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他不是小諸葛亮而是三國軍師的戰五渣:被小說神化的平庸文官徐庶


字體大小:
2022年1月11日 -
:       
 

三國小人物志31:小說神化的平庸文官——徐庶

徐庶,是《三國演義》小說中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

從一開始長歌於市,並化名單福,投奔於劉備麾下;之後作為軍師,指揮劉備麾下數千人馬,大敗前來進犯的曹仁,李典等,並大破其“八門金鎖陣”。

到後來被曹操以其母親為質,偽造書信逼其離開劉備;再到後來的赤壁之戰中,一眼看破龐統的“連環計”,並料定曹操必敗,巧施妙計脫身,避免了戰火的波及……

總之,徐庶在小說中的形象,簡直就是一個縮小版的諸葛亮。他能謀能斷,神機妙算,是一位頂尖水平的謀略家。雖然在出場次數並不多,但每次出場都令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還在歷史上留下了“元直走馬薦諸葛”,“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身在曹營心在漢”等膾炙人口的諸多典故。

歷史上真正的徐庶,真的也有這麼牛逼嗎?

我們知道,《三國演義》正所謂“三分史實,七分虛構”。基於其“擁劉反曹”的寫作立場,羅貫中給蜀漢一方的文武兩派人物,都或多或少地增加了戲份,以起到誇大和神話人物形象,並烘托劉備正義性的目的。

amocity
amocity

  


想要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徐庶形象,我們還是要翻開《三國志》等相關史料,來仔細窺探一番。

徐庶在史料上的記載並不多,《三國志》中,陳壽也沒有為他單獨立傳。

僅僅是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裏,對他有兩次提及,而且筆墨並不多。

倒是在《魏略》的記載中,對徐庶有更多的描述:

“庶先名福,本單家子,少好任俠擊劍。中平末,嘗為人報仇,白堊突面,被發而走,為使所得,問其姓字,閉口不言。吏乃於車上立柱維磔之,擊鼓以令於市廛,莫敢識者,而其党伍共篡解之,得脫。於是感激,棄其刀戟,更疏巾單衣,折節學問。始詣精舍,諸生聞其前作賊,不肯與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獨掃除,動靜先意,聽習經業,義理精熟……”

這一段,正好和《三國演義》小說中第三十六回的描述差不多:

“程昱笑曰:“此非單福也。此人幼好學擊劍,中平末年,嘗為人報仇殺人,披發塗 面而走,為吏所獲。問其姓名不答,吏乃縛於車上,擊鼓行於市,令市人識之,雖有識者不敢言。而同伴竊解救之,乃更姓名而逃,折節向學,遍訪名師。嘗與司馬徽談論。此人乃潁川徐庶,字元直,單福乃其托名也……

由此幾乎可以肯定,羅貫中在演義裏對於徐庶早年經歷的描述,都是來源於《魏略》中的記載。

不過,關於徐庶的化名“單福”,則完全是羅貫中的故弄玄虛。《魏略》中記載徐庶為“本單家子”,指的是徐庶出生貧寒,毫無背景,而非是指他改姓了“單”,並化名為了“單福”。

就此,我們大致可以從中梳理出徐庶的早年經歷:

他本名徐福,出生貧寒,愛好習武,而且為人豪氣乾雲,喜好行俠仗義。曾為朋友打抱不平,報仇殺人,後來得到同伴的營救,越獄逃出……經歷此大難過後,他改名徐庶,並拋下刀劍,開始研修學問。經過相當長時間的刻苦自制和學習,徐庶終於修成一身治國安民的本領,成為了一位有才有能的賢人。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在《三國志》中,陳壽對徐庶的記載:

第一段記錄如下: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劉備來到新野屯兵的時候,徐庶毛遂自薦來投劉備,並很得劉備的器重。他將自己的朋友諸葛亮比作臥龍,並推薦給劉備。但是建議劉備不要等著諸葛亮上門投效,而是要親自去隆中見諸葛亮。於是劉備便三顧茅廬,最終見到了諸葛亮……

看得出,所謂“元直走馬薦諸葛”的典故,並不完全符合史實。徐庶確實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但並非是在自己離開的時候推薦的。至少,在諸葛亮出山的時候,他而是依然作為幕僚,在劉備身邊工作。

而且,作為諸葛亮和劉備之間的牽線人,徐庶很有可能也參與了“三顧茅廬”,作為劉備的隨從,一起造訪過隆中,並引見二人相見相識。之後,徐庶和諸葛亮還作為同事,在劉備身邊共事了相當一段時間……

那麼,徐庶又為什麼會離開劉備,投效曹操呢?

我們來看看《三國志》上的第二段記錄:

先主在樊(城)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曹操大兵壓進荊州,劉備離開樊城新野,並攜同百姓一起,南下投奔江夏。諸葛亮和徐庶走在一起,被曹兵追上。雖然成功逃脫,但徐庶的家眷被曹軍所俘虜,其中就有他的母親。方寸大亂的徐庶為了母親和家眷的性命,不得不婉言辭別劉備,投降了曹操……

看得出,徐庶完全是因為劉備的兵敗,導致其家人被曹軍所困,才不得已辭別劉備,主動跳槽到曹操那邊去的。所謂曹操程昱利用徐庶母親為人質,並偽造書信,逼迫徐庶離開劉備的段子,完全是演義小說中的虛構。

而且,演義中關於“徐母自殺”,“徐庶終生不為曹操獻一計一策”等橋段,也並不符合史實。

據《魏略》記載,徐庶在投靠曹操過後,一直留在曹魏為官,並官至右中郎將、禦史中丞。

到後來,曹操去世,漢獻帝日漸式微的時候,徐庶還以其本名“徐福”,加入到“勸進”曹丕登基的行列之中,為曹氏家族的“以魏代漢”出了一分力。再到後來,曹丕病死,曹叡繼位為帝以後,徐庶也依然在魏國為官……

直到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率軍北上,一伐中原的時候,徐庶也依然健在。

據魏略記載: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歎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這一段的大致意思是,諸葛亮在北伐的時候,聽聞了徐庶,石韜(石廣元)在魏國所擔任的官職(右中郎將、禦史中丞),不由得發出過感歎,感慨魏國真是地大物博人才眾多,就連徐庶這樣有才能的人物,都得不到太大的重用。

………………………………………………………………

以上這些,就是在史書記載上,關於徐庶的全部記錄。

這其中既沒有徐庶在戰場上領兵打仗的記述,也沒有他在營帳內出謀劃策的事跡。

也就是說,沒有任何的史料記載,可以證明徐庶在軍事上的能力。

所謂神機妙算,大破八門金鎖陣,大敗曹仁李典並奪下樊城;以及在赤壁之戰中偶遇龐統,看破連環計並巧妙脫身的段子,都是《三國演義》中虛構的故事……

就此,我們不免會心生出疑問:為什麼羅貫中要在小說中刻意神化徐庶,並不惜為此大量虛構劇情,編撰情節?

要搞清楚這個疑問,我們首先要從《三國演義》這本書的劇情架構入手。

縱觀整部書,我們就會發現發現,書中至少超過一半的劇情,都是以諸葛亮為主線來鋪開的。

從第37回,三顧茅廬登場,到第107回,星落五丈原謝幕,整整70回,占全書一半以上的篇幅(全書共120回),諸葛亮都是羅貫中筆下的主角。

從隆中對、博望坡、舌戰群儒,到借東風、柴桑吊孝,計奪西川,再到白帝托孤、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空城計……羅貫中不惜大費筆墨,並堆砌了大量的故事劇情,來突出諸葛亮的人物形象:天文地理、醫卜星象、五行八卦,無所不知,神機妙算、未卜先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總之,就是一位無所不能的聖人。

試問,如此一位曠古爍今,影響著歷史進程,並左右著時局變化的千古聖人,又怎能沒有一個隆重的出場儀式呢?

amocity
amocity

  


所以,為了烘托諸葛亮出場的氣氛,羅貫中先後搬出司馬徽,崔州平,孟公威,石廣元等人物,來給諸葛亮作宣傳,造氣場。營造出一種“臥龍將臨,天下可安”的凝重氛圍。

不過,這幾個人都是“隱士”(只是小說裏的隱士,並非史實),他們說話的重量和分量,自然是遠遠不夠。還需要有一位真正有分量的人物出來,真正說出一番有分量的話來,才能把諸葛亮出場的氛圍,真正營造到極致!

於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羅貫中就用類似於“神化”諸葛亮的方式,對徐庶也進行了相當程度的神化和拔高。

其目的,只是將徐庶塑造成一個足夠牛逼人物,讓從他口中說出來的話,能夠真正具備分量。

這樣,我們就看到了在《三國演義》中,徐庶的各項表演:

先是於市井之中放聲長歌,表達自己想要擇明主而仕的意願。劉備聽到歌聲之後見過徐庶,一聊非常投機,便拜其為軍師。

接著徐庶又輔佐劉備,屌絲逆襲,以少勝多,頃刻間大敗曹軍,大破八門金鎖陣,殺得曹仁李典之輩铩羽而歸,以此表現出徐庶的神機妙算,軍事謀略能力之強。

最後,再借徐庶之口,來個“走馬薦諸葛”,並以“螢火蟲之光與皓月之明”的段子來加以點綴……試想,徐庶已經是如此牛逼的角色了,連他都自愧遠遠不如的人物,那得牛逼到什麼地步?

是的,這一切只是為了劇情的需要。

為了神化演義中那個無所不能的諸葛亮,羅貫中才順帶著神化了徐庶。先讓徐庶成為一個牛逼的人物,再用他來作為諸葛亮出場的墊腳石,烘托出諸葛亮這個更牛逼的人物……

就此,我們可以對徐庶這個人物,來進行一番總結:

首先,徐庶只是個文官,並沒有在戰場上有過任何表現的機會。他的軍事才能,不見得就比三國時代的某個偏將甲,裨將乙更強。

其次,徐庶在政治和治理方面,確實有相當的才乾,不單是劉備器重他,諸葛亮也親口肯定過這一點。就連在人才濟濟,競爭激烈的魏國,他也能有一定的用武之地。

最後,徐庶一生中並沒有過太大的作為。在劉備麾下,沒乾出過什麼驚世駭俗的成績,在曹魏那邊為官多年,也只擔任過一些不算太大的官職。

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徐庶,遠沒有《三國演義》裏那麼牛逼。關於他的一些典故,如“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身在曹營心在漢”等,也是虛構成分居多……

PS:關於徐庶的所屬陣營,由於《三國演義》的廣泛影響,我們一般都會習慣性地,將徐庶作為蜀國陣營中的一員(後世大部分文藝影視遊戲類作品也是如此)。

然而,剝開演義中“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藝術外衣過後,我們會發現,徐庶大部分的仕途生涯,都是在曹魏陣營中度過的。

不僅如此,幾乎所有關於蜀漢的史書,都沒有關於徐庶的記載,反倒是曹魏相關的史書(如《魏略》等),對徐庶有過相當的筆墨記錄。

所以,如果真的要給三國人物都搞個陣營劃分的話,徐庶應該歸屬到曹魏一方,才是真正合理的。

至於徐庶“辭劉投曹”的真實原因,恐怕也不僅僅是因為他母親那麼簡單。我們將在之後的文章中,再一一加以論證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