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地球

COP26拿什麼拯救地球?科技創新照亮低碳智能路


字體大小:
2021年11月09日 -
:     
 

IT創事記09:13優質科技領域創作者

一只死而複生的恐龍,搖晃著龐大而笨拙的身軀,站在講台上發言:“不要走向滅絕,趁還來得及,拯救人類這個物種吧。是時候了,人們應停止尋找借口,要開始做出改變……”

穿越時空的情節來自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的先導宣傳片。這一舉世矚目的盛會於10月31日至11月12日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全球政府、組織機構、高科技企業等各方代表匯聚於此,共同探討全球氣候行動,以加快實現《巴黎協定》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設定的目標。

根據2015年通過的《巴黎協定》,世界各國原則上同意將全球變暖升幅限制在比工業化前溫度高1.5°C。但最新的評估顯示,即使《巴黎協定》目標能夠實現,仍有可能出現全球氣溫在本世紀上升至少2.7°C的情況——這將導致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哺乳動物失去棲息地,甚至出現每年長達4~10個月的幹旱等極端氣候。

數百名科學家表示,1.5℃的變暖情景是“人類唯一可生存的未來”。為了限制氣溫上升,全世界需要在未來八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半,COP26大會或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後機會。

拿什麼拯救你,我們的地球?在尋找低碳答案的漫漫長路上,如果說跨地域協作是攜手前行的希望之歌,那麼科技創新則是點亮夜空的璀璨星辰。

COP26的前世今生

早在1896年,瑞典科學家斯萬就發出這樣的警告: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會導致全球變暖。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伴隨更多對地球大氣系統的深入研究,近百年前的預警才引起廣泛關注。

又過了20多年,跨國行動方初露端倪。1992年,聯合國在裏約熱內盧組織名為“地球峰會”的大型活動,會上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該公約中,各國同意“穩定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以降低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產生的不利影響。

自1994年條約生效以來,聯合國每年都召集地球上幾乎所有國家舉行全球氣候峰會或“締約方會議”。今年本應是第27屆年度峰會,但由於新冠疫情,原定於去年舉行的活動推遲至今年——因此格拉斯哥峰會仍被稱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這就是COP26的由來。

基於各國對核心議題的討論,COP26期望達成四個目標:

一是到本世紀中葉確保全球實現淨零目標,並保持氣溫升幅在1.5℃以內。
各國需要加快淘汰煤炭,遏制森林砍伐,鼓勵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資,並加速向電動車切換。

二是采取更多適應措施,保護社區和自然棲息地。
COP26推動已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積極保護和恢複生態系統,並建立防禦、預警體系及相關基礎設施。

三是籌集資金。
為了達成前兩個目標,發達國家必須承諾每年至少籌集1000億美元的氣候基金,國際金融機構也應發揮必要作用。

四是共同努力交付。
在政府、企業和民間社會之間建立合作機制,敲定《巴黎規則手冊》,促進協議全面運行。

科技創新是減碳最佳路徑

顯而易見,COP26不僅勾勒出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中長期願景,更致力於制定高效可行的行動路線圖。在各種矛盾交織、利益博弈的複雜局面中,科技創新也許是碩果僅存的最大公約數。

世界氣象組織《溫室氣體公報》的數據表明,二氧化碳是最重要的溫室氣體,其濃度在2020年達到百萬分之413.2,是工業化前水平的149%。從1990年到2020年,長壽命溫室氣體對氣候變暖效應貢獻值增加47%,其中二氧化碳約占增量的80%。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專項研究,全球碳排放主要來源於電力、工業、交通等行業。其中,電力行業碳排放占比40%,交通領域碳排放占比21%,而ICT產業耗電量占全球發電量的4%。不難看出,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發電的清潔化和用能的電氣化、智能化,是至關重要的減碳路徑。

要改變國內傳統的高碳能源結構,同樣需要釜底抽薪的變革決心和多管齊下的創新動力。我國的整體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依然占八成以上,其中煤炭占比高達57%,遠高於國際3%~17%的可比水平。據專家分析,國內要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煤電二氧化碳排放須基本清零,非化石能源發電份額應超過80%。

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從存量和增量兩個維度入手,依然有望填平巨大的鴻溝。以存量角度看,傳統行業的能源數字化轉型方興未艾,將聯接、AI、雲、大數據等數字化技術引入“發、輸、配、用、儲”等環節,可為整個產業鏈全面賦能;與此同時,增量市場的空間更為廣闊,在綠色浪潮的驅動下,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迅猛發展,日益彰顯顛覆既有格局的強大力量。

低碳智能標杆的示範效應

當趨勢形成以後,總會沿著阻力最小的方向不斷邁進。科技創新也不例外,順勢而為者有機會成為先行一步的行業標杆。

在11月3日舉行的UNFCCC全球創新平台“科技行業的系統變革與氣候創新”論壇上,華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首席營銷官方良周發表主題演講,分享華為數字能源如何融合數字技術與電力電子技術,從能源的生產側和消費側促進節能減排,並呼籲共建低碳智能社會。

華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首席營銷官方良周

值得關注的是,方良周闡述的觀點與COP26的預期目標不謀而合:“科技創新將在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碳減排目標方面發揮核心作用。華為數字能源一方面專注於融合創新,加速能源數字化,使能千行百業產業升級;另一方面,加速清潔能源發電,建設綠色交通、綠色站點、綠色數據中心,與產業夥伴一起打造低碳智能社會。”

這不是紙面上的規劃,而是落地的事實。華為數字能源攜手夥伴在能源生產側和消費側的創新實踐,對於“摸著石頭過河”的整個業界具有示範效應:

在炙手可熱的智能光伏方面,構建以風光儲為主力的清潔能源發電系統和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華為助力的沙特紅海新城儲能項目采用400MW光伏+1.3GWh儲能,未來可滿足百萬人口的能源需求,有望催生全球首個100%以光儲清潔能源供能的城市。

在蓬勃興起的站點能源領域,通過以櫃替房、以杆替櫃來簡化站點,並推出離網去油綜合供能全系列解決方案,幫助運營商加速推進網絡碳中和,消除能源鴻溝。在浙江,運營商基於華為Site Power高密eMIMO技術,實現1櫃替代原來6櫃,占地從5平米減少到1平米,站點能效從85%提升到96%。另外,引入綠色能源,通過采用華為獨有的iPV技術可多發電20%,使能光伏成為綠色ICT網絡主力供電,每年每站減少碳排放8噸。

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

在面臨變革的數據中心能源方面,采用預制化、模塊化、智能化技術,打造極簡、綠色、智能、安全的下一代數據中心。華為預制模塊化數據中心解決方案助力武漢市快速建設人工智能計算中心,120天主體竣工、180天項目投運,上線時間縮短50%以上,並將PUE降至1.25,每年可節省340多萬度電,生命周期內預計減少碳排放42000噸。

在飛速增長的智能電動領域,提供智能電動與充電基礎設施解決方案,加速交通電動化進程。華為DriveONE電驅動系統助力金康賽力斯推出全球首款續航里程逾1000公里的量產高性能電驅轎跑SUV,整車0~50km/h加速僅需1.99s。

除了在新興市場屢有建樹,華為對傳統能源數字化更是駕輕就熟——采用對各種物理設備及網絡進行數字化建模、數據感知、在線連接等新技術,在數字世界映射生成虛擬孿生系統並仿真運行,再借助物聯網、5G、雲計算和人工智能,實現電力系統的增強感知、增強智能以及決策優化。華為聯手中國南方電網公司利用AI技術自動識別典型隱患場景、本體缺陷,巡檢效率由20天縮短為2小時,整整提高了80倍。

低碳智能社會不是一天建成的,需要更多參與者一點一滴的積累。華為秉持“讓科技與自然共生”的理念,在減少碳排放、加大可再生能源使用、促進循環經濟、科技守護自然上持續投入。截至2021年9月30日,華為數字能源助力客戶累計綠色發電4435億度,節約用電136億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1億噸。

這個地球還有救嗎?答案不是飄在風裏,而是藏在每一步紮實的行動中。從現在開始改變,別讓恐龍再隔空遙看人類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