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他為何不直接造反自保?_秦國_軍事_將領


字體大小:
2025年4月16日 -
:       
 

原創

作者:漢字背後的故事

前言

在歷史的長河中,英雄人物的命運往往與時代的洪流緊密相連,戰國時期,秦國以其強大的軍事實力最終一統六國,而在這段歷史中,白起無疑是一位耀眼的軍事天才。

可即便是這樣一位功勳卓著的將領,在長平之戰結束後,卻落得個被秦昭襄王賜死的悲慘結局,白起手握重兵,本身的戰鬥能力和指揮能力就很強,這樣的結果讓人唏噓。

白起為什麼會甘願赴死的原因?

amocity
amocity

  


秦國軍事制度

白起並非出身顯赫,他原是一個普通的農民,生活在戰國時期的秦國,但他是楚國白公勝的後裔,他與秦宣太後異父同母的長弟穰侯魏冉關系很好,這為他日後的軍事生涯提供了一定的助力。

加上白起從小就自學兵法,深諳戰爭之道,擁有很高的軍事天賦,只是缺乏一個自己發揮的平台,前293年白起以左庶長身份統率秦軍,在伊闕之戰中大敗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萬,一戰成名,此戰後他因功升任國尉。

之後的關鍵戰役,比如伐楚之戰、華陽之戰等戰鬥都是白起率軍作戰,而且都取得了傲人的戰果,為秦統一諸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白起也因為戰功顯赫受封武安君。

但誰也沒有想到軍事能力如此強大的白起,竟然會在長平之戰後被賜死,長平之戰是秦國與趙國之間的戰略決戰,白起在長平之戰中重創趙國主力,坑殺趙卒四十萬,此戰是戰國時期規模最大、戰況最慘烈的戰役之一,也是白起軍事生涯的巔峰之作。

長平之戰後白起因為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戰績,成為了秦國乃至戰國時期的傳奇人物,然而,這也引起了秦國朝堂上的猜忌和不安,尤其是秦昭襄王對白起功高震主的擔憂。

同時,秦國朝堂上的政治鬥爭也日趨激烈,範雎等人與白起存在政見不合,這為白起的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秦昭襄王決定再次發兵攻打邯鄲,但白起認為時機不成熟,多次拒絕領兵出征。

白起認為趙國雖然一蹶不振,但並未完全衰落,且五國可能趁秦趙交戰之際發動攻擊,使秦軍腹背受敵,秦王並未聽取白起的建議,執意發兵,君臣之間的矛盾因此升級,白起也因此被秦王猜忌和疏遠。

秦軍攻打邯鄲久攻不克,且損失慘重,秦王因此更加憤怒,認為白起抗旨不遵是對王權的嚴重挑戰,於是秦王將白起貶為士兵,並遷往陰密,然而白起並未因此屈服,而是繼續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拒絕。

他稱病不起,拒絕前往貶所,秦王見狀,更加憤怒,認為白起有意抗命,在秦軍戰敗消息不斷傳來的情況下,秦王再次強令白起出發前往貶所,但白起仍然拒絕,並以重病為由推脫。

秦王認為白起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於是與範雎商議之後決定賜劍令其自刎,白起無奈,在走出鹹陽後,於杜郵自裁而死,一代傳奇名將,就此隕落,也讓很多人疑惑為什麼白起不反抗。

秦國之所以能夠最終統一六國,強大的軍事制度無疑是關鍵因素之一,與後世王朝不同,秦國的軍事制度具有鮮明的特色,對白起等將領的命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秦國實行的是耕戰一體的軍事制度,這種制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常設軍隊,在和平時期,士兵們解甲歸田成為普通的農民,只有在戰時全國的男人才會被征召入伍,組成龐大的軍隊。

這種制度既保證了農業生產,又能在戰時迅速動員起強大的軍事力量,然而,這種制度也帶來了一個顯著的問題,將領們無法長期掌握軍隊,更無法培養自己的嫡系部隊。

在秦國的軍事體系中將領們只有軍事指揮權,而沒有財權和人事任免權,這意味著他們無法通過自己的權力來籠絡士兵,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在戰爭結束後,士兵們會回到各自的村莊,將領們則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

這種制度設計,從源頭上杜絕了將領們擁兵自重、割據一方的可能性,要知道秦國開國初期,由於地理位置偏遠,國力相對較弱,經常受到周邊國家的侵擾。

為了保衛家園秦國實行了全民皆兵的政策,只要是男子都得參戰,這種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秦國的軍事實力,但也使得秦國的軍隊缺乏專業的訓練和指揮。

amocity
amocity

  


到了秦穆公時期,孟西白三大家族在秦國崛起,他們在政治、軍事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三大家族通過掌握軍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對秦國的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商鞅變法無疑是秦國軍事制度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商鞅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打破了貴族對軍隊的壟斷,使得平民也有機會參軍報國,同時,商鞅還推行了嚴格的軍功爵制,根據士兵在戰場上的表現來授予爵位和土地,這極大地激發了士兵們的戰鬥熱情。

在商鞅變法的推動下,秦國的軍隊戰鬥力飆升,成為了戰國時期最為強大的軍事力量之一,然而,商鞅變法雖然增強了秦國的軍事實力,但也進一步鞏固了君主的權力。

在商鞅變法後,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得在君主的統一指揮下上戰場,將領們更是成為了君主手中的棋子,這種制度設計使得將領們即使擁有再高的軍事才能,也無法擺脫君主的束縛。

白起作為戰國時期的傑出將領,他的軍事才能和戰功都是無可挑剔,可在秦國軍事制度的框架下,他注定無法擺脫命運的枷鎖,秦國軍事制度使得將領們無法培養自己的嫡系軍隊。

白起雖然手握重兵,但這些士兵都是秦國的子民,他們效忠的是秦國和秦國的君主,因此,當秦昭襄王決定賜死白起時,他無法依靠自己的軍隊來反抗。

白起麾下的將領多為嬴氏後裔,他們是秦國的貴族和宗室成員,在秦國的政治格局中,宗室成員往往擁有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影響力,因此,當秦昭襄王決定對付白起時,這些將領們自然會站在君主的一邊,而不會幫助白起造嬴家的反。

白起在長平之戰後被秦昭襄王防備得十分嚴密,他被貶為普通士卒,並被強行押解出鹹陽,在這種情況下,白起不僅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還失去了身邊的支持者,他孤身一人,面對的是整個秦國的力量,造反無疑是以卵擊石。

結語

白起之死是秦國軍事制度下一個典型的悲劇案例,他作為一位傑出的將領,本應在戰場上繼續發揮自己的才能和智慧,為秦國的統一事業做出貢獻,然而,在秦國軍事制度的框架下,他無法擺脫命運的枷鎖,最終成為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