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健康
字體大小:
2025年5月24日 -
:
原創
作者:39健康網
83歲的王大爺在去世前半年突然要求子女帶他回老家祖宅,還親手整理了所有舊照片。
家人以為這是老人的懷舊情結,未料三個月後他因多器官衰竭離世。
這類“預感死亡”的案例並非玄學,醫學研究揭示了生命末期獨特的生理和心理征兆。
一、人去世前一年,身體或會發出一些預警信號
死亡是每個人必經的終點,誰也無法預知自己的死期,但總有人能神奇的感覺大限將至的信號,難道人死前真的會有特別信號預兆嗎?
1、進食情況差
吃不下飯或者食欲越來越低是身體機能慢慢走向衰弱的信號,缺少膳食營養的來源,身體運轉得不到充足的能量支持,就會慢慢走向衰退,很多病入膏肓的患者臨終前往往都是骨瘦如柴,無法正常進食,身體快速消耗過程中步入死亡。
2、生活無法自理
當人體走向終末期,身體的行動能力也會逐漸喪失,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動變得無法獨立完成,有些人甚至需要依靠輪椅、長期臥床休息,當人失去了生活甚至生存能力,也就離生命終點不遠了。
3、意識混亂模糊
有些臨走前的老人會出現意識混亂的表現,但很多人以為這是老年癡呆症狀,沒有意識到這可能是臨終信號的一種,其實人在臨終前隨著大腦功能衰退,慢慢陷入混亂狀態,會出現意識模糊、神志不清,時而焦躁時而恐慌的情況。
4、體重明顯下降
體重的大幅下降也是身體走向盡頭的征兆,在去世前的一段時間裏,如果老人出現了明顯的體重下降、身體消瘦,往往是疾病引發的症狀,如癌症、糖尿病、甲功異常等,這些病的發展會搶奪身體營養和能量供應,讓宿主無法正常獲取基礎能量,甚至出現營養不良。進而引發體重下降。
5、反複出現感染
人在死亡前免疫力也會不斷下降,而免疫功能是抵禦病原體入侵的重要機制,當免疫走向崩潰階段,機體健康也就不複存在,哪怕是平常的一個小感冒都可能給人體致命威脅,身體失去保護罩後,病菌會通過各種途徑入侵人體,感染反複出現,也會慢慢拖垮身體。
6、持續有乏力感
這種無力感和普通疲勞引起的情況不一樣,無法通過短期的休息或能量補充改善,相反很多老人在臨終前都會有這個表現,一般是由多髒器衰竭引起的表現,老人如果長期伴隨這種乏力感往往預示著身體在逐漸流失生命力。
二、研究發現:身體機能衰退,去世前10年就已顯現
其實關於人死前是否真的存在預告信號,學界早有相關研究,《英國醫學雜志》就曾刊登過這樣一篇調查報告,發現65歲後運動能力越差的老人,死亡風險越高,而且在死亡的前10年,就有明顯的運動衰退跡象。
根據研究顯示,以下4個指標可能預示壽命長短。
1、走路速度
走路速度快側面也反映了心肺功能、骨骼、關節、肌肉各方面的表現,所以走路快慢也能作為壽命長短的一個重要參考。
根據北京老年醫院老年健康與醫養結合研究室主任宋嶽濤介紹,老人步速0.8-1米/秒都算正常甚至走得快的,建議老人可以每年自測一下步速,並記錄下來做對比可以及時發現步速波動情況,及時關注可能的身體問題。
2、握力強弱
手掌的握力大小其實也能反映一定的健康問題,尤其是心髒狀況,一般心髒功能良好的人,心髒泵血力量充足,供血到位身體各機能活動自然也更有動力,而手部位於肢體末端,更能反映身體心血管健康情況。
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上就曾發布過相關研究,在14萬群眾的樣本數據上分析得出握力與死亡風險的關系,根據數據顯示,握力減少5公斤就會增加16%的死亡風險,另外心髒病和中風的發病率也會上升7%和9%。一般男生正常握力在43~50千克,女性則是27~31千克,如果發現握力下降,建議及時排查心血管風險。
3、坐站能力
也就是從坐到站立在姿勢轉換間的良好平衡能力,往往坐站能力好的老人相關關節比較靈活,柔韌性較佳,出現下肢功能障礙的風險較低,健康的體魄自然也會有更好的壽命表現。日常可以在家自測,雙手置於大腿上,在不使用雙手支撐的力量可以穩定的坐站,說明坐站能力非常好。
4、日常活動困難程度
也就是生活自理能力,像自主穿衣、上廁所、吃飯和休閑活動這些能力的衰退或者喪失往往是肌肉流失的表現,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營養科周卉珺介紹,當人體肌肉力量或功能出現衰減,人體會更容易出現摔倒、骨折、使不上勁等情況,甚至會減弱人體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器官功能甚至壽命。
因此有上述情況的老人就要特別注意了,警惕可能的健康風險,提前做好預防措施也是走向長壽的基石。
參考資料:
<1>《身體出現4個信號,免疫力多半已經“透支”!有些可能是癌症預警》.科普中國.2025-03-02.
<2>《《老年人衰弱預防中國專家共識(2022)》:衰弱早防可逆轉,重在做好這三點!》 .保健時報.2022-06-05.
<3>《權威研究:身體機能最早在去世前10年,就曾給過預警信號!》.健康時報.2022-01-03.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