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3年9月10日 -
:
作為一個有特點的王朝,在中國歷史上,明朝究竟有著怎樣的分量?
或者說,我們應該怎麼評價明朝的歷史地位呢?
1.明朝人的品味
明朝人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有品位、會生活。兩個字:講究。
明朝受益於發達的國內和國際貿易網絡,以及更豐富的物產,包括更多的食材、香料和油類品種,一句話:在明朝只要你有錢,吃飽不能叫需求,吃好才算起步。
舉兩個例子。
第一道菜叫“百羊宴”,菜如其名,確實要殺上百只羊。但您不要以為這是今天內蒙或者新疆風格的烤全羊,人家是每只羊只取羊嘴唇上的那一點點活肉,俗稱“唇尖肉”,一百只羊的“唇尖肉”,才能湊成一盤菜。
第二道菜叫“嫩肉糜”。很顯然明朝人也喜歡吃鮮嫩的裏脊肉,但這道菜的做法可比小炒肉要複雜的多:取豬、牛、羊、雞、鴨等各種動物身上最嫩的一小塊裏脊肉,反複捶打,混在一起精心烹調。單單這一道菜,就需要半天的人力,耗費的牲口更多。
別光說吃了,還有喝。明朝人也喜歡喝茶、喝酒,不過區別是,很多人熱衷於洋玩意——葡萄酒,就跟今天的文青一樣,明朝人喝葡萄酒也是很有心得的。
所以美國著名漢學家史景遷就說:假如他能回到中國古代,一定要去晚明的江南,因為日子過得最舒服。
或許有人會說,這些都是有錢人的享受,普通人哪有這樣的機會?但據學者研究,在明末危機爆發之前,即便是普通明朝農民,大多數也都能吃飽飯。像江南這種富庶的地方,吃肉更是很尋常的事。
相比之下,根據英國使者馬嘎爾尼記載,乾隆時期京津地區的老百姓,哄搶他的殘羹剩飯,去河裏打撈英國使團吃不完丟棄的豬羊,全然不成體統。
2.明朝社會的特點
我們再說說明朝社會的總體樣貌。自古以來,無論中外,社會都是變化的。但在明朝兩百七十多年的統治時間裏,社會變化之大,堪稱古今少見。
明朝建立之初,整個社會歸納起來就兩個字:穩定。按照朱元璋的設想,明朝每一個人都要安分守己,專心做自己的事:出生在軍戶家庭,那就一輩子當兵;出生在農民家庭,就種地一輩子。這種幾乎百分之百的階層固化,確實達到了老朱需要的穩定。
因此,明初對每個百姓都有嚴格的約束。比方說,你想出去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除非給出正當的理由,並且必須擁有官方發的批文,否則不行。如果徐霞客穿越到明初,想要周遊天下,估計剛一出城,就會被抓走了。
那麼問題來了:生於萬歷十五年的徐霞客,為何可以自由自在地遨遊天下呢?因為到了晚明,社會秩序發生了近乎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政府的限制簡直蕩然無存,人們想乾什麼就可以乾什麼。
你想讀書當官,有的是學校可以學習;想經商掙錢,有的是商幫商路可以跑;想建功沙場,可以投身各路將領麾下;你想當海賊王,也能去福建、廣東沿海,甚至是東南亞碰運氣。徐霞客出門旅遊,那又算得了什麼。
在花樣繁多的明朝,百姓的生存方式發生了變化,由於工商業、手工業的快速發展,專業化的“天選打工人”成為了許多百姓的新職業。
在城裏,有人到紡織工坊打工,專門幫人織布乾活。在農村,有人根據市場的需要,種植指定的農作物,甚至對農產品初加工,再對外銷售。
隨著城市商業的發展,明朝百姓的生活也變得更加便利,大江南北的商品廣泛流通,還出現了不少名牌產品。直到今天,一些“中華老字號”都能追溯到明朝。
晚明的人們不僅行動自由、就業自由,就連性取向也可以是自由的。明朝後期的“男風”“男色”在各大城市都很有市場。
在歷史上的主要朝代裏,很少有像明朝這樣,社會氛圍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由此可見,明朝是一個充滿了探索與勇於嘗試的時代。
從世界文明史的角度審視,當時間的車輪進入明代中後期,人類文明已經走到了變革的邊緣。相較於晚清“落後就要挨打”而被迫改變的窘迫,明朝大體上是主動探索,不斷嘗試新事物,呈現出尋求積極變化的一面。
永樂年間,龐大的鄭和船隊七下西洋,將大明帝國的威名傳播到了印度和非洲。不過直到隆慶年間開放海禁之後,才開啟了中國版的“大航海時代”。
從時間上看,明朝走向海洋,與歐洲在時間上是差不多的。雖然明朝人沒有像歐洲人那樣走遍世界,但到明末,東南亞已經出現了不少明朝人經營的貿易據點,後來更是形成了華人的小王國。
在科技方面,明朝也同樣有積極探索的主動精神。自從明朝人發現了西方的科技值得學習,就立刻開始學習。葡萄牙人的大炮厲害,那就建立炮廠;意大利傳教士的天文知識更高,那就把他們請到宮廷裏,幫助制定最新的歷法。
就連代數、幾何這種看上去並非“經世致用”的數學知識,明朝人也願意學習。萬歷三十五年,著名的徐光啟與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合作,翻譯了歐幾裏得《幾何原本》的上半部分,將幾何學知識引入中國。
這本書在上層圈子裏一度很有影響,後來到了清朝,連康熙也是擁躉。但可惜的是,無論是明朝還是清朝,大家都沒有興趣鑽研數學,更無意去拓展。
在經濟和文化方面,明朝也在不斷探索新的道路,嘗試新的模式。經濟上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思想上出現的心學、經世之學,包括李贄這種離經叛道的思想。還有來自西方的基督教文化,都在明朝激蕩發展。
3.明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在中國歷史上,明朝究竟有著怎樣的分量?
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找到明朝在中國歷史主線上的位置。自秦始皇統一以來,中國進入了帝制時代,隨後秦漢第一帝國、隋唐第二帝國,明清時期屬於帝制的鼎盛期,也是末期。
從秦漢時期建立帝國體制,到明清帝國最終走向衰敗,這段看起來好像是過山車的起伏過程,讓我們很容易覺得秦漢帝國是爬升階段,明清帝國是下降階段處於中間位置的唐帝國正好在頂峰。
但事實上,最繁榮、最發達、最成熟的時代,往往並不是中間。如同正午時分太陽最高,但溫度最熱的時間卻是轉入黃昏之前的午後。如果以日升日落做比喻,唐朝是正午、清朝是黃昏,那麼明朝就是最熱的午後,各方面都發展到了空前的高度。
在政治上,封建專制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在明朝形成制度化的穩定結構。君主甚至不需要拋頭露面——在明朝後期,皇帝就算罷工,也不影響國家正常運轉。
在經濟上,無論是農業生產、商品貿易,還是海外經貿,都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局面。在最發達的江南,社會生產力已經接近了封建小農經濟的上限,再想提升,就只能改變模式了。明代後期之所以會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就是因為量的積累到達了巔峰,質變已然呼之欲出。
在文化上,論書畫:雖然魏晉有鐘繇、王羲之、王獻之這樣的巨佬壓陣,但明朝也有董其昌、文征明、唐寅這樣的大家。特別是董其昌,不僅書法厲害,畫作也是一代宗師。
論品味:明朝有大批專業的收藏家和鑒賞家,超過以往各代,專業水平也比以往更高。今天全球各地博物館展出的中國書畫作品,基本上都有明朝鑒賞家的印章。
說詩文:明朝的詩詞確實不如唐宋,但在別的領域打出了名頭:比如四大名著除了《紅樓夢》,其餘三本都是明朝的,當然還要加上落選的神作《金瓶梅》。戲劇作品也屬於文學,明朝則有湯顯祖坐鎮,他說自己第二,也沒人敢說是第一。
文化的繁榮,特別是植根於市井、平民階層的通俗文化的繁榮,可以看出,明朝的教育普及型是不錯的,普通人也有機會讀書。
事實正是如此:明朝人的識字率最高時達到了30%,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人能讀書、寫字。
在科技方面,明朝同樣達到了傳統時代的巔峰。就以火器為例,明朝初年的火器還很原始,但永樂年間進攻安南,明軍接觸到了先進火器,立刻加以模仿,並組建了專門使用火器的神機營。
到了明末,明朝還在學習西方的火炮技術,自行鑄造的火炮已經不遜色於葡萄牙人的西洋大炮,達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准。事實上,直到鴉片戰爭前夕,清軍用的還是明末研究出來的火炮,只不過塊頭更大,技術上並沒有多大進步。
總而言之,在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發展脈絡上,明朝在許多方面都達到了巔峰水平。
特約撰稿人:鄭寧,複旦大學歷史學博士,明清史專家
編輯:莉莉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