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蘇軾這38句美食詩,閑來讀一讀,治愈又溫暖


字體大小:
2022年4月21日 -
:     
 

有人說,喜歡吃的人,能得到比旁人多一半的樂趣。

蘇軾一生坎坷,可他貶到哪,吃到哪,讓世人忽略了他的苦難,而愛上了他的達觀。

吃能治愈人,是生活中的小確幸。一件小小的吃食,蘇軾認真賦詩,讓人從他的文字中體會到吃的樂趣。

這38句蘇軾的美食詩詞,心煩的時候,讀一讀,希望能治愈你。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於潛僧綠筠軒》

amocity
amocity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烏菱白芡不論錢,亂系青菰裹綠盤。

忽憶嘗新會靈觀,滯留江海得加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首·其三》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詩酒趁年華。

——《望江南·超然台作》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搗麨軟饑腸。

問言豆葉幾時黃。

——《浣溪沙》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

人間有味是清歡。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手紅冰碗藕,藕碗冰紅手。

——《菩薩蠻·回文夏閨怨》

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

——《滿庭芳·歸去來兮》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惠州一絕》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初到黃州》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綠葉照林光。

竹籬茅舍出青黃。

香霧噀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怯初嘗。

吳姬三日手猶香。

——《浣溪沙·詠橘》

野飲花前百事無,腰間唯系一葫蘆。

已傾潘子錯注水,更覓君家為甚酥。

——《為甚酥詩》

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睡無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

——《寒具詩》

秋來霜露滿東園,蘆菔生兒芥有孫。

我與何曾同一飽,不知何苦食雞豚。

——《擷菜》

牛糞火中燒芋子,山人更吃懶殘殘。

—— 宋 · 蘇軾《除夕,訪子野食燒芋,戲作》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

——蘇軾《留別廉守》

豈如江頭千頃雪色蘆,茅簷出沒晨煙孤。

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軟如酥。

——《豆粥》

天下風流筍餅餤,人間濟楚蕈饅頭。

—— 宋 · 蘇軾《約吳遠遊與姜君弼吃蕈饅頭》

冰盤薦琥珀,何似糖霜美。

——《送金山鄉僧歸蜀開堂》

黑黍黃粱初熟候,朱柑綠橘半甜時。

人生此樂須天付,莫遣兒曹取次知。

——《與毛令方尉遊西菩寺》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

明日東家知祀灶,只雞鬥酒定膰吾。

——《縱筆三首·其三》

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

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

銀瓶瀉湯誇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

——《試院煎茶》

玉粉輕黃千歲藥,雪花浮動萬家春。

醉歸江路野梅新。

——《浣溪沙·羅襪空飛洛浦塵》

芹有宿根,一寸嗟獨在。

雪芽何時動,春鳩行可膾。

——《東坡八首·其三》

新舂便入甑,玉粒照筐筥。

我久食官倉,紅腐等泥土。

行當知此味,口腹吾已許。

——《東坡八首·其四》

遊蜂掠盡粉絲黃,落蕊猶收蜜露香。

——蘇軾《山茶》

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

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

amocity
amocity

  


——《山村五絕》

玉粉旋烹茶乳,金薤新搗橙香。

——《十拍子·暮秋》

雪浪淺,露珠圓。捧甌春筍寒。

——《阮郎歸》

一日小沸魚吐沫,二日眩轉清光活。

三日開甕香滿城,快瀉銀瓶不須撥。

百錢一鬥濃無聲,甘露微濁醍醐清。

君不見南園采花蜂似雨,天教釀酒醉先生。

——《蜜酒歌》

枇杷已熟粲金珠,桑落初嘗灩玉蛆。

暫借垂蓮十分盞,一澆空腹五車書。

青浮卵碗槐芽餅,紅點冰盤藿葉魚。

醉飽高眠真事業,此生有味在三餘。

——《二月十九日攜白酒鱸魚過詹使君食槐葉冷淘》

霜降紅梨熟,柔柯已不勝。

未嘗蠲夏渴,長見助春冰。

——《梨》

蟹眼翻波湯已作,龍頭拒火柄猶寒。

姜新鹽少茶初熟,水漬雲蒸蘚未乾。

——《次韻周穜惠石銚》

爛煮葵羹斟桂醑,風流可惜在蠻村。

——《新釀桂酒》

溪邊石蟹小如錢,喜見輪囷赤玉盤。

半殼含黃宜點酒,兩螯斫雪勸加餐。

——《丁公默送蝤蛑》

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

——《送範德孺》

我昔在田間,寒皰有珍烹。

常支折腳鼎,自煮花蔓菁。

中年失此味,想像如隔生。

誰知南嶽老,解作東坡羹。

中有蘆菔根,尚含曉露清。

勿語貴公子,從渠醉膻腥。

——《狄韶州煮蔓菁蘆菔羹》

脯青苔,炙青蒲,爛蒸鵝鴨乃瓠壺。

煮豆作乳脂為酥,高燒油燭斟蜜酒,

貧家百物初何有。

——《又一首答二猶子與王郎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