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科學
字體大小:
2021年3月01日 -
:
瀟湘晨報
瀟湘晨報官方百家號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報道:安靜謙遜,這是43歲的周斌給人的一貫印象。就算在自己的科研成果發布會上,這位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研究員,一如既往語氣淡然,卻不忘在回答每一個提問後說一聲“謝謝”。
十年磨一劍
“這一原創工作,可以說是‘十年磨一劍’。”中科院院士李林贊許的這一原創工作,正是周斌研究組開發的長時間不間斷捕捉細胞增殖的新技術,並利用這一新技術發現新生肝細胞的來源。
器官的再生機制是什麼?這一問題被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列為“125個最前沿的科學問題”之一。周斌團隊一直致力於器官再生的細胞示蹤技術研究,就像追蹤細胞的前世今生——細胞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如何通過改變細胞命運來治療疾病。
傳統檢測細胞增殖的方法就像照相機,只能拍攝一個瞬間。能否開發一個“錄像機”,不間斷地追蹤細胞增殖呢?早在2010年,周斌就開始思考這一問題。當年,要想培養一只轉基因小鼠,遠比現在複雜得多,一旦失敗兩年就過去了,還得重新再來。與此同時,新的細胞示蹤系統應用前景也不明朗。對於這樣一個既“冷門”又困難重重的研究課題,周斌堅持了下來。
一些重大的科學發現都是基於重要技術的出現,比如電鏡、質譜和PCR技術等,都極大地推動了科學發展。“從0到1的原創發現,需要兩個方面的創新,一是理念創新,即解決科學問題的創造性視角,二是研究工具(技術手段)的創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要有寶刀,還要會用寶刀,周斌的這一工作正是兩個創新的結合。”中國頂尖學術期刊《細胞研究》主編李党生說。
入選“201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這樣的創新工作,不止一樁。
過去,人們一直以為,心髒中的冠狀動脈都是由胚胎期形成的血管擴增而來。周斌研究組發現,心髒中的部分冠狀動脈其實是在出生後形成的。他們首次利用遺傳譜系示蹤技術重新定義了冠狀動脈的生成方式及血管新生的概念,揭示了冠狀動脈血管的新起源——心內膜,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並入選“201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美國哈佛大學一位知名科學家曾聲稱,在心髒中發現能夠再生心肌的幹細胞。2018年8月,周斌研究組發表實驗結果顯示,不論是在成體心髒的生理穩態還是心肌梗死後,都不存在能夠形成心肌細胞的心髒幹細胞。
心血管疾病是當今世界威脅人類健康最嚴重的疾病之一,其發病率和死亡率近年來高居首位。國際心髒研究會每年會在全球評選一位在心血管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傑出研究員獎”,2019年度這一榮譽授予了周斌,他也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科學家。
周斌在母校浙江大學
至於寂寞,一點也不覺得
“這麼多年跟著周老師學習,最大的感悟就是,不在於你有多聰明,而在於你有多堅持、多努力、多專注。”周斌的學生何靈娟博士(現就職於西湖大學)說。
熟悉周斌的人都知道,他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其他時間大都泡在了實驗室。不管在哪裏吃晚飯,他都要再去一趟實驗室,一直工作到深夜。今年的除夕夜,他也是在實驗室度過的。
他酷愛跑步,曾經參加過兩屆北京國際馬拉松比賽。中學期間,原本體育成績一般的周斌,每天放學後都去操場跑步,後來在學校800米比賽中獲得第一名。這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堅持,必有所獲。
周斌在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統男子長跑比賽中獲得第一名
“科研好比馬拉松,需要堅持不懈,在某個領域深耕。”盡管由於膝蓋問題,周斌已經不跑馬拉松了,但馬拉松的精神他一直沒有忘記。他最喜歡的電影是《阿甘正傳》,因為阿甘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後,總是心無旁騖勇往直前。
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不覺得枯燥和寂寞嗎?“科研是比較辛苦,但也有快樂,比如發現了一個新的現象,所以不覺得枯燥。至於寂寞,一點也不覺得,因為每天都很忙,也很充實。”周斌說。欄目主編:黃海華文字編輯:黃海華題圖來源:作者拍攝
文中圖片由采訪對象提供
來源:上觀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