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歐美
字體大小:
2021年10月16日 -
:
家辦新智點
歐洲大陸享有相對較高的儲蓄率,並且許多知名的歐洲家族通過幾代人的成功創業和明智投資,創造了巨大的財富。
然而與中美發展火熱的一級市場相反,幾乎所有業內人士都認為,歐洲在為高科技初創企業提供資金方面存在不足。
即使這些家底雄厚的家族知道自己應該多投資高科技初創企業。可在錯綜複雜的歐洲科技界,想要得到豐厚投資回報並不像聽上去那樣容易。
那麼,為什麼這麼多家纏萬貫的歐洲家族,卻不把本土創新企業作為潛在的投資目標呢?在本文,我們將探索其原因。
編譯 |《家辦新智點》
01
投資障礙重重
新的收入豐厚的成長型投資者指出,他們的家族辦公室(以下簡稱為“家辦”)難以匹配到合適的投資項目,造成問題的原因在於這些投資者難以獲得交易渠道。
首先,種子輪融資期的高投資失敗率顯然不能讓那些來自富有家族的投資者們安心,那些不熟悉高科技初創企業的投資者更傾向於在融資後期投資——也就是那些達到或者超過B輪融資階段更為成熟的科技公司。
其次,這是一場艱難的比賽。
像種子輪融資或優秀的天使投資人一樣,投資人必須融入當地創業社區並與盡可能多的創始人建立聯系,借此保證持股的多樣化。
在早期參與融資的風投公司拿到相應的投資份額後,尤其是那些來自歐洲或美國的老牌風投公司通過項目搜索計劃或績效最優基金抓住了最佳的早期交易,在行業內已經居於領先地位。
之後隨著這些被投資項目的增值,新出現的財力雄厚的成長型投資者就發現他們的家辦難以匹配到合適的投資項目了——不論是那些作為整個中美地區增值服務鏈和客戶市場網絡的門戶的項目,還是那些僅僅估值更高的項目(以老虎環球基金為例)。
最終,那些低回報卻高度耗費資源的投資項目,使得那些富有家族的家辦全都望而卻步了。
不過還有另外一種選擇:如果這些來自富有家族的投資人決心不與風投公司競爭,那麼他們的家辦可以支持其中一部分的風投公司然後與他們組成有限合夥人(LP)。
不過,這其中也存在著風險。
技術驅動型市場也存在著“冪律分布”這一顯著特征,風投公司之間激烈競爭。
最終,只有少數幾家公司會成為“常勝將軍”,獲得豐厚的投資回報。此時,如果家辦想以合夥人的身份去贏得談判基金的共同投資能力就更難了。
02
罕見的成功案例
當然,也有一些例外。
一些名下仍有企業且賺得盆滿缽滿的富有家族,他們會成立一家風險投資公司,並專注於一些未知的高科技初創企業領域。
但CVC基金有時候並不是最好的選擇,每當母公司實施戰略審查時,這些基金的存在會遭到質疑。
還有一些家辦會與風投公司聯合,利用風投公司的參與作為贏得交易的籌碼。
總部位於柏林的La Famiglia公司就是一個例子,該公司由Jeannette zu Fürstenberg和Judith Dada兩人共同領導。Fürstenberg女士來自一個成功的工業家族,德國一些主流的工業巨頭是其合夥人。
他們向創始人兜售的賣點是,通過加入他們的投資組合,創始人可以觸達那些能使其公司的高新技術付諸實踐的現有生產渠道。因此,家族辦公室不僅可以在基金中配置資金,同時可以讓家族企業成為投資組合公司的潛在客戶。
然而,這樣的例子並不多見。
富有家族的家辦和高科技初創公司之間的大規模競爭還未真正發生。高科技創始人和VC們一直期待,富有家族能從自家保險櫃裏掏出錢支持他們,然而那些富有家族投資人卻總頭疼,為什麼在高科技領域獲得高回報率的投資項目是如此的艱難。
03
“從美國劇本中翻出一頁”
那麼,有沒有辦法避免這種局面?
第一種辦法,風投公司的業績回報率的數據化和透明化,是促進資本和技術之間達到高效匹配效率的第一步。
在美國,通過美國風險投資協會(NVCA)的努力,美國風投公司的業績回報相關數據對投資人來說已經相對透明。
通過數據,那些新晉投資人會獲知哪些風投公司做的好,這樣就能在風雲變幻的風投市場裏找到那顆閃亮新星,並盡早成為他們的LP。
相反在歐洲,每家風投公司的投資回報率是一個嚴守的機密。在這樣的機制下,擁有雄厚資本且地位最穩固的投資合夥人總是控制著投資市場內少數表現良好的高回報率基金,而其他合夥人則只能在錯綜複雜的市場迷宮裏蹣跚前行。
第二種辦法是停止對家族辦公室的幻想。
在美國,確實有一些富有的家族在幾十年前就獨立創辦了自己的風投公司,其中一些公司甚至成為行業的傑出者,譬如洛克菲勒家族創辦的Venrock ,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曾是Phipps家族的風險投資部門。
但美國風投的騰飛主要得益於1978-1979年養老基金對風投行業的青睞,這都要多虧美國政府通過美國風投協會進行的大量遊說。
確實,歐洲的古老家族們有著非常可觀的財富,且這樣資本雄厚的家族數量也非常多;但歐洲也是一個發達的經濟體,從總體來看,整個中產階級所擁有的財富比少數家辦擁有的財富要多的多。
或許,該是時候該停止對富有家族的幻想了。歐洲應像1978~1979年的美國那樣,把注意力放在調動整個中產階級的投資積極性上。從資本配置的角度來說,這樣才能為其風投帶來真正的起步。
如今,在歐洲,英國和法國也試圖效仿美國,欲相關采取措施,通過刺激稅收、放松金融監管、部署配套資金的方式來刺激風投市場,不過目前這些舉措是否奏效尚不可知。
*注:尼古拉斯·科林是風投公司The Family的聯合創始人,他是《篩選》雜志(Sifted)的常駐專欄作家。文章略有改動。
(《家辦新智點》提醒: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