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漢字是否應該拉丁化?清華教授的78字詩歌告訴我們答案


字體大小:
2022年3月11日 -
:     
 

漢字是否應該拉丁化?清華教授的78字詩歌告訴我們答案

文字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傳之久遠的用來表達和記錄信息的方式和工具。眾所周知,每個國家乃至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字,這種特殊的文化符號是人類文明歷史上的重要產物。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是黃河流域人類文明最早的誕生地。早在六千多年以前,生長在這片華夏大地上的炎黃子孫發明了漢字,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隨著長時間的逐漸發展與演變,最終形成由筆畫構成的"方塊字"。

從最早的 發展到現如今的簡體字,漢字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和變革。幾度沉浮中它也曾遭遇過"危機",也曾面臨過被人們摒棄、廢止的情境。

讓人感到十分慶幸的是,雖然經歷過波折,但它仍舊作為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傳承至今。漢字的傳承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意義非凡,俗話說得好"走得再遠,都不能忘本",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不能丟。

amocity
amocity

  


鐫刻在甲骨上的文明

公元前1300年殷商時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鐫刻在龜甲或是獸骨上的文字,即甲骨文。

至今為止,發現的甲骨文有大約四千五百餘個單字,其記敘的內容十分豐富,不僅涉及政治、軍事、文化,而且記載了當時的社會習俗、醫藥、歷法等。這種以龜甲和獸骨作為載體的文字,成為中華民族最早的文獻。

從甲骨文開始,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中國進入青銅時代,文字的載體也隨著實際條件的發展而發生改變,隨之出現鐘鼎文,即金文。金文是指古人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從商代早期至秦始皇統一六國,金文的歷史跨越了整整一千兩百多年。

再到後來的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千百年來漢字用它特有的集形象、聲音和詞義彰顯其獨一無二的魅力,這份中華民族千年的文化瑰寶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成分始終作為民族靈魂的紐帶。

漢字是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其不僅對於我們來說有著重大的意義,甚至在古時候影響了周邊很多國家的文化。其中包括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國家,這些國家都曾用漢字作為自己國家的正式文書系統。

至今為止,我們仍在使用漢字。

漢字拉丁化風波

鮮少有人知道漢字也曾差一點被"廢止",我們險些喪失這個文化瑰寶。漢字拉丁化最早出現於來中國傳教的西方傳教士,他們為了學習漢字對其進行的注音。近代的中國身陷囹圄,國家危難之秋,各地民不聊生。隨著列強的入侵,屢屢受挫之下,民族自信心也遭受不小的打擊。

許多文人、思想家開始提出"去糟粕"的主張,人們開始對一些傳統事物萌生出否定思想。後來,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西方思想和近代科學的引入許多文人開始一場漢字拉丁化。

我國著名文學家魯迅就曾在《漢字和拉丁化》一文中表示,雖然漢字是古人創造傳承下來的瑰寶,但是因為時代的發展,古老的漢字似乎已經成為阻礙國民進步的步伐。

魯迅認為我們需要在"為漢字犧牲我們,還是為我們而犧牲漢字"這兩者之間做一個選擇,在他看來只要不是喪心病狂的人就能夠立馬做出選擇。

當時的魯迅同許多認為漢字應該被廢止的知識分子一樣,他們將漢字看作是阻擋進步的阻礙,認為方塊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

魯迅甚至是將漢字比作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潛藏病菌的結核,認為如若不將之去除,結果只有自己死。可謂是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無法共存的地步了。

這些文人極力主張漢字拉丁化,在弱化漢字對於民族文化貢獻的同時,積極宣傳"除舊革新"的思想,提出用拼音來代替漢字,以此來促進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從而改變中國落後的狀態。

隨著這場革新風暴的愈演愈烈,當時甚至是出現了拼音版的教科書。彼時的他們懷著與時俱進的熱忱,滿懷期待迫切想要擺脫國家落後的狀態與國際接軌,向"大國"看齊,渴望早日將本國文化弘揚海內外。

抱著如此求成心切的思想,許多人紛紛加入了漢字拉丁化的浪潮中,漢字的發展到了近乎舉步維艱的地步,險些被廢止。

趙元任"弄巧成拙"的佐證

趙元任作為我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享有"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的美譽。曾經在清華任教的他,還是"中國科學社"的創始人之一。作為漢字拼音化的支持者之一的趙元任曾在20世紀30年代寫過幾篇同音文,其中一篇名為《季姬擊雞記》。

所謂同音文就是通篇文章中只采用同一個音的漢字,四聲不限、標點符號不限的條件下撰寫。同音文大多都是以文言文的表現形式,對於不懂文言文的人來說大多都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也會造成閱讀困難。

《季姬擊雞記》一文中通篇采用"ji"一個音,敘述了名為季姬的主人公從養雞到氣急敗壞之下將將雞擊打而死的小故事。整篇短文總共七十八個漢字,都是同音,卻完整的敘述了一個事件的始末。

相信除了漢字之外,幾乎沒有任何文字能夠做到,讓人不得不贊歎漢字的奇妙。同一時期,趙元任還創作了與該片文章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施氏食獅史》。

趙元任接二連三的同音文,大家都以為他是想要用這些文章來證明漢字拼音化並不可行,甚至是荒謬之舉。誰曾想,這僅僅是大家對他的誤解。

實際上,趙元任是漢字拼音化的支持者。之所以撰寫這些同音文,恰恰是為了用這種近乎極端的例子來反證,漢字拼音化的可行性。

在趙元任看來,他所撰寫的這兩篇不適合用拼音來呈現的同音文都是屬於文言文,而現如今隨著白話文的普及,文言文已然在實踐中不被適用,故而"同音文"拼音化的尷尬根本就不會出現在現實生活中,從而也不會造成漢字拼音化在口語中出現所謂"同音文"的情況。

amocity
amocity

  


誰曾想,他的反證從一開始就被人們曲解,他也因此被張冠李戴上反對漢字拼音化的頭銜。

客觀來說,趙元任的反證也恰恰給了漢字拉丁化一個當頭棒喝。眾所周知,漢語言文學源遠流長。雖然,如趙元任所述現如今在現實生活中,文言文早就隨著白話文的普及而不再適用。

口語化的大環境下,卻是幾乎不可能出現《季姬擊雞記》等同音文的尷尬。但是,其實在漢字詞語中同音的詞匯比比皆是。諸如"自然"與"自然"二者的拼音都是"zi ran",而兩個詞語所要表達的意義卻是南轅北轍。

還有"實物"與"食物"、"書畫"與"書畫"、"沿襲"與"研習"這些同音不同意的詞匯可以說是數不勝數,試想一下,倘若真要實行漢字拼音化,將會出現諸多"重疊"的情況。

當然,也有人認為只要制定好漢字拼音化的使用公式,就能夠解決這一問題。但是,真就如此嗎?其實不然,想必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懷抱有將民族文化傳承下去的初衷。

因時而異,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對於傳統文化我們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重在傳承、發揚,在革新中保留前人創造的精華。

歷史是一面去偽存真的鏡子

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漢字的優勢不斷顯露。對於漢字的那一小部分質疑聲,早就不複存在。歷史再一次證明了漢字是中華民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從古至今,它一直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占據了我們在文化發展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席,試想一下如果沒有漢字,那麼隨之消失殆盡的不僅僅是我國古代文人留下的精美書法作品、雕刻作品、詩詞作品等等。

這些文學瑰寶存在的基礎皆是因為漢字,再者中國的漢字最早是從象形文字發展而來。

雖然,隨著後期繁體字簡化,但我們還是能從一些字中看到古人造字的智慧,如"旦"字本意是指旭日東升,相信大家不難看出該字的字形正是"日"從地平線上升起的畫面。

可以說,每個漢字都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傳統文化的精華。在歷史上,漢字就屢次被其他國家借鑒、引入,影響了他們國家文字的發展,甚至是成為某些國家文字形成的基礎。在很多國家的文字裏至今都能看到漢字的影子,這難道不值得我們為之驕傲嗎?

所幸如今漢字依存,相信它也會隨著祖國的發展而愈加具有影響力,將會有更多的人認識到它的魅力所在,被它吸引。

文/文史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