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美食

春日美食——春餅,春筍,青團你不知道的故事


字體大小:
2021年2月07日 -
:       
 

躍文紀實

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著冬天與春天的更替,春日萬物新生,夏日萬物生長,秋天谷物豐收,冬天收藏儲蓄,立春標志著寒冬已去,春日融融進入世間舞台。

那麼春天有哪些美食呢?我們知道的有立春的春餅,春卷;有春日新鮮的春筍;有碧綠如玉的青團。

首先來講講春餅。

其實在漢代的時候,我國已經出現了與之有關的民俗活動。

其核心是農業社會非常重要的春耕活動,民間和官府都異常重視。祭祀,貼春牛,咬春。其中咬春就是指吃春餅。並且在民間這天要吃春天的新鮮蔬菜,不光為了防病,還有迎春的美好寓意。

今天就讓我們來看一看春餅的由來。

西晉周處《風土志》記載:“正無日俗人拜壽,上五辛盤。五辛者,所以發五髒氣也。”

這裏的“五辛盤”說的就是最早的春餅——春盤。

與現在的春餅有不同之處,西晉的春餅不僅是春餅,還與合菜物放在一起裝入一個盤子裏,稱為“春盤”。而現在的春餅是面粉制作,它是一種卷了合菜的薄餅,吃的時候從頭吃到尾,取“有頭有尾”的吉祥寓意。

不過吃春餅的風俗確實興盛於宋朝。宋《歲時廣記》引用了唐代《四時寶鏡》:“立春日食蘿菔、春餅、生菜,號春盤。”但此時春餅裏面菜是生的。隨著炊具的發展,到了清朝,春餅的蔬菜才普遍炒成熟菜。

明代《燕都遊覽志》記載,“凡立春日,(皇帝〉於午門賜百官春餅”。說明此時已有 “取迎新之義”的說法。

並且到了清代,皇帝也會吃春餅吃合菜,同時春餅在民間發展成了正餐,有春餅,有菜,還有可以飲用的酒。當到了清末,春餅已經不再以春盤的形式存在,獨立出來,此時春餅與春卷共同在民間發展成為兩個代表性的立春美食。

我們再講一講春筍。

大家知道嗎?其實竹筍是生長速度非常快的竹子幼株,平均一天能長高幾cm-幾十cm,所以竹筍在破土後十天左右就能長成成竹的高度,有一個成語叫做“勢如破竹”。並不是所有的竹筍都能長成成竹,50%的竹筍可能成為春日宴席上的美味菜肴。

竹筍的食用部分為剛生長出的、又肥又嫩、短而粗壯的的芽或鞭,而立春之後挖春筍,因為春筍的肥大,潔白,鮮嫩,美味被成為“筍王”,這時候的春筍最好吃。有名的春筍名菜有“春筍燒鰣魚”、“

春筍白拌雞

”,“

南肉春筍

” “枸杞春筍” “春筍燜肉”。

青團其實是清明左右江南地區的一種傳統小吃,是用艾草汁和糯米粉做成的。青團裏的餡多用豆沙和蓮蓉,據考證可能唐代時期就出現了,當時主要用於祭祀,而現在更多的是人們在春天遊玩時常帶的食物小吃。

怎樣判斷青團的品質呢?

好的青團有清新的香味。

綠色的青團比黑色的品質好,食用堿放多了艾草變老所以發黑。

軟青團多為純糯米亦或糯米多, “有嚼頭”的青團是添加了粘米粉或者大米粉。購買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夠買想吃的青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