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國際

民國初年各國駐京使館的護衛實拍照,日本步兵與美國海軍士兵


字體大小:
2021年3月10日 -
:       
 

歷史舊影

優質創作者

清朝時縱然奉行閉關守國政策,但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國門還是被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英、法、德、俄、美、日、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荷蘭等帝國主義國家爭相在東江米巷一帶開設使館,形成了比較集中且初具規模的外國使館區。為追求地名的審美效果,東江米巷也就根據諧音改為東交民巷。圖為德國海軍陸戰隊。

東交民巷被正式劃為使館區,文字記載還是見諸義和團運動失敗後清政府簽訂的屈辱的《辛醜條約》,明文規定“各使館境界,以為專與住用之處,並獨由使館管理,中國民人,概不准在界內居住,亦可自行防守。”圖為俄羅斯哥薩克人。

於是這一區域的清政府各衙署及土著居民全部拆遷,各國使館還建立了駐紮本國軍隊的兵營,並構築了耀武揚威的炮壘與界牆。這是中國大地上最早出現的“華人與狗不得擅入”的禁區。圖為荷蘭海軍陸戰隊。

外國駐華使館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開始逐步在北京建立起來的。在義和團運動期間,位於東交民巷的各國駐華使館遭到義和團和清軍的攻打。1901年,清政府被迫與十一個西方國家簽訂了《辛醜條約》,條約第七款規定:“大清國家允定,各使館境界,以為專與住用之處。並獨由使館管理,中國民人,概不准在界內居住,亦可自行防守。”從此,北京使館區成為一個不受中國政府管轄的“國中之國”。圖為法屬印度支那的士兵。

使館制度是一個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的外交制度,它有利於維護和發展國與國之間的關系,這一制度本身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北京使館區的形成卻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特殊的歷史現象,是中國屈辱外交的象征。進入民國以後,北京使館區經曆了三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圖為美國海軍。

北京使館區不同的情況從根本上體現的是中國在1911至1949年期間的興衰榮辱和國際地位的變化,民國時期重大的外交政策在北京使館區的管理工作上都有所體現,北京使館區的歷史就是一部濃縮的民國外交史。圖為日本步兵。

意大利海軍陸戰隊。

英屬印度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