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古詩詞鑒賞】宋代詩人歐陽修《晚泊嶽陽》詩賞析


2022年4月18日 - 文化小編  
   

原作

晚泊嶽陽

歐陽修

臥聞嶽陽城裏鐘,系舟嶽陽城下樹。

正見空江明月來,雲水蒼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輝,水上人歌月下歸;

一闋聲長聽不盡,輕舟短楫去如飛。



  

譯文

我躺在船上聽到嶽陽城裏的鐘聲,航船就系在嶽陽城邊的樹上。

江面空闊,明月漸漸升起,天水相連,夜氣漾漾,江路茫茫。

夜深了,江上的月色特別皎潔,又傳來舟子晚歸時的歌聲。

一串長長的歌聲還在耳邊回響,可舟子蕩起船槳,如飛似的駛過我停泊的地方。

注釋

嶽陽:湖南洞庭湖邊嶽陽城。

蒼茫:曠遠迷茫的樣子。

失江路:意謂江水蒼茫,看不清江上行船的去路。

清輝:皎潔的月光。

闋(què):樂曲終止。

短楫:小船槳。

創作背景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歐陽修因疏救範仲淹被貶為峽州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歐陽修攜家人沿水路前往貶所,溯江而上,於九月初四夜泊嶽陽城外的洞庭湖口,月下難眠,寫下了這首七言短古《晚泊嶽陽》。

賞析一

首聯“臥聞嶽陽城裏鐘,系舟嶽陽城下樹”,點染停舟的地點及周圍的氛圍。先用倒裝句寫出,因“系舟嶽陽城下樹”,才有“臥聞嶽陽城裏鐘”的意境。詩人先以“嶽陽城下樹”做為定點,然後,才移動他的視點,從上下、左右把握舟系城外的佳景,寫聽覺的遠聞、近聞,視覺的遠觀、近觀,從左右遠近俯仰的轉向,描摹嶽陽城外的月光水色,傾聽城內的晚鐘和水上的晚唱,這一切都顯得灑脫,曠達,毫無貶途中的黯然神傷之情。

詩人先從鐘聲寫起,鐘聲喚起了詩人的遐想,他是在貶謫途中於城外聞城內的“鐘聲”,這“鐘聲”令詩人無法閑臥孤舟,那麼詩筆就自然移到舟外江面上的天。

頷聯“正見空江明月來,雲水蒼茫失江路”。“空江”二字,固然指洞庭湖口空曠開闊的景象,也暗示了詩人剛從遐想中醒來時的一片茫然之情,天地的空闊正顯出了孤舟(即詩人)的渺小孤獨無助。但月亮卻是有情有義的,能及時而來,與詩人默然相對,為詩人排解貶謫夷陵的失意情懷。

“空江明月”正是為寫“失江路”做好了鋪墊。詩人似乎想到了王勃的“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面對皎皎明月,面對“雲水蒼茫”的大江,詩人情不自禁要發出“路在何方”的疑問和歎惋。

繼而頷聯描繪月下晚唱:“夜深江月弄清輝,水上人歌月下歸。詩人的注意力重返現實時,已是夜深月上,眼前呈現一片“江月弄清輝"的美景,令人想起唐代張若虛的詩句,“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月似乎看出了詩人心中的迷茫,於是故弄清輝,照明詩人高潔澄清的本心,提示詩人要堅守超拔脫俗的人生志趣。忽然水上傳來舟子的漁歌,聲音嘹亮悠遠,這歌聲與城裏鐘聲又互相融合在一起,晚鐘與晚唱,在浩渺江面上彌漫無際。

結聯的“一闋聲長聽不盡,輕舟短楫去如飛”句,勾畫了詩人被觸動的心緒,當他驀然聽到歸舟晚唱時,不禁在寂寞的旅途中獲得一絲心靈的慰藉,陶醉於清輝江月及水上歌聲之中。但是,由於輕舟短楫,疾去如飛,這一闋歌聲還沒聽完,已經遠逝了,嶽陽城外的一切又歸於寧靜。

詩人運用交錯的聲色描繪,以江面的歌聲聽不盡和輕舟疾行如飛的動態意象,給讀者留下綿綿不盡的情思。詩人也以交錯呼應之美,在實景的摹寫中靈動地寄寓他曠達、孤寂的矛盾心境。

此詩寫旅中思歸,深藏不露;只是句句寫景,然景中自有縷縷情思。以“城裏鐘”起,以月下歌止,拓前展後,留下足以使人馳騁想象的空間,同時以有意之“聽”照應無意之“聞”,表現了感情的變化。全詩語句平易流暢,情意深婉曲折。

賞析二

宋慶歷五年(1045),範仲淹領導的新政失敗,被貶河南鄧州。積極參與新政的歐陽修,“慨言上書”,一度下獄,後被貶為滁州知州。本文作於他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1046)。他此時的心情和範仲淹應該同樣是憂心忡忡的。

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憂”,“進亦憂,退亦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實際上就是以憂愁代替了一切正常的心境,排斥了歡樂。這一點我們在分析《嶽陽樓記》時,已經說得很明白了。而歐陽修卻沒有像範仲淹那樣“進亦憂,退亦憂”,他在《晚泊嶽陽》中這樣寫:

根據《宋史·歐陽修傳》的記載,“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廬陵就是今天的江西吉安。“範仲淹以言事貶,在廷多論救,司諫高若訥獨以為黜。修貽書責之、謂其不複知人間有羞恥事。若訥上其書,坐貶夷陵令。”這首七言古詩,即寫於被貶夷陵途中。

《宋史·歐陽修傳》對歐陽修有這樣的評價:“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阱在前,觸發之不顧。放逐流離,至於再三,,志氣自若也”,從中可見其耿直剛勁見義勇為的為人。歐陽修自己有這樣的話:“君子輕去就,隨卷舒,富貴不可誘,故其氣浩然;勇過於奔、育,毀譽不以屑,其量適然,不見於喜慍”(《送方希則序》),歐陽修豁達超然的態度可以想見。

這種耿直豁達的性情對他的學生蘇軾影響很大,並且經由蘇軾二發揮到極致。歐陽修自稱文章太守,這來自他的詞《朝中措》“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鐘”,這是何等的氣度胸懷!這種胸懷氣度在本詩表現得雖然不很明顯,但細心的讀者自會體察得出。

本詩三處寫月,第三句寫明月“來”懸空江,表現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作伴;第五句用擬人的方法呈現靜夜“月弄清輝”的畫面,也為下句漁人歸家做引;第六句寫月光引領水上人伴著歌聲飛去歸家,帶出作者一絲思鄉之情。

這首詩通過臥聞鐘聲、系舟樹下、靜賞江月、傾聽歌聲等舉動,城裏鐘、水上歌等聽覺感受,城下樹、空江月、水上人、雲水蒼茫、輕舟飛逝等視覺形象,以景寓情來表現作者觸景而生的思鄉之情。句句寫景,景景關情。

這是一首七言古詩,寫於被貶夷陵途中,隱含詩人旅中思歸的情思。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詩的開頭融化張繼和孟浩然這四個名句的意境。至於城裏鐘鳴鼎食之家的歡樂,和自己城外孤舟上羈旅之苦況,那就不必明說了。

接下先寫在“大江闊千裏,孤舟四無鄰”的空曠江面上,“皎皎空中孤月輪”,此時,詩人也許想起張弱虛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也許想起白居易的“繞船明月江水寒”,也許想起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然後再寫江面上雲水蒼茫,連航道也分不清了。

心情抑鬱的詩人不由想起柳永的“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想起王勃的“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面對明月,面對大江,詩人情不自禁要發出“敢問路在何方”?!

第五句寫深夜,在“江天一色無纖塵”下“浩月千裏”,“靜影沉璧”。“明月隨人來遠浦”,這不是自己寫的詩句嗎?想不到今天晚上又再一次來到這種境界中。突然,水面上傳來了一陣漁人的歌聲,雖然不是王勃《滕王閣序》中的“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也沒有範老前輩《嶽陽樓記》中的“漁歌互答,此樂何極”,卻不乏王維“欲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那種意境。王維在寫這一聯詩時,用的不就是《楚辭·漁父》的典故嗎?目送“輕舟短桌去如飛”後,詩人又吟起了“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閱讀訓練



  

晚泊嶽陽

歐陽修

臥聞嶽陽城裏鐘,系舟嶽陽城下樹。

正見空江明月來,雲水蒼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輝,水上人歌月下歸’.

一闋聲長聽不盡,輕舟短楫去如飛。

8.詩中有三處寫到“月”,請就此作簡要賞析。(6分)

答案第三句寫明月“來”懸空江,表現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為伴;第五句用擬人方法呈現靜夜“月弄清輝”的畫面,也為下句漁人歸家作因;第六句寫月光引領水上人伴著歌聲飛去歸家,帶出作者一絲思鄉之情。

9.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心情?是怎樣表現的?(5分)

解析

這道題考查鑒賞詩歌的思想情感和表現手法,共有兩問,一問是問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問是“怎樣表現的”,問的是表達技巧及效果。作者的情感可以從詩的題目“晚泊嶽陽”看到作者寫作時的心情背景——在外漂泊;再從“失江路”“月下歸”等詞語中可以理解出作者的思歸的無奈淒涼的情緒,從而概括出作者淒涼無奈的思鄉之情是詩歌的主題。

表現手法可以從詩句中察覺到,因為詩中句句寫景,而句句含情,所以可以判定所用的手法應該是借景抒情,或者觸景生情。答題時,可以用詩中的意象作為組織語言的材料。

思路點撥

主題情感是詩歌的靈魂,所以在鑒賞任何一首詩詞的時候都要先把握住詩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體的解答格式是——通過意象抒發感情,或這首詩抒發了……感情。

對表達技巧的鑒賞要注意他的格式是:手法,用法+效果分析。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開頭兩句寫詩人晚間臥聞城裏鐘聲,系舟城下,與“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場景相似。

B.第三、四句表面上寫洞庭湖口空曠開闊的景象,也暗示了詩人剛從遐想中醒來的茫然之情。

C.最後四句轉向描寫人的活動,明月清輝,歸舟晚唱,詩人沉醉其中,但還未得盡興欣賞,就被疾去的輕舟帶走了。

D.本詩視聽交錯,悠遠的晚鐘,動人的漁歌,蒼茫的雲水,皎潔的月光,給讀者留下綿綿不盡的情思。

15.此詩中有對漁歌的描寫,《琵琶行》中有對樂聲的描寫,兩首詩對音樂的描寫有何相通之處?請簡要分析。(6分)

答案:

14.C

15.答案兩首詩都用了側面描寫的手法:都用月夜的美景來烘托樂聲,《琵琶行》寫琵琶女彈奏結束時“惟見江心秋月白”,以安靜的氛圍烘托音樂讓人沉醉,而此詩寫江月清輝也是烘托漁歌給人帶來美好的感受。都用聽眾的反應來側面表現樂聲的美妙。《琵琶行》以“江州司馬青衫濕”寫樂聲打動人心,此詩以“聽不盡”來寫歌聲所具有的吸引力。(每點3分,意思對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