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初中課本中的《出師表》能否刪除?教授:建議刪除,杜絕愚忠思想


字體大小:
2022年3月04日 -
:       
 

《莊子·天地》:“識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內,而不治其外。”世界上有很多人,對歷史的了解是有失偏頗的,他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拿諸葛亮來說,大多數人知道他,都是通過《三國演義》的,一提到“羽扇綸巾”幾個字,很少有人知道這是周瑜最喜歡的扮相。

在中國歷史上,諸葛亮是不世出的戰略分析家,但《三國演義》除了照抄隆中對以外,其餘的卻只字未提;諸葛亮是治軍嚴整如神,即使是後世的西晉都沿用他的演兵法,但《三國演義》中只談及了諸葛亮的小智慧,除了用計,就是用火,各種玩弄人心的小把戲。

要知道的是,諸葛亮是歷史上最了不起的政治家之一,是一個治國兼整軍的天才級國寶。還有,歷史上真正的劉備也不是《三國演義》中的虛偽之徒,他和宋江絕對不能劃等號。要知道,劉皇叔乃是當世英雄,若不是他的弘毅寬厚,百折不撓,又豈會在亂世中一枝獨秀?

不過,流傳後世的《出師表》卻是一個可以了解諸葛亮的最佳契機。《出師表》來自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公元227年,諸葛亮決定北上伐魏、奪取長安之前給蜀主劉禪上書的一篇表文。如今,諸葛亮的《出師表》已經被錄入初中語文課本中,是必背名篇之一。

關於《出師表》,歷史上曾有不少文人都不吝贊美之詞對其大加褒揚,宋代詩人陸遊曾說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白居易也不禁感慨道:“托孤既盡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前後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然而,就是這樣一篇充滿文學魅力的文章,卻被一教授建議從課本中刪除,這是怎麼回事?

amocity
amocity

  


2007年4月,西安的65歲歷史學教授胡覺照,給國家教育部教材司寫了一封建議信。他在信中提議,將《出師表》從中學課本中刪除,以華歆的《止戰疏》作為替代。胡覺照認為,初中生不應該在小小年紀就接觸這種“愚忠文”,這不利於中學生形成“止戰生息”的世界觀。

在胡覺照看來,現代學生對諸葛亮已經到了一個盲目崇拜的地步,簡直比追星還要可怕。他認為,諸葛亮在書寫《出師表》時,並沒有意識到天下大勢的走向,他只是為了表現自己對漢室的忠心。如果說得再直白點,就是諸葛亮沒有對蜀漢的將士、百姓負責,他的愚忠,將會導致幾十萬百姓罹難。

此外,胡覺照還說,當時的蜀漢亟需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當時的百姓已經不想再陷入戰爭之中了,他們只想求一個安定的生活。可是諸葛亮卻全然不顧他們的感受,一心想北伐曹操,再興戰事。所以說,他建議刪除《出師表》,以《止戰疏》代之。

《止戰疏》是曹魏重臣華歆所作,當初曹操征討東吳孫權時,華歆便是軍師。曹丕繼承王位後,他又被拜為相國,可以說,他的地位雖然比不上諸葛亮在蜀漢的地位,但也相差無幾了。他在《止戰疏》中說了這樣一句話:“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時動。臣誠願陛下先留心於治道,以征伐為後事。”

意思是,出兵平叛是迫不得已,在這個安定的時代,即使偶爾會爆發戰爭,但是也希望陛下先施以理治,如若不成,再刀兵相見。另外,華歆在《止戰疏》的後半段,沒少強調打仗的壞處,比如路途遙遠、勞民傷財、荒廢農業、破壞家庭和諧等,總而言之一句話:這仗,能不打就不打。

將《出師表》與《止戰疏》簡單進行一下對比便可看出,諸葛亮主戰,華歆主和,二人的理念完全相悖。如此看來,諸葛亮難免被扣上了一個愚忠、好戰的帽子,胡覺照刪除《出師表》的建議,似乎還有一點道理,並不是完全不可去。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麼?

amocity
amocity

  


要知道,諸葛亮的《出師表》是一篇結構完美的好文章,他完美地遵循了議論文“總-分-總”的結構,在這其中,他還運用了舉例論證、事實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演繹論證等多種議論方法,不可否認的是,這對初中生的寫作能力有一定積極影響。

其次,《出師表》是一篇飽含真摯情感的議論文,雖然全文僅有624字,但諸葛亮卻13次提先帝,7次提起陛下,已經48歲的他從遇到劉備的那一刻起,已經21年了,但他身上的擔子一直沒有寫下來過,在他眼裏,劉禪既是他的君主,也是他的孩子,身為一個“父親”,怎麼會不想為兒子鋪平道路、掃清障礙呢?

最後,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的是,《出師表》中有18個流傳後世的成語:危急存亡、妄自菲薄、不毛之地、感激涕零……僅憑這一點,就是《止戰疏》無法比擬的,不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