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字體大小:
2025年5月22日 -
:
原創
作者:花西亦花心
人死後究竟會發生什麼,是人類自古以來就無法解答的謎團。無論是“什麼都沒有”還是“轉世”說法,都無人能證實。古人對於死後的處理非常重視,哪怕是貧困家庭,也會盡量“厚葬”死者。
所謂的“厚葬”,指的是讓逝者伴隨一些珍貴的物品一起下葬,尤其是對於古代的王公貴族而言,除了黃金、珠寶等價值連城的寶物,甚至還需要人殉葬。我們無法想象這種奢華葬禮的極致程度。
然而,令人震驚的是,1993年,在河北張家口一座古墓中,考古學家竟然發現了擺放整齊的豐盛宴席,仿佛是為等人來享用一樣。
古墓深藏地下,隨著歲月流逝,曾經富麗堂皇的王宮或許早已變成了荒蕪的廢墟,偶爾會被人意外發現,這也讓它更添神秘感。1993年,一位在河北張家口宣化區生活的農民,在田地裏勞作時,無意中挖到一個深不見底的大坑。
當農民看到這個坑時,發現它深邃且似乎連接著某種暗道,心生畏懼,於是沒有繼續挖掘。他趕緊回到村裏,找來幾個膽大的村民一起探查。幾位村民結伴走到坑的深處,發現這裏居然四通八達。大家不敢貿然行動,於是報了當地的文物保護局。
專家趕到後,經過多日細致的勘察,確認這裏是一座遼代的古墓。考古專家們從墓門處開始,一點一點地清理,經過數天的努力,墓門終於顯現出來。由於墓葬年代久遠,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專家們小心翼翼地觀察墓門上的鐵鎖,發現鐵鎖上的鏽跡深深印刻著歲月的痕跡。鑰匙就放在旁邊,但無論如何也打不開鐵鎖。
就在所有人束手無策時,奇跡發生了,那把鏽跡斑斑的鐵鎖竟然神奇地松開了。眾人小心推開門,眼前的景象令他們震驚不已——一桌完好無損的宴席擺放在墓室內。桌上的瓷盤、玉碗、酒壺等一應俱全,碗筷整齊地圍繞在桌子四周,仿佛在等待有人來享用。菜肴種類豐富,部分菜品已經發黴變質,但水果依然保留著新鮮的色澤。一個白瓷果盤內,葡萄的模樣引起了考古學家的注意。雖然水分已流失,但這些葡萄卻保留了古代的樣貌,讓人驚歎於千年的保存。
更令人驚訝的是,考古學家在桌邊發現了一個完好無損的釉罐,裏面充滿了液體,經檢測,竟然是葡萄酒。此前,關於中國古代葡萄酒的記載僅限於文獻,但這次的實物證據讓人對河北葡萄酒的歷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距今已有千年之久的遼代,葡萄酒的風味究竟如何,成為了考古學家新的疑問。除了葡萄酒外,另一個瓷盤內放滿了板栗,數量恰好是35顆,表面完好無損,毫無蟲咬痕跡。如此奇特的發現,引發了對古墓主人的猜測。
從宴席的規模來看,古墓的主人定是富貴顯赫之人。墓壁上還刻有兩句詩:“墓有重開之日,人無再少之顏。”這句詩表達了詩人對歲月流逝、無法回頭的深深感慨。
通過出土的文物,專家推測古墓的主人是張文藻,他出生於遼代的一個顯赫家族。然而,經過進一步的研究,專家發現墓壁上的詩句並非出自張文藻之手,而是來自山西的古墓。這一發現增加了墓葬背後故事的複雜性。
即便鐵鎖鏽跡斑斑,桌上豐盛的宴席卻依舊保存完好。考古學家研究後認為,這座古墓的濕氣較重,這種環境幫助保鮮了宴席上的菜肴。除了宴席外,考古學家還在墓中發現了一個木箱,表面刻有梵文和類似漢字的文字。木箱打開後,裏面放著兩個草偶,一個男性草偶約90厘米,一個女性草偶約80厘米。草偶由稻草捆紮,身上裝飾著華麗的衣服和飾品。這些草偶究竟有何寓意,引發了考古學家的深入研究。雖然草偶的頭部已有些腐爛,但仍能辨認出面部特征,男偶的臉龐堅毅,女偶則戴著蓮花花冠,金色的簪釵裝飾其頭發,腳上穿著小鞋。
這些草偶的出現讓人不禁聯想到遼代的“真容木偶”喪葬習俗。這些木偶通常用來模仿死者的形象,內部通常裝有死者的骨灰。由此,木箱內的骨骸很可能就是張文藻與其夫人的遺骨。
從宴席的精致菜肴到木箱中的草偶,再到墓壁的梵文,可以推測張文藻是佛教信徒,且采用了火葬的葬禮儀式。他出生於名門望族,家境殷實,但墓中幾乎沒有陪葬品,這讓人感到疑惑。為何他沒有遵循古人“厚葬”的傳統,墓中也沒有出土更多珍貴物品呢?
對於這座古墓的安排,考古學家只能做出一些推測。或許這並非張文藻本人的要求,而是後人為他奉獻的“獻祭”。通過宴席的布置,或許能窺探出張文藻浪漫的一面。
關於墓葬中缺少陪葬品的謎團,依然沒有明確的答案。但無論如何,這座古墓所展現的豐富場景,尤其是一桌千年的宴席,都讓人感到震撼。這些考古發現,至今仍然是研究遼代文化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