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美食

跟豆瓣9.0的紀錄片導演天團一起吃遍福州,胖三斤又如何?


字體大小:
2020年12月06日 -
:       
 

高能E蓓子

百家榜創作者,娛評人,優質創作者

我永遠被鏡頭拉變形,大家找找陳曉卿導演在哪?

芋泥更是熱量炸彈,熱豬油給它注入了最後的靈魂,每一口都讓我徘徊在自律與失控的邊緣,最後當然還是選擇向多巴胺投降。

雖然看上去像一鍋豬雜大亂燉,但不同的肉怎麼切、怎麼放、怎麼調味還是有一定講究的。

比如豬肝、豬心、豬舌頭要切成長條。

豬肚、豬腸、豬耳朵則要切成絲才好吃。

把切好、碼好的食材放到新鮮出鍋的湯裏燙熟,再加蔥加醋,最後再淋上靈魂的乳白色豬湯,一碗熱氣騰騰的家鄉味就能上桌了。

不過在面食的故鄉光喝豬湯總還是差點意思,最好再配上老板獨家的128層千層餅,才更能開啟元氣滿滿的一天。

除了湯底,這碗能鮮掉眉毛的面,靈魂還在於海鮮的“鮮”。

尤其是靠海吃海的舟山人,他們最懂得在什麼季節吃哪種海鮮。

試問誰能忍心不對這條肉質鮮嫩、膏黃飽滿又口感彈牙的皮皮蝦下手呢?

不管是老人、小孩還是漢子,大家吃早餐的樣子真的都是津津有味——太香了叭!

小年輕在一起吃早餐,都能吃出一種又純又甜的校園CP感。

“早餐”背後,還有很多關於人與食物、生活的故事。

為這一餐一食,小店老板們十幾年如一日辛勤勞作。他們往往趕在天亮前開工,直到下午才能得到片刻休憩。

一年365天,也許有360天都在營業。

這其中有為兒女操勞了大半輩子、又開始為孫子賣灌腸掙錢買學區房的老兩口。

也有因為思念兒女選擇回到家鄉的石子饃夾涼粉店的夫妻。

還有生意紅火卻因為無暇照顧女兒而感到歉疚的鴨子粉店夫妻。

每集節目最後還會點播小店老板的單曲循環,這些歌曲大多充滿懷舊年代感,就像這些經曆了幾十年風雨的早餐小店,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變化,那些屬於時代的記憶和家鄉的味道一直都還待在原地。

他們把家鄉味道帶到早餐檔上,支棱起一個城市角落的煙火氣,慰藉了無數打工人的心。同時,也因為這小小的營生 ,撐起自家廚灶生生不息的煙火氣。

“只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鄉”——早餐的能量,遠比你想的強。

而在現場,我們還觀看了韓經國導演的《向著宵夜的方向》。

“宵夜”主題顯然更符合當代年輕人早上吸仙氣,淩晨約宵夜的快落生活。

第一集已安排深圳一家“無肉不歡”的奇味雞煲店。老板在當地是人盡皆知的歡樂喜劇人。

明明68的雞煲在結賬時能給你坐地報價到680……

報完價再語氣豪橫地說給食客打一折,一聽就是老凡爾賽人的套路了。

在這裏,忙了一整天的人們在滿足了口腹之欲後,不管是光膀子的還是穿西裝的都會打開對生活吐槽的閘門。

但即使再難,幹完這碗治愈心靈的宵夜,就又有重新沖向生活的勇氣和希望了。

所以,早上的元氣,是早餐給的。晚上的快樂,當然是宵夜的肉肉肉給的!

看似平凡的攤販小老板,實際個個都是自來熟的交際高手,親切、樸實,用一碗家鄉美味,撐開熟人社會的脈絡。

更何況早餐宵夜檔本就是熟人江湖,鄰居街坊們即便平時來往不多,但只要走進同一家店,都有可能變成面對面的老熟人。

一來二去,人在塑造美食的同時,也靠美食塑造出了早餐文化和宵夜文化。

畢竟,沒什麼事是一頓充滿煙火氣的美食治愈不了的……實在不行,還可以通宵。

美食紀錄片,記錄的不僅僅是美食

事實上,近年大家對於美食記錄片也不陌生。

前有《舌尖上的中國》系列,後有《風味人間》,都是美食紀錄片的大IP。

會上,陳曉卿導演給大家講了他拍美食紀錄片的初衷。

原來,最開始國內也有很多美食紀錄片,但是影響力不大,“美食紀錄片能傳達什麼樣的意義呢”?

直到有一次去美國,陳曉卿遇到一個9歲小朋友,小朋友說他在寫一個叫“論文化”的家庭,題目很大,但問小朋友什麼叫“文化”時,小朋友卻告訴他:“老師說文化是由人類創造的,並為人類享受的一切。”

這個點倒提醒了陳曉卿,他開始嘗試積攢素材,做了很多調查,才發現,中國第三受歡迎的是油脂類食物,第二受歡迎的是主食。

最受歡迎的食物是主食包裹油脂類食物,肉夾饃、牛肉面等。

這說明了什麼?一位社會系老師說:這說明了歷史。

“饑餓的基因是寫在我們中國人基因裏的,中國人愛吃這些東西,不是沒有原因的,其實這就是文化。”

所以,他開始做不止講食物的《舌尖上的中國》,後來再做《風味人間》,嘗試尋找更多的人類共同智慧。

他舉例,很多人都喜歡的簡奧斯汀,原本是做蘑菇的。但節目一探尋,才發現大概在1650年左右,英國和德國水手到中國販運瓷器時,在福建泉州港發現一個東西非常好吃,可以直接做面包,東西叫ketchup,那是閩南語。

他翻譯過來,也就是我們今天的“茄汁”,即番茄醬。“所以再去吃在泉州吃麥當勞的時候,你發現這個繞了地球一圈,原來你回到這兒了”,陳曉卿說。

《風味人間》還講過一集“醬料四海談”

而舉這些例子,他就是想說明,在人類發展的歷史當中,我們有太多共同的智慧,有太多對食物共同的情感,值得被記錄。

也因此,《風味人間》做起來了,《早餐中國》拍了100集,成為「一日之食」的首播紀錄片,講述味道的「小滋味」在籌劃研發當中。

其中「風味」系列的《風味原產地》主要從地理歷史概念出發,目前已有三部上線網飛,走進國際視野。

而「一日之食」則開啟了“小、親、新”的視角。

“小指小店小人物小地方,親是親切、親近”,我們小時候熟悉的地方可能正在消失,而美食紀錄片想做的,就是盡可能留存時代珍貴的記憶,和來自附近熟人社會的親切感、生活感。

像我們去吃早餐的時候,老板說,“我們的扁肉都是現包的,因為氣候的原因,水土的原因,只能現包。包的太早,或者從外地運來的話,水分就會流,可能的口味就會變化。”

所以,它們無法被複制到連鎖店供更多人品嘗,但也因為這種小、新鮮,和由它聯系起來的熟人社會,更顯珍貴。

比起詩和遠方的田野,在這個快節奏與壓力齊飛的時代,還是那些藏匿在街頭巷尾、充盈著生命最原始欲望的煙火氣更能撫慰每個疲憊失意的靈魂。

活出煙火氣來,既是熱愛生活的證據,更是一種了不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