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字體大小:
2021年6月25日 -
:
我來說人文
中學高級教師,情感領域愛好者
我國的飲食文化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且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善做會吃的中國人,既有精美絕倫的廚藝,又有享用美食的口福,讓眾多的外國人歎為觀止,望塵莫及。而有著2600多年建城史的江蘇徐州,是中國古代的“九州”之一,也是飲食文化別具一格的地方。這不,就在最近的6月10日,徐州人還“吃”出個了“民俗”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伏羊食俗”。
徐州的“伏羊食俗”起源於幾千年前,傳說中的烹飪和養生鼻祖彭祖所創造的“羊方藏魚”。在當時的遠古時代,徐州地區就已經普遍有食羊肉的民風習俗,而彭祖又將羊之菜肴的烹飪技藝加以創新、提高和升華,最終形成了中國傳統古典菜中的“第一名菜”,至今已有4300多年的歷史了。羊方藏魚是把魚置於割開的大塊羊肉中,加上調料同時烹煮或蒸燉,使其味道更加鮮美無比。因為魚和羊兩種食材合成一體,羊肉酥爛味香,內藏的魚肉鮮嫩可口,故而魚、羊為“鮮”成為了千古美食和佳話。
“伏羊”,即入伏以後的羊肉。據《漢書》記載,皇帝“伏日,詔賜從官肉”。當時的“官肉”即為“三牲”牛羊豬之首的羊肉,可見,三伏天時皇帝與臣子們共享羊肉,已經是確信無疑的事情了。那時不僅宮中吃伏羊,普通老百姓人家也“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炮羔,鬥酒自勞”。因為古人認為,在伏天吃羊肉對身體的作用是以熱制熱,排汗排毒,可以將冬春之毒和濕氣驅除出體外,當然這也是中醫以食為療的一大創舉。因此,自古以來,淮海地區民間就有“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的說法。
據相關的民俗專家研究表明,“伏天吃伏羊”在徐州地區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堯舜時期,而在早期徐州地區吃伏羊的季節,叫做嘗新節,又叫作姑姑節,當地就有這樣的民謠:“六月六,接姑姑,新麥饃饃熬羊肉”,就是最好的證明了。農曆六月六正是新小麥登場的時節,羊兒已肥壯,把姑姑接回家來,好好操辦一場品嘗新麥香饅頭,享用新鮮羊羔肉的親情家宴。
在傳統歷史飲食文化的基礎之上,聰慧的徐州人,於2002年7月11日,舉辦了首屆伏羊美食文化節,並正式命名為“伏羊節”,至今為此已經成功舉辦了17屆。伏羊節以徐州民間食俗為基礎,以彭祖飲食文化為內涵,辦成了極具特色的中華傳統美食節日。伏羊節於每年夏季農曆初伏之日開始,至末伏結束,持續一個月時間。
炎熱的三伏天,吃著鮮美火辣的伏羊肉,喝著熱氣騰騰的伏羊湯,熱上加熱,味口大開,場面極其熱烈火爆。據說,曾經在有一屆伏羊節的某一天內,整個徐州城竟然吃掉了6000多只羊哩。朋友們,看到這裏您是否有了強烈的食欲,很想親自嘗試一下伏天吃伏羊,這一飲食文化中的國家級非遺項目,那種火熱奇葩的感受了呢?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