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字體大小:
2021年7月19日 -
:
九派新聞
九派新聞官方帳號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7月18日消息(記者 梁振文)170只是一個簡單的數字,但在老松濤人心目中,卻有著特殊的意義,它講述的是一個人力勝天的壯舉。7月18日上午,參加“海南奮進 世界共享”——2021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發布一周年全媒體海南行暨交流推介活動的嘉賓們來到位於儋州市的松濤水庫,了解松濤水庫建設歷史,乘船遊覽水庫美景,參觀松濤“170”文化廣場。
7月18日,媒體采訪團走進位於儋州市的松濤水庫,參觀松濤“170”文化廣場。記者 李昊 攝
7月18日,媒體采訪團走進位於儋州市的松濤水庫,參觀松濤“170”文化廣場。記者 李昊 攝
松濤“170”文化廣場地處儋州南部蘭洋鎮番加黎族苗族聚居區,這裏民俗民風淳樸,是革命老區之一。同時,它還處在海南中部瓊中、白沙、儋州三市縣結合部,周邊市縣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旅遊交通十分便捷。往南50公里可達白沙縣城、鶯歌嶺國家自然保護區;東20公里可達三月三黎族發祥地,黎母山國家森林公園鹿母灣瀑布等;北面20公里為蘭洋溫泉度假區和30公里為儋州市那大鎮;西與南豐鎮松濤庫區管理區融為一體,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俯瞰松濤“170”文化廣場。記者 李昊 攝
上午11時許,全媒體采訪團來到松濤大壩上的“170”文化廣場。該廣場於2013年動工興建,2014年竣工,占地12000平方米。廣場內有:建庫時期的水泥碾子、新建的松濤水庫建庫者雕像及文化長廊等廣場的文化長廊上,詳敘了當年建設的艱苦,展示了當年建庫歷史和水文化精神文明建設。
7月18日,媒體采訪團走進位於儋州市的松濤水庫,參觀松濤“170”文化廣場。記者 李昊 攝
“170是一個高度,當時沒有大型器械,沒有水泥混凝土,建設者們依靠手推車,用‘土辦法’將土一層層壓實,最終築起了大壩。”松濤大壩管理區書記、主任張祖洪介紹,上世紀50年代,海南多地幹旱,土地無法耕種。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和國內對橡膠的迫切需求,1958年7月8日,松濤水庫開始施工。按照要求,松濤水庫建設要一年攔洪,二年蓄水。
“當時國民經濟困難,又沒有重型機械,能依靠的只有人力。”河北新聞網編輯集丹敬佩地說,不管是豔陽,還是雨夜,建設者們晝夜不停地向大壩進土,人停工不停。沒有壓土機,就用平碾進行壓實,遇到黏性土料,就用羊角碾。
7月18日,媒體采訪團走進位於儋州市的松濤水庫,參觀松濤“170”文化廣場。記者 李昊 攝
張祖洪表示,當時工地的山頭上,土場邊到處紅旗招展,人山人海,如火如荼。1959年2月,那時松濤水庫建設已經實現大江截流了,但此時導流洞還沒有挖通,導致了南渡江水位一天天上漲,最危險時圍堰高度146米,而水位已達144米,與此同時海南的汛期又日見逼近。經專家測算,只有趕在汛期前將大壩築至海拔170米高度,並配合導流洞泄洪,才能確保抵禦洪水。1959年5月,進入汛期雨量不斷增加,加之國家經濟困難,當時民工口糧由每月42斤減為38斤,幹部口糧從每月28斤減為24斤,油肉也相對減少,施工人員體質下降,出現浮腫、肝炎、夜盲等症狀。
1959年8月5日,主壩按時填築到海拔高程170米,這標志著工程取得第一期攔洪工程的偉大勝利。
7月18日,媒體采訪團走進位於儋州市的松濤水庫,參觀松濤 “170”文化廣場。記者 李昊 攝
60多年來,松濤大壩像戰士一般守護著身後的天湖,成為了海南經濟特區建設的先鋒和發展後盾。60多年後的今天,松濤大壩依舊生機勃發,它不僅沒有老去,反而更加顯得雄渾壯闊,偉岸魁梧。
7月18日,媒體采訪團走進位於儋州市的松濤水庫,參觀松濤“170”文化廣場。記者 李昊 攝
“海南奮進 世界共享”——2021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發布一周年全媒體海南行暨交流推介活動從7月16日持續至7月23日。八天時間,從北到南,來自全國各地的全媒體編輯記者們將深入海口、瓊海、萬寧、儋州、瓊中、五指山、樂東、三亞等市縣,實地體驗海南濱海度假、美麗鄉村、熱帶雨林等旅遊產品,感受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新面貌。
此次活動由海南省委網信辦指導,海南日報報業集團主辦,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承辦,海南省水務廳、海口市旅文局、三亞市委宣傳部、萬寧市委宣傳部、五指山市委宣傳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委宣傳部 、樂東黎族自治縣委宣傳部協辦,碧桂園海南區域、三亞海旅免稅城、三亞市天涯海角旅遊發展有限公司、三亞海昌夢幻海洋不夜城、三亞大悅洋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三亞火車頭餐飲有限責任公司特別支持。
責任編輯:吳嬋
來源:南海網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