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字體大小:
2021年3月17日 -
:
中國報道
中國報道官方帳號
△ 2021年河南春晚呈現的舞蹈節目《唐宮夜宴》,通過利用現代影像技術再現盛世大唐,一經推出便收獲好評如潮。乘著月色,一群活潑靈動、體態豐腴的女樂官從簪花仕女圖、千裏江山圖中持妝出鏡,沿著AR搭建的大唐宮牆一路俏皮地梳妝、嬉戲,在一段恢弘的表演後,最後定格為陶俑。2021年河南春晚呈現的這則《唐宮夜宴》節目,被稱贊為地方春晚的現象級作品,微博話題“唐宮夜宴”目前已經有2.2億閱讀量。河南衛視又在5天後的元宵節策劃上演了晚會“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不出意外地再次獲得好評。傳統文化不應當只是束之高閣的古董,讓文物活起來,河南文化找到了更受年輕人歡迎的表達方式。但這一切又暗含前提——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和創新。當眼前的熱度褪去,作為一個文化資源大省,河南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做好傳統文化的守正創新。
流量只是副產品
除了《唐宮夜宴》,穿著宇航服打太極的太極表演《天地之中》、國樂大師方錦龍吹響千年古笛與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隊合奏的《國樂新春暢想曲》都被譽為河南春晚的“好牌”。在創作者看來,這既體現了民眾對傳統文化創新表達的呼喚,也是對河南近些年堅守傳統文化所給出的反饋。“如果只是單純的舞蹈表演,影響力肯定沒有這麼大。我們運用虛擬現實技術,通過時間、地點的變化,把整段舞蹈分段切換,並結合了中國山水等一系列耳熟能詳的文化符號。”2021河南省春晚藝術總監李暄以《唐宮夜宴》舉例說,新潮的表達方式重新喚醒了傳統文化原本就有的魅力。主動對接傳播平台,構建立體的傳播體系也給傳統文化“出圈”埋下了伏筆。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餘敬中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河南春晚在快手首播成功,在運營策略上采用了“正片+主持人點評”“直播+短視頻”兩種模式,為節目的破圈傳播打下了基礎。河南春晚走紅後,有網友順勢盤點了河南諸如戲曲、武術、文物鑒賞、漢字等的傳統文化類電視節目,認為這種走紅“不過是厚積薄發。”河南大學河南文化旅遊研究院副院長肖建勇表示,河南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傳統文化資源都比較浩瀚,“堅守這些文化,河南一直比較穩”。以傳統戲曲節目《梨園春》為例,當多數地方電視台都在斥資追求流量時,《梨園春》自1994年開播到現在,已經堅守了27年之久。他認為,表面上在堅持做文化,實則給尋找文化的民眾提供了窗口。尤其是年輕一代開始意識到被流量和資本裹挾所產生的危機,轉而尋求文化歸屬感和民族認同感。“傳統文化蘊含的高雅趣味和深厚內涵,恰恰能滿足年輕人百變的個性追求。”
用“走心”文創激發文化消費
△ 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內置的“寶物”。在春晚中展示了蓮鶴方壺、賈湖骨笛、婦好鴞尊等國寶的河南博物院也火了,一份針對2021春節期間就地過年出遊的盤點報告顯示,河南博物院在春節期間的搜索熱度同比增長超過500%。事實上,這並非河南博物院第一次走紅。去年火爆的文創產品“考古盲盒”便來自這裏,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還將其帶到了今年兩會的現場。他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活化利用館藏文物資源,拓展博物館IP開發,是在厚重的歷史與當代社會生活之間尋找契合點。河南博物院這樣做了,並且可圈可點。據河南博物院文創辦主任宋華介紹,文創辦自2019年成立以來,將梳理出的200多件(套)文物元素打造成數百件文創產品,其中不乏考古盲盒、古錢幣巧克力等爆款,《唐宮夜宴》中的仕女樂手辦目前也已上線。截至今年3月初,考古盲盒的銷售量超過2.2萬件,每晚8點在淘寶上架後都會被“秒光”,“目前正加緊備貨。”宋華和她的團隊認為,消費者對“文創”一詞已經很熟悉,但當產品來自博物院,未免產生別的期待。以考古盲盒為例,“我們把古都洛陽北邙山的土放到盲盒裏頭,這樣,僅僅是‘土’就可以講述一個故事。玩家通過附贈的考古鑽探工具‘洛陽鏟’,發掘盲盒內置的青銅器、元寶、銅佛、銅鑒、玉器等微縮版仿制文物。”她表示,和消費者之間的磨合其實也一直存在。“剛拿到盲盒時,有的人急於知道裏面是什麼寶物,幹脆用刀暴力拆盒,說實話挺心痛的。”宋華便帶領創作團隊每十天在店鋪首頁更新一篇淘寶日志,並增加遊戲環節,引導消費者尊重文博文化,體會考古工作的艱辛。作為收藏、見證、展示中華文化發展脈絡的平台,開發文創產品已經是眾多博物院的選擇。據《2019博物館文創產品市場數據報告》顯示,與2017年相比,2019年博物館文創產品網絡成交規模漲了3倍;《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2020》中,“文博文創”被列入“2019年文化產業十大關鍵詞”。宋華明顯感覺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到河南博物院尋找產品“背後的故事”,這讓她覺得“回歸了創作初心”。據統計,截至2019年年底,河南省共有近350家博物館,免費開放的博物館逾310家,河南省博物館2019年接待觀眾7000多萬人次。“生活不是很富裕的時候,沒有太多人關注文化發展得好不好。”肖建勇向《中國報道》記者分析道,近幾年,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鄭開同城化發展等重大戰略的實施,河南省加快發展經濟,人們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越來越重視文化,居民消費也從衣食住行更多地轉向文化領域。
文旅融合助推資源“變現”
△ 去年5月10日晚,遊客在河南省洛陽市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觀賞應天門夜景。
“伸手一摸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是秦磚漢瓦”。當人們從河南春晚和博物館文創的此番走紅中緩過神來,不僅意識到手握文化資源的重要性,也意識到只有發揮社會和市場的積極性,才能把傳統文化激活。肖建勇表示,“走紅或許難以複制,但會給河南傳統文化的表達帶來更多思考。”
去年5月11日,河南省印發了《關於建設文化旅遊強省的意見(討論稿)》,該意見提出了兩個節點性目標:到2025年,將河南打造成為全球探尋體驗華夏歷史文明的重要窗口、全球華人尋根拜祖聖地、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旅遊目的地、國家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到2035年,文化旅遊空間布局更加優化,綜合效益進一步提升,形成一批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旅遊品牌,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
3月2日,河南省文旅廳相關負責人在全省文物局長會議上透露,文化強省建設任務將被細化為遺址修繕、博物館體系建設、紅色文化傳承、文旅融合發展四項工程。
肖建勇比較關注文旅融合,也一直和致力於推動文旅融合的團隊保持聯系,開封市壹脈非遺文化館館長張曉立就是其中之一。張曉立從2013年開始致力於“把民間散落的碎片”收集起來——匯總和整理了20多項河南非遺、接觸全國近600位傳承人,並免費為他們拍攝70多部紀錄片,把相關實物在文化館展出後,帶動了文旅熱潮。
在肖建勇看來,“非遺和旅遊互為場景。”這種融合帶來的變現不僅是讓人們重拾文化自信,而且幫助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落腳”。張曉立告訴《中國報道》記者,他們還和手藝人簽約,通過為客戶反向定制帶有非遺元素的產品推動非遺文化擁抱市場。
但肖建勇也認為,像壹脈這樣的團隊只是少數,“河南不缺文化旅遊資源和規模,甚至不缺創意和品牌,但缺少能夠持續創新的好產品,以及有潛力的市場主體和人才團隊。”
宋華對此表示認同,“博物館類或者歷史文化類的文創人才培養有點跟不上步伐。”文創辦目前也通過吸納實習生的方式幫助高校培養設計師,“相當於來到了一線,但他們作為更年輕的一代,設計出來的東西能否被市場認可還有待考證。”
撰文:《中國報道》記者 陳珂
圖片來源:新華網
責編:何晶
▼ 新刊推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