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拋開別人的“眼光”,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字體大小:
2022年4月19日 -
:   
 

心理學上有個專有名詞,叫 “焦點效應”,說的是人們往往高估周圍人對自己的關注度。在假想的布滿虛幻目光的“舞台”上,給自己加戲,對別人的評價尤為在意,越期待越易焦慮,越焦慮越易失望,反而亂了分寸、迷失了自我。

日常生活裏

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體驗

■ 在一張與同事的合影中,你拿起照片第一時間找到自己,如果發現表情或姿態不理想就耿耿於懷,並默認這個形象會被所有同事看到且記住;

■ 早上起晚了,因為著急出門沒有化好妝,於是你感覺周圍的人好像都盯著你看,都敏銳察覺到了你妝容的“異常”,一整天你都拘謹不自在,甚至怯於以面示人;

■ 飯局上,為別人夾菜時不小心將菜掉在了桌子上,雖然大家談笑風生好似完全沒有發現,但你自己心裏直犯嘀咕,甚至事後很長一段時間想起來都覺得不舒服……

說起來有點矛盾:

我們似乎過於自信,認為自己是某種焦點,進而高估了周圍人對自己外表和行為的關注度。

amocity
amocity

  


我們又過於自卑,糾結於他人的反應,汲汲於他人的認可,不滿於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表現。

但事實往往是,你“費心琢磨”那麼多,別人卻沒有你想的那麼在乎你。

不要高估自己的重要性

按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的解釋, 每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有被人關注和尊重的需要,我們會假想自己處於“聚光燈下”,時時刻刻接受著他者的審視和評判。

在這種心理暗示下,人就會不經意地把自己的問題放大,進而招致許多煩惱與痛苦。

別人真的有那麼關注你嗎?

其實,從現實層面來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業”,僅是在生活的泥潭中摸爬滾打,已常感精疲力竭、無暇他顧。沒有人會像你自己那樣關注你自己,也沒有人始終處於所有人關注的中心。

那些自以為是可以長久霸占別人心頭的“重要度”,那些沉溺在自我感受中沒有抬頭認清生活的“孤芳自賞”,是不成熟且不適宜的。

當你想通這一點,你的顧慮和擔憂,才能得到釋懷。

不因“在意”,而“刻意”

我們總希望在一段關系裏固定點什麼。為了維持關系,變得小心翼翼,甚至刻意去表現某種不屬於自己的品質(比如,開朗、幽默、大度……),討得他人的喜歡和認可。

會因為一些小事而擔心對方是不是生氣,或者不喜歡;會因為太在意,不自覺地放大對方的眼神、臉色、語氣、舉止反應等,暗自糾結揣度。

此時,我們的內心已經是極度敏感了,既敏感別人傷害你,也敏感自己困擾別人。

你以為對別人好就可以換來長久,結果卻發現越是在乎,越不得重視;越想握緊,流失得越快。

畢竟,

不是每一場“觥籌交錯”,都能換來“肝膽相照”;

不是每一次“推心置腹”,都能收獲“知己至交”;

不是每一回“掏心掏肺”,都能贏得“深情厚意”。

與其失落、傷感、意難平,不若把真心留給自己,留給更值得的人和事。

不較真不執著,親疏隨緣

喜歡劉瑜在《送你一顆子彈》中說的一段話:

“那些與你毫無關系的人,就是毫無關系的。

從第一天開始,其實你就知道。就算笑得甜甜蜜蜜,就算你努力經營這段關系。而那些與你有關的,就是與你有關的,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們只見過三次,三年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們隔著十萬八千裏。

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裏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個噴嚏而已。”

真正好的關系是不需要你諂媚迎合的。

所有出現在自己生命裏的人, 來去隨緣,惜緣隨緣不攀緣,才是成年人應有的社交方式。

如梁實秋所說的:

amocity
amocity

  


“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來時,好好珍惜對方。

走了,也不要惋惜,因為有些人注定只能陪你到這了。

做好自己,勝過取悅他人

一個成熟獨立的人,首先應該是一個悅己者。

三毛曾說:

我們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價值,我們過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裏的參與,過分在意別人的評價。於是,孤獨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們惶惑不安。

道理很簡單: 與其總在別人的戲裏跑龍套,不如在自己的劇本裏做主角。

按照自己的節奏做事,不需要為了取悅別人,而改變自己的本真,更不需要在他人的評價裏,找尋自己的存在感。

一只站在樹枝上的鳥,從來不擔心樹枝會突然折斷,因為它相信的不是樹枝,而是它自己的翅膀。

一個人也要相信自己,尊重自己,不要用別人的價值體系來定義自己。當你渾身散發出自信的光彩,自然會吸引到同頻共振的朋友。

做好自己,那份骨子裏透出的淡定從容,會讓我們無畏無懼,風來不驚,雨來不懼,成長為一道獨自美麗的風景!

聶成華書畫作品展

聶成華書法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