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1年5月15日 -
:
浩然書史
在中國古代小說中,《三國志演義》作為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最顯著的特點即體現在其與史傳的文化淵源關系上,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的署名就是“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貫中編次”
,這明確交待了該書與《三國志》的關系。
《三國志》是西晉時期陳壽編撰的一部紀傳體史書,該書講述了三國時期重要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領袖,以及那些為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做出貢獻的人的事跡,共涉及四百四十多人。
魏主”是《三國志》中記述的重點,《魏書》中的“武帝紀”等保留了六位曹魏之主的原始資料
,這是“魏主”群體形象的生成階段
《三國志》對“魏主”形象的描述
《三國志》為魏國君主立“紀”,而降低蜀漢、東吳君主的規格為“傳”。《三國志》魏國君主的傳記有《武帝紀》、《明帝紀》、《文帝紀》和《三少帝紀》,對六位“魏主”
的事跡做了比較詳細的記述。
曹操
在《三國志》中,曹操主要是以正面形象出現的。
雖然當時敵國對曹操的品行多有批評,如劉備認為曹操剝亂天下,殘毀民物,孫權稱曹操為“老賊”,周瑜說曹操是漢賊等等。但他們對曹操的才能都稱贊有加。如孫權就認為曹操的將才之力自古少有。
曹操
曹操死後,曹植的《武帝誄》講述了曹操的生平,講述了他征召士兵、討伐董卓和統一北方等事跡,贊頌了他勇武果敢、智謀過人、崇尚節儉、能文善詩
的品格。
在《三國志》裏曹操重視人才,唯才是舉,用人重謀,有高超的軍事才能,如討伐董卓、平定袁術、擒拿呂布等等。
在《武帝紀》的評中,陳壽對曹操做了一些總結性評價,比如在漢末天下大亂之時,曹操運籌帷幄,聚天下人才,鑄成大業,可謂是不可多得的超世之傑
。
曹操劇照
曹丕
《三國志》中的曹丕是一位文武雙全的才子,同時也是一個有著理想卻生不逢時的悲劇人物。
《文帝紀》記載曹丕下筆成章,天資聰慧,八歲就能學貫古今
;不僅如此,曹丕射箭騎馬樣樣精通,可謂是文武兼的。
曹丕劇照
陳壽對曹丕形象的描寫側重其軍事才能。曹丕執政後,多引兵法分析軍事行動,論述十分精辟。黃初年間,曹丕組織三次大規模征討孫權的軍事行動,對軍事鬥爭的部署和安排非常精心細致。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丕留守鄴城。相國西曹掾魏諷“潛結徒党,又與長樂衛尉陳禕謀襲鄴”
,曹丕得報當機立斷,成功保護了曹操後方的安全,也使曹魏集團躲過一劫。曹丕在處理危及曹家政權安全時的魄力和果敢不亞於乃父。
曹丕劇照
但陳壽對曹丕也有負面的評價,在《文帝紀》中寫道曹丕不“公平
”,不能“曠大”
,這是曹丕的一個缺陷。
曹丕作為魏國的開國君主,雖有種種的缺點和不足,但在三國時代,仍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在歷史上留下了屬於自己的精彩篇章。
曹叡
在《三國志》中,曹叡深得祖父曹操的寵愛,經常陪伴在曹操左右,耳濡目染,學到了很多東西。
他的父親曹丕也很看好他,每逢朝中宴會,父親便帶他一同前去,讓他熟悉了周邊的大臣。十五歲時,他被封為武德侯。
曹叡劇照
黃初二年封齊公時就曾作《正朔論》,建議文帝定正朔,表明朝代已更替,昭示魏的正統地位。
即位之後,在軍事上曹叡繼承了父祖的治國方略,宏揚先帝遺志
,以滅蜀吞吳、平定天下為己任,在與蜀、吳的戰爭中多次獲勝,軍事謀略得到了朝臣的贊賞和信服。曹叡在位期間,魏國疆域比以往更加廣大。
曹叡
曹芳
魏明帝死後政權落入司馬氏之手,曹魏政權在風雨飄搖中又存在了26年。
在這26年中,曹魏走馬燈式地換了三個皇帝,即齊王曹芳、高貴鄉公曹髦和陳留王曹奐。這三位“魏主”都是少年天子,史稱“三少帝”
,在《三國志》中合傳為《三少帝紀》。
曹芳劇照
明帝曹叡沒有兒子,死後傳位於養子曹芳。曹芳繼位時只有九歲,由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共同輔政
,後來司馬懿發動政變,誅殺曹爽,司馬氏開始掌握朝廷大權,二十三歲被廢為齊王。
關於曹芳,《三國志》主要是對其為君之德進行了闡述。《三少帝紀》記載,齊王芳因祭祀祖先而出行,發現修路的百姓苦不堪言,所以他頒布了一項法令,聲明道路不必注重修飾,以減輕修理道路的百姓的負擔,體現了他愛民的一面,但也對其敢怒不敢言的一面進行了批評。
曹芳劇照
曹髦
曹芳被廢後曹髦入繼皇位,時年十四歲,二十歲被害,死後被司馬氏廢為庶人,史稱原來的爵位為高貴鄉公。
《三國志》對曹髦的評價較高。陳壽在《三少帝紀》中評論說:古者以天下為公,唯賢是與。高貴公才慧夙成,好問尚辭,蓋亦文帝之風流也。
曹髦劇照
曹奐
曹奐在曹髦被殺後繼承皇位,時年十六歲,這時司馬氏已全面掌控大局,作為一個傀儡皇帝,他最終以禪讓的形式完成了魏、晉的換代,最後被封為陳留王。
《三國志》卷四《三少帝紀》對他做了這樣的評價:陳留王恭己南面,宰輔統政,仰遵前式,揖讓而禪。
《三國志》通過《文帝紀》《武帝紀》《明帝紀》《三少帝紀》對六位“魏主”按順序做了記錄,但對魏晉嬗代的史實的記載卻不多,主要是通過曹丕對人才的不當使用和曹叡對宮殿的修建等從側面說明了魏朝的衰落。
陳壽雖然對三國史事的敘述比較客觀真實,但由於時代和個人生存環境的原因,他只能用隱晦或委婉的方式來表述一些難以直接寫出來的東西。
如對高貴鄉公曹髦為司馬昭部下所殺一事,《漢晉春秋》、幹寶《晉紀》、《魏氏春秋》等多有詳細記載,但《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中僅記為“高貴鄉公卒,年二十”
。
還提到了太後令和司馬昭上書,信中談到了高貴鄉公性情暴戾,忤逆無道,將殺皇帝一事推到別人身上,從而掩蓋了司馬昭的罪行。
又如,曹芳當皇帝的時候只有八歲,雖然是一國之君,但一切大權都掌握在輔臣手裏
。僅僅通過只言片語對曹芳這一傀儡形象進行了側面描述。
曹芳劇照
此外,《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在別人的傳記中記錄了“魏主”的行為。
例如,為了表達曹丕的無容人之量,他在別人的傳記中記錄了他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性格的缺點。又如《劉放傳》中記載了魏明帝曹叡之死的詳細情況。
由於“紀”是皇帝的傳記,按照中國史家的傳統,對相對消極的行動和評價應該“避諱”,所以很多條目記錄在臣子的“傳”中。
《三國志》中“魏主”形象的特征
《三國志》對曹操、曹丕、曹叡、曹芳、曹髦和曹奐的政績通過大量筆墨進行了敘述,“魏主”形象主要是以正面為主,特別是在軍事才能和文學成就方面,幾位“魏主”的表現都比較突出。
陳壽以實錄精神對三國歷史人物的描繪與評價亦真正做到了劉知幾所說的“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曹操在陳壽的筆下當是較為客觀、真實的歷史人物再現。
《三國志》中的曹操是一個成就卓絕的政治家,是一個有文韜武略的軍事奇才
,也是一個成功的統治者。
曹操讀書認真,即使在繁忙的軍旅中也堅持學習,徹夜與身邊的夥伴們交談,學習治國之道,談論詩詞歌賦。
曹操劇照
在二十多年的政治軍事生涯中,曹操每到一個地方都要選拔一大批優秀的人才,以期為自己治理國家助力,因為他知道文人學者的才能對社會的穩定起著重要的作用。
他兼具政治領袖和文學領袖的雙重身份,號召各地的英才為自己服務。鼓勵他的幕僚和文人才子寫詩,維護曹魏集團的統治政策和裝飾曹魏集團的形象,得到更多的主動權,曹丕、曹叡都繼承了曹操的這一特點。
曹魏政權的官修史書是王沉的《魏書》,此書也是陳壽作《三國志》的重要參考資料之一。
《三國志》的《魏志》部分沿用了《魏書》的記載
,並且,因為陳壽是晉朝的官員,他不能不考慮以魏為正統,於是記敘政權更迭過程時對魏、晉諸帝多有回護,在對“魏主”形象描寫時突出的是“魏主”的正面形象。
曹魏後期的史官王沉在《魏書》中皆取有關“魏主”正面材料,回避了負面問題,贊頌了“魏主”軍事才華、善於用人、酷愛讀書、武藝高強、精通工程、生活儉樸、注重獎賞等方面。如,作者在《武帝紀》結尾處高度評價了統一北方的功績及謀略。
陳壽作為晉朝的史官,委婉地揭露了曹操的惡的一面,如通過荀彧被殺一事表現出他的多疑。
但總體來講,還必須維護魏的正統地位,盡量保持“魏主”的正面形象
,即使是曹丕篡漢、司馬昭篡魏這樣本屬篡位的大事,在《三國志》中也都被處理為“禪讓”。
由此可知,《三國志》中“魏主”形象的描寫雖然較為客觀,有褒有貶,但主要是以正面描寫為主。
在《三國志》中“魏主”形象基本定型,這為後期“魏主”形象的多元解讀提供了史料基礎。
陳壽歷史觀對“魏主”形象的影響
《三國志》為三國之史志,分為《魏書》《蜀書》和《吳書》,似乎是公平對待三國,沒有偏袒,但由於《魏書》是在三國之首,劉備集團被稱為“蜀”
,且魏國之主的傳為“紀”,兩位蜀漢之主的傳則為“先主傳”和“後主傳”,其尊魏抑蜀之正統傾向有目共睹。
《三國志》的歷史系年是以魏國的年號為序,蜀、吳兩國的敘事也以魏國年號為參照,這個“參照物”背後也蘊含著尊魏的正統思想,這種思想對“魏主”形象有直接的影響。
陳壽的時代社會動蕩不安、政權更迭頻繁,因此,統治者對私人著述和私人修史的限制相對較小,文人因此思想積極,視野開闊,這一時期的文學和歷史作品可以在大範圍內廣泛傳播。
在這一時期,私人修史往往利用史料的改編版本來諷刺政治,或利用修史來寄托個人的情感和興趣。
漢魏禪代的合理性是魏晉禪代的重要理論基礎。所論合乎情理,表現出非凡的政治見識。司馬氏從曹魏手中奪過權力,並冠以禪讓之名,實為篡奪
。
西晉統治者不得不將朝代的淵源向前朝部分延申,找到禪代的合理性,以隱藏其在這一過程中的陰謀與不可告人的秘密。
另一方面,通過確立曹魏為正統,晉繼承了魏,從而確立了西晉王朝在歷史發展中的合理地位。
陳壽是遵循尊魏貶蜀原則的,對於“魏主”的描寫自然是以正面形象為主
,這一結論在《三國志》中的篇幅和稱謂中可以直接窺見。
在《三國志》中,《魏書》約占二分之一,《吳書》占三分之一,《蜀書》僅僅占六分之一。
《三國志》於《魏書》稱曹操為“太祖”,於《蜀書》《吳書》稱其為曹公。而劉備於《蜀書》稱其為“先主”,在《魏書》《吳書》中經常叫他的名字。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陳壽對“魏主”的尊重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