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字體大小:
2025年1月05日 -
:
原創
作者:諸史
根據史書記載,商契是帝嚳與簡狄之子,姓子名契,別稱“閼伯”,因帝堯將他封在商地,主管觀測大火星的火正,後又封契為掌管百姓教化的司徒,因此其部族就以地名為號稱為“商”,於是“商契”成為商人始祖。因此,商契是商人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
先秦國語記載:虞夏商周四朝代表性人物為“虞幕能聽協風(春風),以成樂物生者也。夏禹能單平水土,以品處庶類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於百姓者也。周棄(即周後稷)能播殖百穀蔬,以衣食民人者也。其後皆為王公侯伯。”
問題在於:虞幕、大禹、周棄的功勞,都與農業生產有關,但唯獨商契是“和合五教”,也就是和合五種教育,或五種倫理道德(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屬於精神層面的功勞,那麼為何古人說商契能“和合五教”?
商契為何稱為商契?
在漢語中,“契”主要有兩個含義,即刀刻與契約,其中契約衍生出符合、投合等意思。而甲骨文卜辭的情況,恰好符合“契”之含義。
首先,在甲骨或其他動物骨塊上刻字,恰好需要用刀刻寫。甲骨文研究表明,上面不少屬於先寫後刻。
其次,一條完整的甲骨文卜辭,包含前辭(敘辭、述辭,介紹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某人占卜)、命辭(貞辭,問占卜何事)、占辭、驗辭四個部分,刻契時間不一。
簡而言之,就是問題、占辭(還要根據占卜結果提供祭祀貢品,以希望神靈解決問題)、驗證結果,問辭、占辭可能在同一天完成,但驗辭往往則要一段時間看結果才能刻寫。因此,甲骨文卜辭猶如與鬼神簽訂的契約,需要長久保留故而在龜甲骨塊上刀刻。
值得一提的是,完整卜辭包含何人、何地、何時、何事、怎麼做、結果如何等幾個部分,就相當於一篇完整文章,因此卜辭可能是中國文章的起源之一。中國以西的一些文明,早在上古時期不僅有成熟文字,還有大段大段的完整文章,仿佛天生就會,著實令人驚訝。
以此來看,商契難道被認為骨塊契刻文書開創者,故而被稱為“契”?其實並非如此,因為甲骨文中的“契”,其字形反而揭開了一個更大的史前秘密。
甲骨文中的“契”,由“豐”與“刀”構成,其中“豐”中間的一豎,代指一根木頭,其上三橫畫表示刀在木頭上刻下的劃痕。因此,“契”的本意是在木頭上刻畫,而非在骨頭陶器上刻畫!
所謂“獨體為文,合體為字”,象形、指事基本都為獨體,會意形聲都為合體,“契”由兩個部分組成,應為會意字,但裏面依然帶有一些象形痕跡。但考古表明在堯舜禹之前,中國已有骨刻文或陶刻文,如果以此造“契”,那麼應該要表現出骨或陶的信息。反過來說,既然表現的是在木頭上刻畫,那麼說明“契”字始造於在木頭上刻畫的時代。
據此,所謂“契”之名,是不是因為發明或推動在木頭上刻字,又因他是商族人,故而被稱為“商契”?
難怪契能合和五教
根據史書記載,商契是堯之火正,禹之治水助手,因此商契是堯舜禹時代之人。
在堯舜禹時代,中原地區至少已有相對成熟的文字,最典型的是陶寺遺址朱書,文字結構非常工整,下圖是其中的“文”字,甲骨文中有此字形,另說明當時已有類似毛筆的軟筆。如果當時僅在造字之初,那麼“文”不可能有如此線條與結構的,這個話題與本文關系不大,暫且不談。
文字是應社會需求而造,史前古人往往不會造出現實不需要的東西。既然文字是社會需要的,那麼這裏就出現一個問題:堯舜禹時代的文字載體是什麼?
以目前考古實物來看,當時主要是陶文(在陶器上用軟筆書寫)、骨文(比如始於4600年前的骨刻文)。但研究發現還有一種沒能保存下來的載體,這就是木塊或竹塊制作成的簡牘。
甲骨文中的“典”是手捧簡牘文書的象形,“聿”是手執筆的象形,“冊”是簡牘成冊的象形等,說明商朝已有簡牘文書。同時,2010年殷墟大司空村出土了一件牛骨刻辭,其中行與行之間竟然劃有十幾道豎線,就與竹簡排版極像,其他甲骨文雖無豎橫,但也是簡牘文書的寫作習慣。學者黃德寬就指出:“甲骨文直行縱向的書寫特點,是長期在竹簡上書寫而形成的特征,在甲骨文中的體現。”
其實,甲骨文猶如是與鬼神的一種特殊契約,但商朝是一個大帝國,日常還有不少政務公文,必然需要性價比更高的文字載體,因此使用簡牘非常正常。
1951年,在鄭州市區老城區東南部,考古二裏崗遺址,其中出土一件牛肋骨刻辭,上面也是甲骨文的書寫方式。由於二裏崗遺址是商代前期文化遺址,這就說明夏代已有簡牘文書,由此二裏崗商人才會形成這種書寫習慣。
已故學者李學勤考證認為:中國使用簡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帝晚期,即堯舜禹時代。
既然如此,在簡牘上刻寫,肯定有發明人或起到重要作用的推動人,那麼會是誰呢?從社會分工角度來說,最可能的應是巫師,因為巫師負責精神層面的事務,包括祭祀、書寫一些東西與神靈溝通等等,即巫師最可能開始在竹木塊上刻字,目的是為了與神靈溝通。
而史書記載商契能教化百姓的“和合五教”,說明他應該是巫師,只不過後人描述他的職業時,使用了後世“司徒”的概念。將後世概念套用在古代人物身上的現象,在西方歷史書上更嚴重,所以閱讀西方史書會感覺他們古代時就很“現代化”。
因此,在堯舜禹這個社會大變革時代,巫師商契對溝通神靈的方式,可能做了一些改革,其中之一是在竹木塊上刻寫文字,於是被人稱為“商契”。
最後,關於商契,還有兩點值得一談:
首先,南開大學朱彥民教授考證認為,“商契”可能就是“倉頡”。原因之一是音近,比如《爾雅·釋鳥》中“倉庚,商庚”,即“倉”與“商”可以通假;而“契”與“頡”古音分屬見、溪,同為牙音,發音部位相同,又同屬於屑韻,因此可以通轉。
其次,商朝重鬼神、重祭祀,與夏朝、周朝都不太相同,究其源頭,或與商契職業有關。大禹、後稷都猶如農業生產實乾家,對鬼神重視不如商人強烈,而商契是巫師集團出身,自然更重視祭祀鬼神,周人崇夏不崇商或也與此相關。
參考資料:甲骨文集、史記、國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