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字體大小:
2025年2月05日 -
:
原創
作者:歷史初心
《論語》有言:"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在我國古代的封建思想和佛教思想的影響下,人們認為在人死後,是可以輪回的,因此對於人死後的遺體,都十分的尊重。在古代,分割遺體是一種對死人極其不尊重的行為,比如五馬分屍,雖然人在拉扯的過程中就死了,但是這種酷刑除了讓人感受到極致的痛苦以外,這種分屍行為也是對他的一種侮辱和詛咒。
直到現在,人們基於現代文明和科學世界觀下,才開始流行火葬。古時候的人們除了對屍體保存完好的執念以外,還認為給死人進行一些陪葬,才會讓這個死去的人在未來繼續享有財富,因此這種陪葬也是對這個人身份的認可。
在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一個很久以前的墓穴被人們發現,在通過對這個墓穴的研究和探尋中,考古學的專家們發現了這座墓穴裏有無數的金銀財寶,更令人驚訝的是,在這個墓穴中的主人,和其他墓穴不一樣的就是,這個墓穴的主人是睡在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珠寶上面。這種令人膛目結舌的墓葬讓現場的專家十分驚奇,那麼這個神奇的墓穴主人到底是誰,又有著怎樣的身份?這些謎團讓專家們忍不住進一步的探索研究。
這個墓穴的發現其實是由於在這個墓穴的上方,本來是一個工廠想要對自己的廠區進行擴建,在挖地基的時候,一不小心,竟然挖出了這個墓穴的一角。發現自己的廠區地下竟然有一座墓穴的工人們立馬將這件事情上報給了當地。
而當地的文物局聽到消息,也是行動非常迅速,立馬派出了專家對這個在施工時發現的墓穴進行了進一步的挖掘探索和清理周圍多餘塵土的工作。在清理的過程中,專家發現,這座墓穴的保存竟然十分完好。
因為從三國時期起,就有很多盜墓賊的興起。當時東漢末年的曹操,為了興兵買馬,擴大軍事實力,而國家又因為年年戰亂和自然災害,生產的財富非常少,曹操就想到了盜墓,來為軍隊訓練提供經濟來源。後來,就有了盜墓賊的傳承和興起,他們為了財富,經常會盜取一些王公貴族的墓穴,而很多墓穴正是因為這些盜墓賊的行為而遭到了破壞,我國的考古文物的專家們,也因此少了很多研究的機會和喪失很多寶貴的文物財富。
而這個墓穴,經過專家的探索發現,沒有一絲一毫的盜墓現象,保存的十分完整,這可把專家們興奮壞了,這意味著這些考古學的專家們將會有一個完整的墓穴研究,裏面的文物也會非常完整。這對了解過去的歷史文化大有助益。
隨後,專家們對這座古墓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究,發現,這座古墓的源頭竟然追溯到了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而且看這個墓穴的規格,想必這個墓穴的主人的身份地位也不低。
在我國古代的墓穴建造中,都有嚴格的規定,因為當時的社會階層有明確的上下等級之分,因此人死後的墓穴中,也有嚴格的規定,不能逾矩。
而根據我國文學和考古學家們對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的了解,在當時的墓葬中,最能體現這個墓穴主人的身份的象征的東西一般就會和這個墓穴主人本人挨在一起。因此,考古學的專家們,先是對這座墓穴的外部棺槨進行了研究和清理。
在春秋戰國時期,一個人身份地位越高,他死後的棺槨也就會越多,陪葬品也會越多,隨著專家們一層一層的打開棺木,裏面存放的金銀珠寶也就越多,這些東西如果是讓那些盜墓賊搶先一步,將是一大損失。
專家在看到這些奇珍異寶以後,也更是對這個墓穴主人的身份產生了濃濃的好奇,到底是如何的一個人,才配得上這麼多的財寶來陪葬。
終於開棺工作進行到了最後一個,所有的專家都屏住了呼吸,直到光線慢慢照進墓中,大家終於看清了墓中的景象,現場看到這墓穴中景象的人無一沒有發出驚歎的。在這神秘的最後一棺中,裏面的財寶是外面棺木的數倍,本以為外面的珍寶就已經十分多,沒想到這最後一棺中的財寶直接多到數不勝數。而其中,更令人驚訝的就是,這個主人的遺骸就躺在這些珠寶上面。
在眾多考古專家中,他們一生中也開過很多古人的棺木,可這個棺木是最令他們驚訝的,而其中陪葬品和主人遺體的擺放方式,也是這些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家們第一次見到。
根據墓中陪葬品的研究發現,這個墓穴主人名叫趙鞅,是春秋晉國的大夫。雖然這個趙鞅只是晉國的大夫,遠遠不及其他那些春秋戰國霸主那麼厲害和有名,但是根據史書,這個叫趙鞅的大夫對晉國政治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這個趙鞅本人十分愛財,所以才在他的墓穴中,有這麼多財寶的陪葬品,而他自己更是直接睡在了這些財寶上,可想而知,這個人是多麼的愛財。而他的後人在對趙鞅下葬的時候,也是十分尊重和了解趙鞅的喜好和心願,將他直接放在了由珠寶搭起的"床"上。
根據這些陪葬的規格和這些陪葬品來看,在當時這個趙鞅的身份地位確實很高,不然也不會有這麼多令人咂舌的陪葬品。
結語
在很多墓穴中,通過考古發現,都能揭開過往的一些神奇的故事,那些故事沒有被記錄在書頁上,只能通過這些考古發現。而有些盜墓賊只為了個人的眼前利益,而不顧國家文物的傳承和歷史文化研究,將這些寶貴的古墓和陪葬品破壞掉。中國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文明的國家,我們應該對自己的文明加以尊重,主動保護自己的歷史文化。
參考文獻
《周記》
《史記》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