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發現
字體大小:
2021年5月21日 -
:
孫琬童
每年的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館日。
博物館將人類文明之光匯聚一堂,平等地、無差別地向每個人傳遞著歷史。
海倫·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曾寫,如果擁有三天光明,她會選擇一天去博物館:
“這一天,我將向過去和現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類進步的奇觀,那變化無窮的萬古千年,這麼多的年代,怎麼能被壓縮成一天呢?當然是通過博物館。”
如何逛一座百科全書式的博物館?如何在博物館中看出門道?
今天,為你准備了一份書單,不僅可以讓你“把博物館搬回家”,還可以讓你吃透每一件寶物背後蘊藏的前塵往事,足不出戶,就能體驗一場文化盛宴。
01
《國家寶藏》
出品:中央電視台綜藝頻道
主編:於蕾、呂逸濤
熱播了三季的重磅綜藝《國家寶藏》,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文物熱”,越來越多的人在潛移默化中被養出了審美品味,也有更多的人,想要了解文物背後更多的故事。
《國家寶藏》這部書便集結了節目的精華,九大博物館館長甄選27件鎮館之寶,講述國寶的前世今生,探尋中華文化的精神本源。數十位國寶守護人與27件國寶命運交織,訴說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傳奇。每一位國寶的創造者、挖掘者、守護者都成就了中華民族的基因寶庫。
02
《博物館裏的極簡中國史》
出版:鐵葫蘆·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作者: 張經緯
古代人為什麼癡迷長生不老?宋代人為什麼都愛山水畫?方世玉為什麼老喜歡在染坊裏打架?……《博物館裏的極簡中國史》以文物為線索,拼接出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串聯起盛衰興亡的簡明脈絡。
本書的作者是一位中國頂尖博物館工作近十年的人類學家,親手接觸過數以千計的文物,每一章都會從博物館收藏的一種具體門類入手,結合文物的時代特征,把文物和歷史的聯系呈現給大家,同時,兼顧中國歷史上的不同階段,從史前文明開始,沿襲約定俗成的歷史朝代劃分,按時代順序講述與之對應的文物往事。
03
《走!去博物館學歷史》
出版:中信出版集團
作者: 史永 / 蔣悅 / 張茜 / 陳穎
《走!去博物館學歷史》共2冊——中國國寶篇、世界國寶篇,每冊共10章,通過13個博物館裏20個各歷史時期或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精美文物,帶你探索文物背後的鮮活歷史。
中國國寶篇選取中國各歷史時期或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精美文物,從遠古玉龍,到古蜀文明的太陽神鳥金飾,從商代的婦好玉鳳,到唐代花鳥人物螺鈿青銅鏡。世界國寶篇則通過故事介紹了10個古典文明的精美文物,如古埃及月亮船項鏈、古希臘黃金花環、蘇美爾人的滾筒印章等。
04
《這裏是故宮》
出版: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作者:只露聲音的宮殿君
故宮不僅是一座皇宮,更是我們去感受中華五千年文化之美的地方。這本書則給我們分享了不少故宮的幹貨知識和冷門知識,比如:故宮裏的門檻真的不能踩嗎?金水河裏真的有金子嗎?600年不積水,故宮有哪些排水“黑科技”?故宮裏的地磚下真的有寶藏嗎?沒有暖氣,宮裏人是怎麼取暖的?……從故宮的築、彩繪,擺件、歷史,甚至每塊石頭中,我們都能看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05
《進化的奇跡:耶魯皮博迪自然博物館150年發現與探索之旅 》
出品:未讀·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作者: <美> 大衛·K. 斯凱利(著) / 托馬斯· J. 尼爾(著) / <美>羅伯特·洛倫茲(攝)
除了人類文明的光輝,博物館也會收集地球文明的每一個腳印,在耶魯大學皮博迪自然博物館裏,就用超過1300萬件藏品展示著自然界的偉大進化——從標志性的恐龍化石到引人注目的人種遺跡,從遠古繁盛的古植物群到滅絕的古動物標本,這裏都有收藏和展示。
在這本由館長、策展人所撰寫的《進化的奇跡》中,用200餘幅珍貴史料圖片,展示了皮博迪自然博物館的經典藏品,比如最後一只北美旅鴿的活體標本,2012年發現的猴子新品種的頭骨等等。
06
《大英經典博物學》
出版:中信出版集團
作者: <英>德斯蒙德·莫裏斯、 <英>克萊爾·普雷斯頓等
《大英經典博物學》是一套來自英國倫敦的經典博物學圖書,區別於一般的動物百科,重點講述關於動物我們不知道的歷史、文化和改變世界的力量,探索人類的動物鄰居,感受地球上不同的脈動。
這部書是紙上的自然博物館,既是一部自然史,也是一個個生命的故事。從老虎、鷹、蜜蜂等動物自然發展史,以及同人類相互影響的社會文化史切入,呈現動物世界的波瀾壯闊,書裏有超過700幅珍貴的歷史剪影作為插圖,自然界的生機勃勃躍然紙上。
07
《誰在收藏中國》
出版:中信出版集團
作者:<美> 謝林·布裏薩克 / <美> 卡爾·梅耶
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國內文物,不過是浩瀚瑰寶中的滄海一粟——太多吉光片羽承載著已成絕響的華夏之音,卻流落海外、不為人知。
據中國文物協會統計,自1840年鴉片戰爭起,共有超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海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全世界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中,藏有中國文物164萬件;而這164萬,僅為海外民間收藏中國文物的十分之一。
這本書所講的,就是國寶流失出去的故事。有人說這是國恥,也有人說這些文物是中國文明的信使,其實,文物不管存放在哪裏,這些國寶都在傳承著中華文明。隨著我國文物保護和研究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們完全有能力保護好自己國家的文物,收複文物的活動也一定會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同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