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發現

飛了185億公里,“旅行者號”發現奇怪物質越來越多,究竟咋了?


字體大小:
2021年8月17日 -
:     
 

喵眼科普

百家榜創作者

導語:對於地球外面的世界,從人類文明誕生開始,人們就一直充滿好奇,但是迫於科技水平的落後,所以外太空的探索一直沒有開展。之後隨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航天事業也具備了各種發展條件,於是探索外太空的計劃也逐漸提上日程。

數百年前,人類通過天文望遠鏡觀看地球之外的世界,而近百年內,隨著航天事業的不斷發展,人類最終也實現了探索外太空的夢想,只是當我們看到浩瀚的宇宙時,才發現人類是如此的渺小。在人類抵達外太空之後,對宇宙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無盡的黑暗,“數不勝數”的天體,發光的恒星和可能適宜生物生存的行星。

雖然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手段觀測到宇宙中的景象,但是人類要想走出太陽系卻還需要數千年的時間。如今人造機器離地球最遠的是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一號”,“旅行者一號”一直在向著太陽系的邊緣進發,並且速度可以的達到每秒16.7千米,可以說這種速度在地球上還無法實現,但是如此之快的速度也需要3萬年的時間才能抵達太陽系邊緣。

隨著“旅行者一號”的不斷深入,科學家對宇宙的環境也產生了看法,在科學家的認知中,宇宙中物質的分布是不均勻的,也就是有的地面天體密度大,有的密度小。宇宙中的天體具備星球引力,所以靠近恒星或者星系中心區域應該天體密度會比較大,但事實是否如此,這還需“旅行者一號”給出答案。

在2012年,“旅行者一號”已經發射了30多年,並且這時的“旅行者一號”也抵達了太陽系的日球層。日球層是指太陽風與來自宇宙中的輻射的“勢均力敵”的相交之處,也屬於太陽系範圍。太陽風無時無刻都在產生,並且會向著四周擴散,不過宇宙中也同樣存在類似太陽風的輻射,兩者都會因為距離邊遠而逐漸“削弱”能量,所以也就會出現“勢均力敵”的情況。

在“旅行者一號”發射時,雖然當時科技水平較低,但也攜帶了比較先進的設備,對於太陽風和宇宙星際粒子的電子密度,還需精密的儀器計算才能得出答案。按照如今旅行者號收集到的數據,在183億公里外的區域內,電子密度在每立方厘米0.055個電子,而179億公里處的電子密度則是每立方厘米0.039個電子。

通過對數據分析之後,得出的結論與科學家的猜測出現了偏離,但是根據“旅行者一號”和“二號”的數據對比,發現兩者的數據在同樣的位置時是相同的,所以在太陽系之外,物質密度確實很高,雖然這與之前的猜測有所背離,但這卻有數據作為依據。

結語:

其實“旅行者一號”收集到的數據大概率是正確的,之所以猜測會出現偏差,大概率的原因與太陽系範圍定義有很大關系。即使跨越日球層也還屬於太陽系的範圍,或許抵達奧爾特雲才算是到了星際空間。對於宇宙中存在的奧秘,我們的科技水平依舊限制了我們的探索進程,所以科技永遠是探索未知世界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