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字體大小:
2021年6月19日 -
: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官方帳號
封面新聞記者席秦嶺 徐湘東 肖洋
鮮豔的萬壽菊從蛇皮口袋裏噴湧而出,一旁,花的主人臉上綻放的笑容比花更燦爛;公路如毛線折成十幾疊,彎彎曲曲通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排無人機盤旋在空中,向廣袤的煙田噴灑肥料……
一張張圖片開口,講述了近幾年,涼山大地上脫貧攻堅發生的往事。近日,涼山州《看見涼山:脫貧攻堅奔小康攝影展》正式對外開放,該展覽分為美麗涼山、山鄉巨變、文明新風等三大主題,上百幅圖片用鏡頭對准脫貧攻堅主戰場、主力軍,展示了中國共產党帶領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史詩成就。
它的隔壁,正是涼山州脫貧攻堅展覽《索瑪花開幸福來》,兩大展覽立體地展示了脫貧攻堅的偉大成就,以及給這片土地帶來的巨變。
封面新聞記者獲悉,《看見涼山:脫貧攻堅奔小康攝影展》的策展人是當地的文化人何萬敏,一個學美術的傳媒人。而這個展覽,從埋頭寫文案到驗收,僅僅花了43天。
策展中的何萬敏(何萬敏供圖)
在“規定場景”中施展藝術想象
5月28日下午,這個展覽接受預驗收。
從展廳出來,遠處,多雲的天空,移動的光束,時而穿過雲層照射下來,光柱像舞台上的追光,把臨近的瀘山至南山一帶的山巒,鋪染得色彩斑駁。
何萬敏用展陳的圖片做成九宮格發在朋友圈,配以“由我擔任策展人,這個攝影展今天預驗收”這樣的文字。走出海河坊,他如釋重負。
時鐘的指針撥回到4月15日,何萬敏接到州文聯負責人的電話約請策展。電話那頭,對方告訴他,時間緊任務重,第二天上班就要拿出策展方案初稿。而對方能提供的材料只有展覽現場布置平面圖和展覽現場規格明細表。
展出的大涼山照片
“展覽現場並不理想”這是他的第一印象。去海河坊實地察看後,“不理想”的印象得到進一步加深:展覽廳室分為8間,展出空間大小不一;場地高度不到3米,觀眾進入會立即感覺到某種壓抑;展線長度相加才接近百米,還是主辦方考慮延長展線在6個廳中增添了隔斷後的結果。本來,原建築不是用於展覽的,我們只能在“規定場景”中施展藝術想象。
怎麼辦?
何萬敏急中生智:放大能用的因素,以彌補無法更改的缺陷。
他借鑒中國文聯在京城的一個攝影展只分大條塊的辦法,展覽分為三大板塊:山村巨變,文明新風,美麗涼山。再細分為“山村巨變”的三個廳是鄉村暢通、彝家新居、富民產業;“文明新風”的三個廳是書聲琅琅、衛生健康、文化繁榮。
序廳(何萬敏供圖)
序廳是門面,展覽名打破橫寫的套路,在正中間搭建立柱,將展名豎排,正紅色上布滿祥雲的底紋,喜慶卻不板結,黃色大字采用黑體,端莊大氣,由紅底襯托非常突出。既為序廳,參觀者一般不會久留,左右兩側用了兩幅整面大圖片,一幅是新村的寬敞道上,迎面走來身著靚裝的彝族婦女,一幅是幾名喜笑顏開的彝族姑娘,站在綿竹年畫的牆前留影。
在第八廳“美麗涼山”,邛海濕地、螺髻奇峰、夏諾多吉高山、瀘沽湖晨霧、豔麗的索瑪花開、震撼的衛星發射,氣勢恢宏又細節豐富地表現了大涼山景致的美輪美奐。
為了策展他的手機打到發燒
有策展人打了個比方,稱策展人的工作就像你家要裝修一樣,你什麼都不問,不放心;什麼都問,你會發現那將是個無底洞。直到裝修結束,你還要隨時擔心這些新材料對身體有沒有害,後遺症隨時可能出現。
當然,辦這個展覽也有現成的內容,那就是展出的108幅攝影作品中的大多數來自於去年在西昌的四川省脫貧攻堅主題攝影展。不足的部分,何萬敏邀請州內外的攝影師根據尚空缺的內容,提供作品來比選。
展出的大涼山照片
展覽會涉及很多細節,何萬敏一遍又一遍和成都的圖片制作公司、裝飾公司、廣告公司,就展板顏色的深淺、燈光的調整、作品的位置、圖說撰寫等等進行電話溝通細節。在最緊張的那一周,他的手機一直處於發燙發燒的狀態。
2021年6月10日,《看見涼山:脫貧攻堅奔小康攝影展》正式開展,接受參觀。
最看中藝術與展覽內在的邏輯
1989年,何萬敏四川美術學院繪畫系畢業。畢業後,他畫過插畫,當過記者,當過美編,出過書,當過文藝批評家、也在大型展覽當過解說員,現任涼山日報副總編輯。他這一生,從未中斷過和文化與藝術打交道。因此,他認為,“我做策展,不是偶然”。並且,他做策展的地域到了千裏之外的成都。
去年6月30日,何萬敏和同學廖磊合作的《重置〈芥子園畫譜〉》,在成都西藏飯店參加《要有書——藝術作品文獻展》,展期一個月。
去年12月18日,由他擔任策展人的《美麗新涼山——川渝藝術家脫貧攻堅主題美術作品展》在西昌市文化館(美術館)開幕,那天,龐茂琨、李兵、梁時民、侯寶川等大咖雲集,成為藝術圈一大盛事,好不熱鬧。
展出的照片
“策展人”的概念來自西方,其全稱可以直接解釋為展覽策劃人,就是指在藝術展覽活動中擔任構思、組織、管理的專業人員。
對於做策展,何萬敏認為,自己並非專業的,屬於臨時性的。他特別認可同行的觀點:“一個策展人真正的功力在於軟件。這就跟同樣的畫布,每個藝術家的創作都是有區別的一樣。展覽,作為一個創作的材料,也要看策展人如何來駕馭它。”
怎樣才能轉場到策展這個領域?何萬敏認為,文化知識的積累和大量觀展,都能給人以滋養。
展出的大涼山照片
在他的眼裏,策展人,要以藝術家提供的作品,作為我完成展覽的“元素”,進行一次視覺傳達與表述的藝術創作。他強調,“換句話說,不是沿用以往只是將作品——無論美術作品還是攝影作品——要麼按照畫種、要麼按類別區別展示的簡單方法。理想的展覽效果,一定有它藝術層面的內在聯系或者內容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