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喜訊!黑龍江省8個非遺項目入選第五批“國家名錄”


字體大小:
2021年6月11日 -
:       
 

黑龍江日報

黑龍江日報官方帳號

6月10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共有185個項目入選,黑龍江省有8個項目入選。至此,黑龍江省共有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42個。

黑龍江省此次入選的非遺項目包括:赫哲族“嫁令闊”(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饒河縣);武家鼓吹樂棚(黑龍江省大慶市林甸縣);赫哲族烏日貢大會(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滿族說部(孫吳縣滿語故事,黑河市孫吳縣);海倫剪紙(黑龍江省綏化市海倫市);滿族刺繡(寧安滿族刺繡,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七台河刀劍鍛制技藝(黑龍江省七台河市);璦琿上元節 (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

赫哲族“嫁令闊” 優美抒情的赫哲小調

赫哲族“嫁令闊”是赫哲族民歌中的一種。“嫁令闊”意即小調、小曲,流行於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和佳木斯市赫哲族地區。

“嫁令闊”曲調流暢優美,旋律自然抒情,大多即興填詞;曲式結構簡單,有一至二個樂段,手法多用賦、比、興,體現出少數民族民歌形象鮮明、人物生動、語言明快等基本特征,表達了赫哲族對大自然、對家鄉的贊美和年輕男女之間愛情的傾訴。

由於赫哲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所以“嫁令闊”主要靠一代代民間藝人、演唱愛好者的口頭流傳。素材大多源於他們的祈漁、織網、捕魚、食魚等生活。音樂節奏簡潔明快,有“歌在船頭,唱在浪中”之意,曲調和節奏大都出於劃船動作,具有漁家歌謠特點,既好聽又上口,容易記憶和傳唱。

武家鼓吹樂棚 老百姓的鼓樂班子

武家鼓吹樂棚,是以黑龍江省大慶市林甸縣武家家族傳承為主的民間班組,最初多為村民的紅白喜事服務,後逐步發展到為各類大型慶典儀式活動助興。這個將吹奏樂、打擊樂及表演融為一體的民間鼓樂班底的核心人物是武家成,他祖居山東泰安,小時候逃荒來到東北,曾在吉林省農安縣“上活”(喇叭活動)了一段時期,後定居於黑龍江省林甸縣,將武家鼓樂班技藝一直延續至今。

武家鼓吹樂棚有別於其他的鼓吹樂棚,其曲牌優雅歡快,打擊樂悅耳動聽,民間曲牌有流傳久遠的“一棒蘇”“水摸魚”等代表性曲牌,古典的悲曲有“鴻雁落沙灘”“哭皇天”“悲糜子”等。這些民間曲牌感人肺腑,配之和諧的打擊樂,頗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第四代傳承人武海軍憑借多年祖傳的民間樂器和曲牌,曾多次在省、市、縣文藝匯演中獲獎,並為各類藝術實踐及演出作詞、作曲、配器、指揮,是林甸一帶很有名氣的民間器樂傳承指揮大師,多年來他為繼承傳統的民間藝術舉辦了多期培訓班,並主持策劃了上千場大型群眾文藝匯演,使流傳久遠的民間藝術及曲牌得以較好地傳承。

赫哲族烏日貢大會 呈現赫哲族漁獵生產生活面貌

“烏日貢”為赫哲語“喜慶吉日”或“吉祥歡樂”之意。烏日貢大會的產生有著長期的歷史積澱。從淵源上追溯,烏日貢最初起源於赫哲人的“跳鹿神”活動,也稱之為“溫吉尼”,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祈禱人丁興旺、漁獵豐收。

20世紀80年代,“烏日貢”逐漸演變成為了以赫哲人傳統漁獵文化為背景,涵蓋民間文化、體育、娛樂的民族節日盛會。1986年6月28日,在黑龍江省同江市召開的首屆赫哲族文體大會,就是烏日貢大會的雛形。1991年農曆五月十五被確定為赫哲族烏日貢節,此時為保持生態平衡,三江停止捕撈,屬於歇網期。從1997年始,赫哲族烏日貢大會每4年舉辦一屆,由赫哲族聚居的同江市、饒河縣、佳木斯郊區敖其鎮輪流舉辦。

烏日貢大會會期2-3天,內容頗具北方漁獵民族文化特色:點燃聖香、跳鹿神;說唱伊瑪堪,演唱“嫁令闊”,表演其他傳統音樂舞蹈;進行騎馬、劃船、射箭和叉草球等體育競技比賽;展示交換魚皮、樺皮等傳統手工藝品;舉行篝火歌舞晚會,品嘗傳統殺生魚、烤魚等民族風味佳肴。

烏日貢大會源於赫哲族漁獵生產生活,形成於傳統漁獵文化瀕臨消失之際,最大程度呈現了赫哲族漁獵生產生活的物質和精神文化整體面貌,對於搶救、保護、發展、弘揚傳統漁獵文化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孫吳縣滿語故事 展現滿族五光十色的民俗現象

孫吳縣滿語故事,即滿族說部的遺存故事之一。滿語說部是指由滿族民間藝人創作並傳講的、旨在反映歷史上滿族人民征戰生活與情感世界的一種長篇散文體敘事文學,因其體式與漢族民間藝人的說書比較接近,每部書可獨立講述,故稱“說部”。滿語稱“烏勒本”,漢意為傳或傳記之意。

滿族說部靠口耳相傳,主要在氏族內代代承襲。大多用滿語說唱,清中葉後滿語漸廢,多半用漢語夾雜滿語講唱。滿族說部由一個主要故事主線為軸,輔以數個或數十個枝節故事鏈為緯線,環環相扣,構成錯綜複雜、生動感人的長篇巨著。

黑龍江孫吳縣沿江鄉四季屯村的何世環老人,1942年嫁給四季屯的滿族薩滿關文元,她用滿語講述的《音姜薩滿》(《尼山薩滿》),俗稱“神龕上的故事”,是由氏族的薩滿講述,並世代傳承下來的薩滿教神話和薩滿祖師們的非凡神跡。此外,她還能用流利的滿語講述《天堂之路》《白雲格格》《貉子和獾子》《驕傲的鯉魚》等滿族故事。

滿族說部,是滿族及其先民在一定歷史時期、一定社會中的一種意識形態的反映,蘊藏著豐富凝重的社會歷史內容,展現了滿族及其先民等北方諸民族沿襲彌久的生產生活景觀、五光十色的民俗現象、生動的薩滿祭祀儀式,以及古時的天文地理、航海行舟、地動卜測、醫藥祛病、動植物繁衍知識等,特別是有關生產知識、操作技藝,往往通過故事中的口訣和韻語得以傳承。

海倫剪紙 剛柔相濟、粗中見細的黑土剪紙

海倫剪紙是黑龍江剪紙中最具地域性的代表作品之一,因清代皇家圍場的人文歷史環境而形成了剛柔相濟、粗中見細的黑土剪紙文化。

19世紀末,剪紙藝術就已在海倫民間廣為流傳,主要采用剪刀剪、燈煙熏樣的方式,剪出簡單的花鳥、動物、人物圖案來制作掛錢、窗花等,漸漸形成了粗獷豪放的北方剪紙藝術風格。

海倫剪紙在繼承民間剪紙的掏剪、疊剪、對剪、鏤剪和旋剪等傳統手法上,輔以版畫、工筆畫及漢代畫像磚與藍印花布等藝術處理手段,具有題材民俗性、造型隨意性和手法多樣性等藝術特征。常用燈煙熏樣後,用剪刀剪出黑花,再襯貼上鮮豔五彩紙、蠟光紙、金銀箔等,色彩效果明快奪目,具有濃鬱鄉土氣息。

海倫剪紙在傳統紋飾應用上極具民族特色,在動物或其他物體上隨意添加各種紋飾,常用的有雲紋、雷紋、漩紋、渦紋,有的還運用畫像磚、敦煌壁畫和商周瓷器上的傳統紋飾。花卉紋樣表現形式不同,多用於人物服飾,如袖頭的芙蓉、領口的梅花邊、裙下擺的雲字頭等鏤雕花邊衣飾。

海倫剪紙畫幅較大,風格古樸、渾厚、粗獷,刀鋒稚拙而有力,細節處精細而細膩。其民族風情系列、京劇臉譜系列等均為中國剪紙藝術的佼佼者。

海倫剪紙歷史悠久、享譽中外,成為黑龍江省知名地方文化品牌。1993年,海倫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傅作仁是黑龍江省剪紙藝術的領軍人物,並被國家授予第一批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寧安滿族刺繡 構圖巧妙色彩豔麗的滿繡

寧安滿族刺繡是滿族傳統刺繡工藝之一,現今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展出的真孝公主壁畫證實其始於渤海時期。其粗獷拙樸,造型誇張,構圖巧妙,色彩豔麗,冷暖對比強烈,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蘊和鮮明的民族、民俗特色。

寧安滿族刺繡多在日常用物上刺繡,如旗袍鑲邊、枕頭花、幔帳、鞋花、童帽花、荷包花、坐墊等。因刺繡在滿族家庭中的普及,繡品逐漸成為必備家庭陳設品和女子嫁妝。

寧安滿族刺繡代表作品為枕頭頂刺繡。滿族人常用布枕頭為長方形六面體,在兩個堵頭繡花納朵加以裝飾,形成五彩繽紛的枕頭頂刺繡。其通常采用納紗方法,即按設計好的方形圖案,用五彩線在經過上漿處理、較挺括的紗布上針納花,多以紅、黃、藍、白滿族八旗顏色為基調,構圖典雅,色彩豔麗和諧,頗具滿族民間文化特色。

繡品題材包括山水、花鳥、草蟲、走獸、人物、文字等,繡法有緞繡、布繡、納紗、編紗、割繡、十字繡、包繡、補繡等,針法有平針、倒針、長針、錯針、網針、緝鎖,以及納絲、盤金、鋪絨、刮絨、挑花等,紋樣多為蘊涵吉祥如意含義、表達美好願望的福祿、喜壽、富貴、八寶、吉祥等。

七台河刀劍鍛制技藝 鍛打研磨剛柔相濟

七台河刀劍鍛制技藝采用傳統“龍泉寶劍”鍛造技術,主要使用3種原材料——高碳鋼、低碳鋼、毛鐵,折疊斷檔之後刀劍表面形成自然花紋,使刀劍更加鋒利更加柔韌。該技藝傳人在挖掘、吸收中國傳統刀劍鍛制技藝基礎上,恢複、整理出一套完整、獨特的鍛制技藝。

此技藝包括“鍛打”“淬火和覆土燒刃”“研磨”3個工藝流程。反複折疊鍛打能使金屬內部碳、錳、鋅等微量元素含量和分布更均勻合理,從而使刀劍剛柔相濟。“淬火和覆土燒刃”流程中,淬火指用東北特有柞木炭將劍身加熱,待達到一定溫度時迅速取出插入水或雪中,因溫度瞬間驟降,金屬內部組織結構變化,使劍身硬度增強。有些劍身則采用覆土燒刃,即用當地特有礦泥塗抹劍刃,加熱後去掉礦泥,如此使劍身保留原有韌性,而刃部變得堅硬無比。“研磨”采用當地特有磨石,經研磨的刀劍泛著青光與寒意,極具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現已形成長、短多個品種系列。  

璦琿“上元節” 璦琿少數民族的重大節日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璦琿則稱為“上元節”。

璦琿“上元節”是璦琿區域內滿族及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民族的重大節日,自清初至今已有三百餘年歷史。它是璦琿各少數民族春節活動的延續,又是春節活動的最後高潮,既有與其他地區、其他民族相同之處,也有與其他地區和民族的不同之處。

“上元節”主要活動有“立燈官”“布陣容”“鬧秧歌”“抹花迷”“賣病”等。在這一天,表演人員身著民族服裝,手持大小各異、形狀不同的五穀、果蔬、動物形狀燈具,家家戶戶均參與,不但體現出對它的重視,而且做出的燈還代表著各家庭的手工藝水平,能充分展示出家庭文化的水准。活動當天由燈官統一指揮,鑼鼓喧天,嗩呐齊鳴,氣氛喜慶,熱鬧非凡。

在清代,璦琿是黑龍江流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璦琿“上元節”充分體現了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地域特色。璦琿“上元節”是流傳於璦琿區域的傳統文化,保護和利用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對於傳承和弘揚北方民族多元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圖片由黑龍江省非遺保護中心提供)

(來源:龍頭新聞·黑龍江日報記者 董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