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張儀巧舌如簧,卻敗給武將司馬錯,從歷史視角分析秦國伐蜀的意義


字體大小:
2024年6月17日 -
:        
 

作者:小倪說史

公元前316年,這年也是秦惠文王九年,秦國鹹陽宮裏發生了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是秦國是出兵伐蜀還是攻韓。

秦國自孝公開始商鞅變法,國力迅速強大,經河西之戰等多次戰爭,將關中四塞(函穀關、武關、大散關、蕭關)掌握在自己手裏。秦國此時已經成為獨一無二的大國,擁有其餘六國無法比擬的戰略地位,只待時機,東出統一中原。

有時,好機會太多也讓人難以抉擇。秦國東面的韓國派兵攻打秦國,秦王出兵迎擊,還想順便入侵韓國教訓它一下。同時,秦國南面位於今重慶地區的巴國和今成都地區的蜀國發生戰爭,兩個國家同時派使者翻山越嶺來求助秦國,那時的巴國、蜀國屬於“文明之外的國家”。

秦國的兵力還不足以雙線出兵,到底選擇哪個,大臣們各執一詞。主張伐蜀的代表人物是大將司馬錯,主張攻韓的代表人物是客卿張儀。

戰國中後期,韓國和丟了河西的魏國是七國中面積最小,軍事實力也最弱,但是在地理上卻處於連接七國的戰略要地。

amocity
amocity

  


韓、魏為何是天下樞紐?

秦國東出中原的路主要有兩條:一條是函穀關大道,出函穀關後經過的土地大部分都屬於韓、魏;另一條是走黃河與中條山、太行山的狹長通道,道路中間的上党屬於韓國,兩邊的蒲阪等地屬於魏國。

從南北交通來看,燕趙通往楚國的大道也是從韓魏境內通過。韓、魏之地,溝通了南北和東西的交通,成為天下的樞紐之地,因此韓魏之地有“八面受敵,自古一戰場”的說法。

不難看出,韓、魏成為秦國東出中原的絆腳石。此時韓國來攻秦國,秦國剛好師出有名,張儀的計謀是這樣的:聯合魏國和楚國,秦、魏、楚三國分別從北面、中間、南面共同攻打韓國。

除此之外,張儀還有自己的小九九:秦國從攻打韓國的過程中,因為和周天子所在的成周(今洛陽)很近,順便出擊洛陽,占領周天子最後的領土,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效果。

按照張儀的計謀,秦國就擁有了天下樞紐的一半土地,將為接下來東出中原做好准備。

因此張儀認為,與韓國天下樞紐的地理位置相比,蜀地實在是蠻荒之地,並且從秦國去巴蜀的路非常難走,對秦國意義不大。唐朝的李白在《蜀道難》中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更何況還是一千年之前的秦國時期。

司馬錯認為提早暴露目標,秦國百害無一利。

韓國的地理位置重要,六國心裏都清楚。秦國在攻打韓國時圖謀周王之地,六國會立即察覺秦國統一天下的野心,韓國將會向趙國、齊國求救,此時的魏國、楚國也會忌憚秦國獨大。

秦國將面對六國的進攻,然而此時秦國土地不夠多、兵不夠強、國不夠富,還沒有實力滅掉六國。

司馬錯建議通過伐蜀,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amocity
amocity

  


蜀國雖然是偏僻未開化的蠻人國度,但是蜀國已經是及其富裕的國家,秦國可以利用蜀地的財富,支持秦國的東出統一中原大業。更重要的是,蜀國是蠻人中最強大的一個,現在恰好處於內亂時期,平時難以攻取的蜀地,現在碰上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秦惠文王聽完司馬錯的話,深感認同,當即決定出兵伐蜀。

惠王曰:“善!寡人聽子。”卒起兵伐蜀。——《戰國策·秦策》

秦惠文王任命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率軍出兵蜀國,由於巴蜀正在交戰,秦軍在當年十月就攻下了蜀國,把蜀王降為蜀侯。隨後,秦軍一舉攻下巴國,在此設立蜀郡、巴郡。

伐蜀成功為中國成就了一個秦帝國。伐蜀成功後,秦國的領土擴大了一倍,並且源源不斷地輸送兵源。秦昭襄王時李冰父子在蜀修建都江堰,蜀國成為真正的“天府之國”,也是秦國的大糧倉。在長平之戰中,秦國的後勤儲備優勢足以說明蜀地對秦帝國的重要作用。

伐蜀成功為中國開啟了一個關中時代。司馬錯力主伐蜀,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將四川的戰略地位提出來,從此之後,人們認識到將關中、四川聯合起來,就能有統一中原的資本。在楚漢相爭中,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就是走著秦國的老路成功的。

伐蜀成功為中國帶來了一條路線。秦國攻占巴蜀後,通過地理勘察,發現了沿長江和漢江順流而下,利用地理優勢壓迫楚國,最終滅掉楚國。這是首次發現卻被後世多次運用的軍事路線,諸葛亮就是這一軍事路線的實踐者。

有趣、有料、漲知識,歡迎關注、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