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自從貴主和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家 漢藏文化通過唐蕃古道相互影響及傳播


字體大小:
2021年1月24日 -
:       
 

新快報

新快報官方帳號

■鍍金馬鐙 西藏博物館藏 潘瑋倩/攝

■唐 彩繪泥塑武士立俑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潘瑋倩/攝

■胡人牽駝畫像磚 粵博供圖

■唐 青釉瓷俑 潘瑋倩/攝

■唐 青釉人首雞身俑 潘瑋倩/攝

■明永樂 銅鍍金聚蓮塔 潘瑋倩/攝

■唐 鞏縣窯白釉瓷壺 潘瑋倩/攝

■收藏周刊記者 潘瑋倩

通訊員 黃蘇哲

“自從貴主和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家”。漢藏間迥異的民族文化,通過唐蕃古道互相影響及傳播。唐與吐蕃以公主和親為媒介,將中原文化陸續傳入藏地,吐蕃開始“釋氈裘,襲紈綺,漸慕華風;仍遣酋豪子弟請入國學,以習詩書”,又請唐朝“識文之人典其表疏”。吐蕃文化也隨之傳入中原地區,進一步推動漢藏文化的發展。

在廣東省博物館展出的“唐蕃古道——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中,通過主辦方的介紹,我們能一窺這條3000多公里的千年古道,在官方交流、民間貿易、宗教文化、以及典籍制度乃至科學技術等方面所起到的連接和推動作用

官方交流:唐蕃雙方通過互派使團,進行著官方的經濟交往,“貢”與“賜”是其中重要內容。吐蕃使者攜帶大批禮品作為“貢物”前往唐都長安,包括金銀器、珠寶、玉器等奢侈品以及牲畜、畜產品等土特產;而唐朝也會回贈大批絲綢或珍玩作為“賞賜”,形成了一種兼有政治和經濟內涵的交流關系。唐朝對貢品的回賜由鴻臚寺計價酬答,一般比較優厚。

民間貿易:商旅貿易促進了民間“互市”貿易的發展,唐與吐蕃多次在雙方交界地帶開設互市。通過互市貿易,吐蕃獲得了大量絲綢帛絹、糧食、茶葉,唐朝則獲得大量牛馬、牲畜,尤其是馬匹,由此出現了“絹馬互市”。松贊幹布時期,吐蕃在邊境設立了八個市場,又名“八商市”。

宗教文化:唐蕃之間頻繁的使團互訪、邊境互市和軍事沖突,客觀上為唐蕃之間的佛教交流創造了條件。唐朝佛教經由唐蕃古道輸入吐蕃統治核心地區,與印度輸入的佛教產生碰撞和融合,形成了具有吐蕃特色的佛教藝術。藏、川、青一帶多有吐蕃佛教造像和遺跡,似乎形成了一條與唐蕃古道並存的佛教傳播路線。隨著唐蕃之間僧侶的往來與交流,佛經的引進和翻譯成為唐蕃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促進了吐蕃佛教與漢地佛教的融合,也推動了唐蕃文化交流。

典籍制度:唐蕃和親將漢文典籍、天文星算經典、醫藥書籍以及法規制度等傳入吐蕃。吐蕃聘請唐人制定法律,還效仿唐三省制,將中央職官系統分為議政系統、行政系統和司法監察系統,把部落聯盟管理方式和唐朝的文官制度相結合,設置了各級機構,任命部落頭領充任各級官員。此外,吐蕃對唐朝軍事制度、禮樂制度等方面均有借鑒學習。

此外,唐蕃在科技領域的交流十分密切。唐蕃聯姻將中原地區的稻作、釀酒、制陶、種茶、制磨和造紙等工藝以及冶煉、農具制造、紡織、建築、曆算、醫學等技術帶入吐蕃;印度的制糖法通過唐蕃古道傳入唐朝,吐蕃醫師和藥物使內地百姓受益,豐富了中原的醫藥文化。

重點文物介紹

胡人牽駝畫像磚

漢-魏晉

青海省博物館藏

2000年5月,在湟中縣魯沙爾鎮徐家寨村發現了一座魏晉墓,古墓中出土了八種不同圖案的畫像磚,其中四種圖案為青海省首次發現,胡人牽駝就是其中之一。據了解,胡人牽駝畫像磚當時位於墓室牆面的第三層。據考證,第三層的圖案反映了墓主人的生活場景。這說明在當時,牽駝貿易的胡人早已活躍於青海。魏晉南北朝時期,吐谷渾國和西域各國往來十分頻繁。在吐谷渾國,商人受到重視和尊敬,在政治上有比較高的地位。來吐谷渾從事商貿活動的西域和內地商人,均會受到優厚的待遇。所以,當時有來自中亞和西亞的波斯、安息、滑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商人,到東西方商貿集散中心吐谷渾展開貿易。各種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促進了絲綢之路青海道的繁榮發展,也成為了這一時期的文化特點。該畫像磚為魏晉時期磚室墓中一種帶有浮雕圖像的墓壁磚,由雕好的印模壓鑄而成。表明當時河湟地區燒制青磚的技術已相當嫻熟,墓葬建築藝術高超。

青釉人首雞身俑

四川博物院藏

1978年萬縣駙馬公社出土

此式明器或為觀風鳥的一種,多見於唐宋墓葬,被視為羽化升仙的載體和引導墓主靈魂趨吉避凶的神物。觀風鳥是隋唐到南宋時期墓葬中的一種神煞明器,在墓葬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為保衛作用,保衛墓主亡靈不受侵擾;二為通過觀測風,來預示吉凶,使墓主人趨吉避凶;三為指引、引導作用,引導墓主人靈魂升入仙境,並為子孫帶來福壽。道教產生以後,經過道教思想的神化演繹,風更具有了某種神秘莫測能夠預示吉凶的力量。由此可見觀風鳥的“觀風”,應是墓葬中帶有道教色彩,觀望風以此預測吉凶的一種鳥形明器,具有護衛墓葬和引導墓主升仙的作用。

該墓葬為唐初大將冉仁才與妻子的合葬墓。墓葬出土的器物大多是陶瓷制的隨葬俑,可以說件件神態生動,是唐代的陶瓷藝術珍品。本件是出土文物中的精品,雞身呈展翅欲飛狀,人頭上還有雞冠,如武士般威武,雄雞造型生動,體現了唐代巴蜀藝術家豐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義情懷,將動物和人結合在一起,展現了唐代藝術品的超現實主義,是民窯燒制的精品,說明當時的燒造技術和工藝水平已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

銅鍍金聚蓮塔

明永樂(公元1403-1424年)

西藏博物館藏

聚蓮塔是淨飯王為紀念釋迦牟尼誕生而在鹿野苑修建的一種佛塔,與和好塔、尊勝塔、菩提塔、吉祥多門塔、天降塔、涅槃塔等並稱為善逝八佛塔。其四層台基為圓形疊層蓮花瓣。此件鎏金聚蓮塔制作規整精美,是按照迦毗(bǐ)羅衛窣(sū)堵坡(bō)樣式建造的四級四方寶塔,嚴格依藏式儀軌鑄造,自下而上依次為象征地的須彌座,代表水的塔瓶,喻示風的華蓋以及體現空的刹頂,以日、月為飾。中間鑄刻蓮瓣,線條飽滿而有力,塔基束腰鏨刻四獅。塔上有“大明永樂年施”款,是明永樂年間宮廷鑄造的上等法器之一。

鞏縣窯白釉瓷壺

甘肅省博物館藏

鞏縣窯是我國北方燒制白瓷的代表性窯場之一。考古發掘證明,鞏縣窯在北魏時期便已燒制白瓷,隋唐時期臻於成熟,所燒制的精細白瓷曾為朝廷貢品。這件瓷器釉色瑩潤,胎色潔白,造型渾圓飽滿,端莊豐盈,具有鮮明的唐代風格。據專家考證,這件白釉瓷壺應是弘化公主與吐谷渾國王慕容諾曷缽結婚時帶去的禮物,為唐代時期鞏縣窯燒制的瓷器。

(本版文字圖片資料由廣東省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