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歐美

長城無用?美國教授反駁:歐洲被長城害慘了,秦始皇真是千古一帝


字體大小:
2021年6月18日 -
:       
 

歷史回憶室

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一萬三千多裏,如同一條沉睡的巨龍盤亙在中華大地之上,這就是長城,又被稱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

長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開始連接、繼續修繕戰國長城,後萬裏長城又經曆各朝各代的不斷修築,而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明朝大修長城後的建築。

長城不僅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成果,又如:“烽火戲諸侯”、“萬年灰與燕京城”等著名典故及“千金募戰士,萬裏築長城”、“登上長城天下雄,燕山如海碧蔥蔥”等千古名句也多出於這座雄偉的建築。

在冷兵器時代早已過去的今天,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中,引得各國遊客前來觀賞。

萬裏長城在中國人民的心中也是一個標志性的存在,毛主席當年揮筆寫下“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名句也被許多人奉為圭臬,誓要一生一定要登一次長城領略長城雄壯和秀麗風麗。

長城雖雄偉壯麗、抵禦了外敵入侵這背後卻是廣大勞動人民的血汗付出,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典故孟姜女哭長城便是人們因修築長城而家破人亡的悲劇,雖故事具有一定的戲劇性,但在封建時代,且面對一項浩大嚴峻的工程,被壓迫的必定是勞動人民。

所以,當長城失去最重要的軍事作用的時候,便有人提出質疑,這樣勞民傷財的浩蕩工程真的有用嗎?

在清朝被廢棄的長城

在了解長城的修築歷史後,我們可以知道,長城雖在秦始皇之後也經曆了曆朝曆代的繼續修建,但在清朝便停止了這項工作。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長城一直發揮著有效的

抵禦外敵入侵的作用,更是北部邊防重要的軍事要塞。

清朝停止修建長城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康熙帝自身“民為邦本”的個人政治見解,他認為治理國家的正確方法在於安穩江山,如此百姓才能夠安居樂業,只要善待人民、讓人民安居樂業,國家才會繁榮強盛。

而長城的修建興師動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即使長城再堅固,最終也會滅亡,於是長城在清朝之後便被廢棄修建。

可以說康熙帝認為長城的存在可有可,並無實質作用。康熙帝廢止修建長城的原因雖看起來十分充分,但“長城無用”這種言論仍經不住推敲。

首先康熙帝決定停止修繕長城的一個客觀原因是在1691年在多倫的會盟,此次會盟,改善了喀爾喀蒙古各部與清之間的關系,使清王朝對漠北地區的管轄得到了明顯加強。

而多倫會盟以後,蒙古問題基本解決,本就是為抵禦北方少數民族入侵而被建造出來長城沒有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威脅,軍事作用便漸漸消失。

“東面望者不見西牆,南鄉視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康熙帝看待問題過於片面,如果沒有多倫會盟這個客觀條件,面對北方少數民族的威脅,康熙帝的選擇也絕對會是繼續修建長城抵禦外敵。

長城的作用

對於萬裏長城的巨大作用,很多外國人都感同身受。美

國著名教授提出了一個觀點:中國修築長城的舉動,著實害慘了一些歐洲國家。

《危險的邊疆》一書中,美國教授詳細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因為中國中原地區修築了萬裏長城,使得北方遊牧民族無法向南部地區拓展領地。

為了爭奪更多的資源和領地,北方少數民族不得不把目光轉移到西方,被迫西遷,歷史上匈奴和蒙古族人都因南下失敗,而西遷到達歐洲,匈奴人將日耳曼人驅逐使得羅馬帝國走向滅亡,漢朝時部分匈奴部落被打敗,匈奴的幾個分支為了生存,他們中一些向西遷移來到了歐洲,而西遷的匈奴卻給歐洲帶去了災難。

匈牙利是一個位於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家,研究匈牙利的歷史,我們知道在羅馬帝國滅亡後,各民族陸續遷移到這裏。

首先到來的是匈奴人,當時的匈奴人在漢民族的打擊下被迫西遷,在阿提拉的領導下,他們建立了強大的匈帝國,這也是匈牙利的早期歷史。

可以說,長城的作用不僅僅是彰顯國威,更是抵禦外敵、有效獲得敵軍消息,而長城的修建也間接影響了西方的格局與歷史。

全面看待歷史

辯證法要求我們用聯系的、全面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孤立的、片面的、靜止的觀點看問題,要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

“我們對於一件事情知道得越少,就越容易形成判斷,而且是越容易形成強烈的單純判斷。”任何事物帶來的影響都不是單一的,我們要正確評價一件事物,必須做到全面地了解該事物。

康熙帝因個人原因否定了長城存在的價值,而當今也有不少人局限於時代,以現代的眼光去苛責古代人、古代事件並質疑其存在價值,他們將嶽飛說成暴力狂,將白居易的《琵琶行》將成淫詞濫調、不尊重女子的爛作。

脫離時代背景去評判人物、作品本身便是十分不理智的行為,更何況這種行為最終帶來的下場便是誤導越來越多的人,使更多優秀作品消逝。我們必須要用全面的眼光去看待歷史,拒絕歷史虛無主義。

小結

“世上的事情,並不是只有從一個角度上去觀察,就能夠說它是唯一的真理。”不為時代所局限,不被狹隘的偏見阻礙思想,是我們當代青年進行歷史評價時應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