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美食
字體大小:
2021年1月21日 -
:
周肉沫日記
臘八粥雖出現於北宋,但臘八節在南北朝時期就形成了
。彼時,傳入中國的佛教,以它強大的生命力,兼並古代中國的“臘祭”習俗,賦予了臘月初八這一天新的文化內涵。
傳說釋迦牟尼佛因粥得救,並在臘月初八這一天降伏眾魔、悟成大道。粥,理所當然成了這一天的重頭戲。北宋時,臘八粥是“七寶五味粥”,“僧家以乳、蕈
(xùn)、胡桃、百合等造七寶粥”
(《歲時雜記》)。今人所喝的臘八粥,實際上是八寶粥
,清末時才有,“臘八粥,按一名八寶粥”
(《順天府志》)。
在漫長的歷史中,臘八粥曾溫暖過無數僧眾,而以臘八粥為“主角”的臘八節,也以一己之力豐富了中國的飲食文化。
臘八這天,華北地區要泡臘八蒜
。剝了皮的蒜瓣,用醋泡在壇子裏,密封置於陰涼處,幾天後,原本白生生的蒜瓣就變得碧玉一般。泡過臘八蒜的醋,也“與有榮焉”,搖身一變,成了臘八醋
。
北方地區還有吃臘八冰
的習俗。“來年成不成,先看臘八冰”,起個大早不為燒頭香,只為了敲下第一塊凍結在泉邊、河邊的冰,據說吃了可以治百病。力氣大的,還會多敲幾塊,扛回家放著給孩子慢慢吃,冰吃得差不多快完了,年也就來了,一整個冬天的快樂,都在這塊臘八冰裏。
這些陪伴了中國人千百年、耳熟能詳的臘八食俗之外,中國各地還隱藏著許多鮮為人知的“臘八美食”
。
國無南北,但地有南北,秦嶺-淮河線東西向一橫,不僅分開了黃河、長江,也分出了浩如繁星的南北美食。而臘八這一天,南北方不同的美食加起來,就是臘八裏的中國味兒。
臘八這天,當全國人民都沉浸在臘八粥的甜膩中不可自拔時,關中平原、渭河北岸的澄城縣人,端出了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面
。不別出點兒心裁,似乎都對不起“三千年歷史看陝西”的厚重與大氣。
臘八面,才是關中平原上臘八節的點睛之筆。
為了在臘八一大早就能吃到這碗面,澄城縣人在前一天晚上就開始泡紅豆。泡好的紅豆煮湯,下入做成韭葉形的面條,面煮好之後,潑入蔥花油,再澆上做好的臊子,一碗美味的臘八面就做成了。
關中平原自古便是“天府之國”,農業發達,在關中人眼中,熬臘八粥所用的豆類都是粗糧,一年快到頭了,再吃這些似乎就失去了節日的意義。細糧小麥做成的臘八面,寄寓著關中人對來年豐衣足食的盼頭與祈祝。
與陝西接壤的寧夏,臘八這天也有相同習俗。不同的是,寧夏的面條要切成柳葉形的“麥穗子”,或做成小圓蛋形的“雀兒頭”,雖然面條的形狀不同,但西北人寄托在臘八面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卻是相同的。
澄城縣向南一千多公里,穿過秦嶺-淮河線,黃山歙縣人在臘八這天,也有獨屬於自己的“臘八美食”——臘八豆腐
。
臘月時,歙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臘八豆腐。上等黃豆做成的豆腐,切成或圓或方的小塊,抹上鹽水,放在冬天的太陽下慢慢曬。日頭吸走水分,時間滲入鹽分,這塊豆腐就變得色澤黃潤,入口松軟,吃起來又香又鹹,幾個月都不會變質。
今天,臘八豆腐已經成為歙縣名吃,歙縣人將它們雕成各種形狀來擺盤,拌上麻油、配上佐料,就是一盤招待親朋好友的好菜。臘八豆腐背後的心酸與勵志,已經被時間的塵埃掩蓋,有誰能想到,它曾陪伴著徽商跋山涉水、走南闖北了五百多年?
但也許,這種“化苦為甜”的樂觀精神,才是徽商們留給後代最寶貴的財富。當臘八豆腐又一次吃進口中時,歙縣人也遙隔時空,完成了一次對先祖的致敬。
在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兩大高原交界處,青海西寧人則用一碗麥仁飯
,來完成臘八的儀式。
麥仁飯其實也是一種粥。前一天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入青鹽、姜皮等佐料。牛羊肉與麥仁經過一夜文火熬煮,早已融為一體,變得黏稠鮮香,一口下去,麥仁滑膩細嫩,再喝一口湯,暖和又養胃。
麥仁飯其實也是回族人日常招待貴客的一道獨特飲食,但在臘月時節的高原上,它就像一雙溫暖的大手,拂去了西寧人一身的寒氣。因為有麥仁飯,高原上的冬天,也變得可愛可親起來。
還有些地方,在臘八這一天,要煮五豆粥
。紅小豆、大豆、扁豆、豌豆、白芸豆前一天晚上每樣盛一碗,洗淨後倒入盆中,澆上白開水放在鍋中燜上一夜,第二天再加入少量小米,文火慢燉至稠柔軟黏才算大功告成。
講究一點的人家,還會在五豆粥中加入豆腐肉丁、各類蔬菜。煮好的五豆粥,不但人吃,還要給家禽家畜吃,這種“普天同慶式”的過臘八,其實是中國文化裏“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只有周遭的世界更好,人類才會更好
,我們的先祖很早就明白這個道理。
其實,吃什麼、怎麼吃,在臘八這個節氣裏並不是特別重要。臘八最大的意義,是將年的喜色送到人間——“過了臘八就是年”
,同時也以它獨特的方式,提醒忙碌了一年的人們,是時候停下匆忙的腳步,來回味這一年的得失與苦樂了。攢足了力氣,才能更好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