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感情
字體大小:
2021年6月19日 -
:
小婉的文化客棧
文化領域愛好者
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想必這句話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出自魯迅的短篇小說《傷逝》,這個故事在魯迅的眾多小說中可能不算著名,但是讀起來卻也是一番味道。
不僅僅是這個時代的人們總在困惑愛情和生活到底該怎麼選擇?那個時代也是一樣的。
正如錢鐘書的《圍城》裏,方鴻漸與孫柔嘉的生活最終變成了兩個市井小民的鬥爭吵鬧,你就會明白,所有人在面對世事之時,也不得不低頭。
理想是美好的,但生活是殘酷的。
愛情是甜蜜的,但現實是苦澀的。
一、兩個年輕人的相愛,原本就是一場美麗的謊言
故事中的主人公叫做涓生,一個會弄兩下筆墨的年輕人,他喜歡上了一個姑娘,叫做子君。或許這是一個女學生,或者是一個普通的女工,總之她像所有傳統中國女性一樣,保持著內心的一份矜持,對社會、對思想一無所知。
涓生闖進了她的生活裏,將她的心田攪得翻江倒海,她深深陷入了一場愛情的妄想中
。
涓生愛這個女人嗎?
也許對他來說,激情大於愛情。
對一個男人而言,想得到這個女人的強烈願望,令他發瘋,發狂。
他對子君展開了熱烈地追求。
他向她談思想,談文化,談泰戈爾,談雪萊。他令子君第一次意識到一個女性的價值。
“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幹涉我的權利。”
子君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感覺是驚天駭俗的。這意味著她已經決定了要和涓生在一起。
子君拋棄了一切家庭關系,世俗眼光,奮不顧身地投向涓生。
相反,涓生看起來反倒有了一絲猶豫和害怕,只不過他沒有表現出來。
從追求,到曖昧,到相戀相擁,涓生終於擁有了子君,可是他卻感到索然無味。
書裏說:
“我也漸漸清醒地讀遍了她的身體,她的靈魂,不過三星期,我似乎於她已經更加了解,揭去許多先前以為了解而現在看來卻是隔膜,即所謂真的隔膜。”
激情消退之後,大概就是長久的平淡無實吧,對涓生來說,從前子君對他的吸引力已經不存在了。
可是子君還沉浸在涓生當初的愛戀之中。
不得不說魯迅先生在寫此文時,對男女之間的愛戀之情,以及兩者之間的性情差異把握得還是十分形象的。
不過,好日子終歸太短,涓生和子君還是要面對一地雞毛的生活。
二、涓生和子君的愛情童話走向破裂
一開始,兩個人的日子也還不錯,涓生大概是有一份報局的工作,所以有穩定的收入。他們兩個人找了個房子,定居下來。
可是後來,涓生在事業上受到很大挫折,可能是因為別人的舉報、汙蔑從而失去了工作,沒有了穩定收入,涓生得想辦法給別人寫稿子賺錢。直到這個時候,他才發現生活原來那麼難,錢不是你想賺就能夠賺。
當然,他和子君的生活也出現了很多問題。
盡管,當初他們愛得很歡烈,可是兩個人的生活習慣畢竟不太相同。
子君愛動物,涓生愛花,再加上涓生要寫稿子賺錢,子君就忙著照顧家裏的雞,還有做飯,家庭瑣事,兩個的矛盾也漸漸開始了。
因為生活所迫,他們不得不縮衣減食,日子越來越難過。
這時候,涓生想到了分手,這個自私的男人,這個當初說要帶著子君的男人,第一個念頭想到的就是拋棄。
子君還在戀戀不舍回憶涓生的愛戀,還在步步追尋涓生的目光,還小心翼翼地侍奉著他,可是涓生卻開始遠離子君了。
最終,涓生告訴子君,你該離開了。
我老實說罷: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但這於你倒好得多,因為你更可以毫無掛念地做事……
子君走了,落寞的涓生這才想起子君的好。
可是他左等右等,等來的卻是子君死亡的消息。她被父親帶回去了,之後就不知蹤影,她到底是怎麼死的,誰也不知道。我想這歸根結底的原因可能是死在了涓生的愛情裏。
可是善良的子君,在走之前還在想著涓生,把唯一的家居,生活用品,銅錢留給了涓生。
這是一個愛情的悲劇。
很顯然,他們的愛情受到了兩方面的考驗,第一是兩個人的性情需求不同,子君想要的是純潔熾熱的愛,而涓生的愛更多是激情,而非真正的愛。
第二,因為生活的瑣事,因為社會的輿論,他們最終堅持不下去了。那個年代,遠比現在要苛刻得多,一個女孩子沒有結婚,自己跟著一個男人跑了,這樣的環境之下,兩個人生存的空間都很艱難。
這個愛情故事並不複雜,它甚至講穿了我們婚姻所必須面對的根本性問題,對我們大部分人都有啟示,可是這個故事還沒有那麼簡單,我們可以結合社會背景再來看看它所表達的思想。
三、理想終歸要落於現實
這篇小說,魯迅先生寫於1925年,那個五四青年運動即將落幕的時候,這個運動最後還是失敗了。因為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盡管每個人都懷抱著美好的願望,可是落到生活的時候,我們還是離不開油鹽醬醋茶,雞皮蒜毛的小事。
就算是大學者,大作家又怎麼樣呢?
就如魯迅先生自己,還不是一樣要面對傳統婚姻的迫害,以及內心對真摯愛情的渴望。試想一下,面對朱安,以及許廣平的時候,魯迅先生的內心或許也是矛盾的。
只不過,他比故事中的涓生要多一層思考,他有理想,可是他也得面對慘淡的生活。
另外,我們再想想故事中的涓生,他不僅僅是子君的愛人,也是她的啟蒙者。
是他告訴她,一個女性應該擁有自己的生命,應該自主去選擇生活,他激勵了她,可是後來呢?
涓生卻不負責任了,自己首先推開了子君。
既然他告訴子君要選擇生活,可是他沒告訴子君自己該如何選擇生活呢?
所以這個故事,也在意喻著當時五四運動的環境之下,人該如何面對生活,面對現實的問題。
盡管思想要解放,可是思想還要落實到實際環境之上,現實該如何做呢?
這或許也是魯迅在思索的問題吧。
如果放在當下,我想我們每個人可能也會有這樣的體驗。
畢業的時候,大家夥都志氣高昂,我要創造世界,我要獲得巨大的成就,可是看看生活,你才會發現,工作是一望無際的盡頭,每天996,晚上回家還要面對吵鬧的老婆孩子,還有家中滿地的瑣事。
這才是真正的生活。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隨時切換,給自己的靈魂留一個出口,等到放空之後,重新投入生活。
生活是一團又一團的麻球,不停旋轉,但是我們自己不能被這個球帶著跑了,我們每個人得找到這個支撐點,試著抬起自己。
看看天,看看地,然後重新振作起來,為著理想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