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地球
字體大小:
2021年6月07日 -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6月3日淩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研制的
風雲四號B星
搭乘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起飛,穩步奔赴屬於它的軌道。
時隔5年,我國
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
風雲四號家族再度上新。
自此,
風雲四號A星、B星“兩兄弟”雙星組網、東西相守
,共同凝視著廣袤大地,把來自大自然的風霜雨雪都“放在眼裏”。
更高分辨率、更靈活的觀測模式
“靜止氣象衛星的主要特點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要利用
靜止凝視
的優勢,其次就是要
具備非常靈活的觀測模式
。”航天科技集團八院509所氣象與環境總體室副主任陳曉傑說。
風雲四號A星是我國首顆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屬於科學試驗型衛星。風雲四號B星是風雲四號系列第二顆衛星,也是該系列的
首顆業務衛星
。基於A星,B星在靈活觀測方面的能力大幅度提升。
據悉,風雲四號B星搭載了
快速成像儀、輻射成像儀、幹涉式紅外探測儀、空間環境監測儀器包
等多種“高端配置”。
其中,最新裝載的快速成像儀專門為
觀測中小尺度區域的天氣現象
而設計,能以
2000公里×2000公里
的“畫幅”,
每分鐘
都給地球上的某個地方拍攝
高清、真彩“快照”
,非常適合為台風、沙塵暴、火災、地震等小尺度目標成像。
目前,風雲四號A星已經實現了每5分鐘對我國及周邊區域成像1次,最高分辨率為500米。
憑借快速成像儀在局部區域連續觀測方面的特殊才藝,風雲四號B星可
靈活快速對地特定區域掃描成像
,進行優於1分鐘間隔的
區域高分辨率晝夜連續監測
,每分鐘對
百萬平方公里
區域
成像3~4次
,將在
尺度較小、持續時間較短的天氣現象觀測和預報
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風雲四號B星入軌後
分辨率
能夠達到
250米
,位居目前全球靜止氣象衛星最高水平之列,相比於A星,分辨率整整提高了1倍。”風雲四號B星總體主任設計師陳強表示,“並且它具有
500米真彩色
的特點,相當於衛星觀測到的數據經過簡單處理後,紅綠藍3個波段一合成,基本上與我們眼睛看到的一致,很
直觀
。”
風雲四號B星的高度靈活性能主要體現為:在中國區域進行5分鐘不停觀測的同時,若有一個特別敏感的區域,就可以對其進行高品質的觀測。比如
1000公里×1000公里
,大概
15秒
就可以觀測到。
通常情況下,台風的尺度在1000公里左右,將地面的指令或者觀測路徑編輯好,風雲四號B星就能夠
跟著台風進行實時觀察
,通過觀測數據就可以判斷台風
強度、發展路徑
等,進而為相關部門後續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雙星組網在軌觀測5分鐘能出兩張圖
2016年12月11日,風雲四號首發星即A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我國地球同步軌道上的首顆三軸穩定定量遙感衛星。2017年9月25日,微信APP打開的界面圖限時更換,圖中的地球影像首次使用了風雲四號衛星拍攝的照片,在當時引發熱議和好評。
由於在軌表現
良好
,2018年5月,風雲四號A星正式上崗,
由科研試驗星直接投入業務使用
,自此中國以及亞太地區用戶可正式接收風雲四號A星數據。同時,全部國家級氣象業務平台完成“風雲二號”到“風雲四號”衛星業務切換。
截至目前,風雲四號A星已在軌穩定運行超過4年5個月,成為我國氣象預報的排頭兵。
“風雲四號A星設計壽命7年,考核壽命是5年,今年年底考核壽命到期,但從目前整體情況來看,這顆星預計可以繼續正常工作到
7年甚至更久
,B星上去之後會和A星形成一個雙星在軌觀測的局面。”陳強介紹。
據了解,組網之後,風雲四號這兩顆光學星將各自分布在東西兩側,東側主要監測
太平洋
上的台風,西邊主要為
“一帶一路”
提供氣象服務。
據陳曉傑介紹,“最早時期的風雲二號可實現
一小時一張圖
,然後逐漸實現了半小時一張圖,到了風雲四號A星時,整個中國區域圖像5分鐘就能更新一次。現在有了兩個衛星,
5分鐘就可以看到兩張圖
了。”
那麼,雙星組網帶來的高頻次天氣觀測能力如何理解呢?
比如台風到來時,一顆衛星負責我國區域觀測主業務,另外一顆衛星可以“專職”觀測台風,從而
增加針對台風的觀測頻次和效率
。借助新增的快速成像儀,衛星可以快速完成台風影響區域的觀測,還可以用其他儀器觀測台風周圍無雲區域,獲取大氣三維溫濕度分布。
此外,每顆衛星都有不同的工作模式,各衛星從不同視角看到的對象有所不同,兩顆衛星配合起來可以產生更豐富的數據。其中,大氣的溫度、濕度等物理參數將為地面做預報、仿真分析貢獻重要力量。
“天氣預報的過程非常複雜,裏面涉及很多因素,衛星的主要作用就是提供數據,風雲四號A星和B星組網會產生更多、更准、更新頻次更快的數據,這必將
有助於預報精度的提升
。”風雲四號B星總設計師董瑤海表示。
指標大幅提升背後的
研制新挑戰
據了解,至2020年初風雲四號B星完成研制工作,其間經曆了4年之久。“相比風雲四號A星,從各方面而言,B星
研制難度
都
大幅增加
。”型號總指揮陳文強介紹,雖然有科研實驗星A星打基礎,但B星研制絕非簡單複制的過程,因為要滿足用戶更多新需求,B星各項指標進一步實現了跨越式提升。
比如快速成像儀作為新增的載荷,雖然在未來應用中將體現很多優勢,但實際上它給研制過程帶來了超出預期的挑戰。
該載荷是個“大胖子”,重約150公斤,這意味著要占據更多空間,因此怎樣在衛星上安置它成為頭號難題。經過反複論證和分析,研制團隊
對衛星總體方案進行重新設計
,星內的各類儀器設備也進行了重新排布。
此外,隨著分辨率的提升,更高的頻率對應的是更多數據,如何將這些海量數據從衛星上傳下來也是較大挑戰。研制團隊采用在衛星側板展開的方案,展開軸由傳統的三軸變為兩軸,簡單可靠。根據靜止軌道陽光照射的特點,他們還設計了特殊的遮光裝置,防止活動部件的局部高溫,讓風雲四號B星
高速數據傳輸
變為可能。
面對新需求帶來的種種困難,研制團隊不僅攻克了一個個具體問題,還對整顆衛星的性能進行了重新優化設計,最終成功按時交付。
截至風雲四號B星成功發射,我國已成功發射
18顆
風雲氣象衛星,共有8顆在軌穩定運行。今年,除了風雲四號B星,我國還將發射
風雲三號E星
。
在此基礎上,
“十四五”
時期我國還要再發射
5顆
風雲氣象衛星。其中3顆衛星屬於風雲三號系列,另外2顆衛星屬於風雲四號系列。這一時期,風雲四號
光學衛星
將完成
跨越式發展
,風雲四號
微波衛星
也有望亮相。
未來,風雲衛星將持續提升對
大氣風場、雲雨大氣及其垂直結構
的監測能力,不斷提高監測
精度
和監測
時效
,同時增強衛星的
互連互通
和
協同機動觀測
能力,打造高低軌協同觀測、天地一體化發展的
智慧氣象衛星系統
。
風雲四號B星出征筆記(向左滑動翻看)
來源:《中國航天報》,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中國氣象局官方微信
文/鄭恩紅 谷宇
攝/趙沖
編輯
/楊成 高一鳴
校對/林佳昕
監制/
索阿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