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歐美

陳冰:美國搞定歐洲後,正向鄰國席卷而來


字體大小:
2021年8月04日 -
:       
 

直新聞

深圳衛視《直播港澳台》欄目官方帳號

直新聞: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連續5天與東南亞舉行視頻會議,你怎麼看這一安排?

特約評論員 陳冰
:最近大家都明顯感到,美國在密集地派高官訪問中國周邊國家,有人稱作“群訪”。從副國務卿舍曼訪問日本、韓國、蒙古國,到國務卿布林肯訪問印度,再到國防部長奧斯汀連訪東南亞三國,布林肯將連續5天與東南亞舉行視頻對話,意味著美國在搞定歐洲後,正向中國的鄰國席卷而來,不遠萬裏到中國家門口挑撥離間,打造“遏華包圍圈”,撕裂東南亞的合作與團結,把所謂的“印太戰略”從謀劃階段推展到實施階段,要與中國打“巷戰”,進行“肉搏”。美國防長在菲律賓幾乎搞定了軍事合作關系,在越南打通了幫助提升海上安全的關節。

布林肯的5場視頻會議,將進一步介入東南亞事務,在疫情防控上拉攏,在經濟複蘇上占便宜,在地緣政治上打入“美國楔子”,讓東南亞國家選邊站。一些很具體的事,比如湄公河開發,美國都要摻和,可見美國的“群訪”是有備而來,對中國的安全和地緣戰略都會帶來不小的影響。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美國也是在“趕場”。今年上半年中國與東南亞關系熱絡,中國外長年初訪問緬甸、印尼、文萊、菲律賓後,東盟四國外長在3月底4月初“聯袂訪華”。中國和東盟還在重慶召開了特別外長會,幾天前王毅還參加了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研討會。而美國在上半年對東南亞外交幾乎是空白,所以用“群訪”的方式來彌補,向世界宣告“美國回來了”,美國回到東南亞了。這就意味著中美在東南亞的掰腕將更趨激烈,美國的“群訪”同樣也把東南亞推向風雨飄搖的不穩定狀態。

直新聞:
你說美國“群訪”東南亞是中美掰腕,是“巷戰”“肉搏”,這怎麼理解?

特約評論員 陳冰
:從特朗普到拜登,美國政府遏制中國的主要策略就是“印太戰略”,也就是要圍堵中國,不讓中國的影響力超越印太地區。因此,東南亞和南亞國家被美國視為遏制中國最關鍵的地帶,也是下一個世界的制造業中心,美國要努力爭奪這個供應鏈,從而減少對中國制造的依賴。但是,中國和東南亞的關系也在遞進,2020年3月東南亞超越歐盟,成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11月,中國和東盟10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共15個國家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形成全球最大自貿區。這些都被美國政府看作是“失去地盤”,要加強在東南亞的影響力。於是便出現中美在東南亞激烈掰腕的現象。

我們說“巷戰”“肉搏”,當然是比喻,是從美國的出招而言的。換句話說,就是中國出了什麼招,美國也出什麼招,以此來抗衡中國。你看,中國對東南亞的疫情防控出了大力,向東南亞輸送了大量疫苗。美國現在囤積的疫苗夠多了,也便拿著疫苗來對抗中國,還曾造謠說“中國疫苗無助於對付德爾塔變異毒株”。

你再看,中國和東南亞的經貿聯系很多,2019年6月中國超越美國,成為東盟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半年後又超越歐盟成為第一大貿易夥伴,於是美國以推動東南亞經濟複蘇為名,通過對華征收高額關稅來介入東南亞的生產和制造基地,與中國在經貿上對抗。還有就是中國與東盟10國和其他國家簽署自貿區協議,美國來一個“印太戰略”,試圖把東南亞給圈入美日印澳菱形包圍圈,既可制衡中國,也可壯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就是在湄公河上,中國幫助老撾等國開發水利資源,美國就開始汙蔑抹黑,然後自己拉起“湄公河之友”,也要開發湄公河,還把安全議題給加入進去。這些都說明,中美在東南亞事務上進入了“巷戰”“肉搏”階段。

直新聞:
中印兩軍舉行了第12輪軍長級會談,開通了熱線電話,這是否意味著中印邊境局勢將趨緩和?

特約評論員 陳冰
:只能說邊境氣氛有所緩和,雙方可以繼續對話、會談、打電話了,但並沒有部隊後撤的跡象。在第12輪軍長級會談的聯合新聞稿中,也是說要保持談判對話勢頭,盡快解決剩餘問題,就連兩軍一線部隊互不接觸、不見面的說法,都沒寫進去。我的判斷是,這次會談及今後要解決的剩餘問題,恐怕就是達成兩軍一線部隊不接觸、不見面的共識,避免正面相撞。在中印雙方沒有達成軍隊後撤的協議,就意味著兩軍仍在對峙,仍在較勁。

另外一個因素是,美國在撐印度,布林肯剛剛訪問印度,主要議題之一是與印度建立更緊密的安全關系,合作應對來自中國的威脅。拜登政府就任後頭六個月,花在印度的時間比前幾屆政府都多。只要美國摻和,只要中美關系沒有發生明顯轉圜,中印邊境態勢就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

作者:陳冰,深圳衛視直新聞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