利,觀眾還可以在北京自然博物館早期古哺乳動物化石中,找到有著帶有膜質翅膀的“蝙蝠俠”似叉骨祖翼獸,它可是迄今為止最原始的滑翔哺乳動物。

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員 張玉光:
前皮翼、側皮翼、後皮和尾皮翼,它這個結構保存下來了,那麼這種結構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於滑翔。

科學研究支撐藏品展陳創新,近年來,北京自然博物館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30多項,科研團隊已在《科學》《自然》學術期刊發表10篇論文。正在館內熱映的4D電影《黑羽精靈》,內容和角色,都是根據科研成果轉化而來。

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 研究員 孟慶金:
隨著一個科學成果,一系列科學發現出來之後,會推出一系列的展覽,比如鳥的起源,我們就可以說從龍到鳥,王者歸來。

讓科學知識走出去,吸引更多的人走進來,如今每天來北京自然博物館參觀觀眾,需提前一周才能預訂到門票。這座已經開放六十多年的自然博物館擴建升級項目正加緊推進。

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 研究員 孟慶金:
我們接待的年觀眾量接近200萬人次,1萬平米的展覽,展出的才三千多件。在未來的構想裏,我們也想把我們的庫房半開放,把我們博物館修複研究活動一部分的場景,能呈現出來,更大限度地讓公眾知道,博物館的展覽研究是怎麼做的。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編輯:孟紫薇

流程編輯 邰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