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4年9月06日 -
:
作者:澈哥聊歷史
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交往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生活中無可避免的一件事。
人們往往會在見面時打量對方的長相和衣著舉止,借此判斷一個人的為人,也就是所謂的相由心生。
如果這個人的面相好,說明他心也不壞,但如果這個人面相極差,那他的為人也可能是不地道的。
這也就意味著我們會遇見各種各樣的人,那麼我們該如何辨別這些人的好壞呢?
一個人的長相會對命運產生很大的影響,一個人的美醜會左右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也會不同程度上影響自己的命運。但作為有人性溫度的人類,是不可能單憑外貌衡量一個人的品質。
古人在看人識人方面頗有心得,他們認為面由心生,也就是說,從容貌上就能看出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換言之,有什麼樣的內心世界,就會從面相上體現出來。
古人之所以對相由心生這樣推崇,得益於古人看人識相的知識。
那麼探討一下俗語:唇薄不可交,頜尖氣量小。這句俗語就是關於看人識人的經驗之談。那麼,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到底有沒有道理?
唇,就是嘴唇。
唇薄不可交:意為嘴唇較薄的人,他們的沒有很濃的人情味兒,比較淡薄,而且說話也十分刻薄。因此,古代賢者教導我們,在與人相處時,應盡量避開嘴唇較薄的人。
在古代的面相學中認為,一般嘴唇薄的人都能說會道,工於算計。
而嘴唇厚的人則略顯嘴笨,不善言辭。
事事無絕對,嘴唇薄與厚只是受到遺傳基因因素的影響。也並非嘴唇薄就能言善辯的。或許我們能逆向思維去考慮問題,就是因為能言善辯令嘴唇變薄。
嘴唇的厚度是從基因中衍生出來的,但也有許多隱藏的信息。根據他的人生閱歷,嘴巴薄的人,一般都是伶牙俐齒、口若懸河。
這種人只會一句話就能讓人發笑,但他從不做任何事情,他的性格中似乎缺乏一種人情味,所以一般情況下,他最好還是離這種人遠一點,免得被他騙了。
其實,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千萬不要一門心思實在過頭了,而是要明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個道理。
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無論嘴唇薄厚都應該管住自己的嘴,畢竟“禍從口出”是亙古不變的人生道理。
古代先賢早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鬼穀子告誡世人:“言多必有數短之處”;在《道德經》中寫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孔子也說過“敏於行而慎於言”。
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不要“多嘴”,但是否是一個碎嘴子,單從嘴唇薄厚是看不出來的,只有在日常交往中才能感受到。
而“唇薄不可交”,並不是說不能和嘴唇薄的人交往,而是應該明確地知道遠離那些說三道四的人,因為言多必失的道理一定要懂。
頷尖氣量小:意思是下巴比較尖的人,往往心胸比較狹窄,好勝心比較強。
尤其是在言語方面,他們從不允許自己在言語方面落了下風,這種人往往都是那種好面子的人。
在古代面相學中認為尖下巴的人凡事易計較,氣量小,難容人,生性多疑。多攻於心計,善於算計,重自身利益。
一個人的心性如何,受先天和後天因素影響。
家庭和居住環境都會有不同的影響。不是下巴尖尖的人,就是心胸狹隘。下巴是圓是圓,這是基因決定的,人不能選擇,只能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
咱們同樣可以逆向思維去看待問題。心胸狹隘的人,大都是高傲的,以自我為中心,常常目空一切,以下巴示人。
就是用尖利的下巴看著別人,這樣的行為讓人很難接受。因此,不是因為下巴尖的人少,而是因為下巴對著人,所以下巴很少。
單從一個人的下巴尖還是扁,就妄加評論他的性格或脾氣,很顯然肯定不會太准確。其實這句話應該理解為:不要將面子看得太重,有時候放下面子你就已經成功了一半了。
面相是一門非常深奧的學問,它能反映出兩種截然相反的意思,需要人們站在對立的角度來思考。比如一個人的頭發絲很硬,這樣的人多半是性格比較堅毅,容易持之以恒的,而且他們重情重義。
面子文化貫穿現今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當中了,方方面面都要爭一口氣,潛意識認為只要別人眼裏你是好的,你就一定是最好的。就像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人們常說:人要臉,樹要皮。人不要臉,天下無敵。之所以講“頷尖氣量小”,這句話雖然有一點阿Q精神,但又何嘗不是一種灑脫呢?
臉面雖然很重要但卻要分什麼事,或者說對什麼樣的人而言。
意在教導我們,放下自己的面子,不要去計較一些有的沒的。而同時,當我們遇到了好面子的人,要做到“少說多聽”,靜靜地看他表演就好了。
在與人相處時,做人要懂得趨利避害,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只要你能包容別人最大的弱點,就可以很好地相處。
乍一看老祖宗說的話,似乎有些片面,以貌取人,這未免有些不太公平。總之,先祖留下的這一套識人之法,只能給我們一個初步的認識,並不能作為一種結交朋友的手段。
對於“唇薄不可交,頜尖氣量小”這句俗語,不要單純的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其含義,更多的是理解深層次的內涵。
畢竟,也有句話叫做過人不可貌相,單單只看外表,就能夠判斷出一個人怎麼樣,這未免有些斷章取義。
其實,古人的意思絕對不是引起我們的容貌焦慮,而是讓我們透過現象,來看待本質問題。如果想要真正了解這個人,還需要反複觀察和感受他的處事態度才行,畢竟也有句話叫做:“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