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健康
字體大小:
2025年7月13日 -
:
原創
作者:鐵劍幫幫主
現在的醫生一般會給患者檢查,抓藥,提出醫療方案,但不會安撫患者的情緒。隨著醫院的增多,醫生的職業也受到挑戰,很多醫生不得不安撫患者的情緒,而不能只是冷冰冰地開處方。可以說,患者的情緒受醫生影響很大。有時候醫生一句話就能讓患者很開心,有時候醫生一句話就有可能嚇死患者。雖然很多醫生並不是專業的精神病醫生,但醫生有著安撫患者情緒的責任。
很多醫生不認可患者的情緒,只是冷冰冰地開處方,尤其是一些一線城市的大醫院,患者人滿為患,而醫生給患者看病的時間並不長。往往患者排隊幾個月,真見到醫生的時候,醫生看病只有幾分鐘,讓患者很難接受,但患者只能自己平複情緒,不能和醫生鬧,以免成為醫鬧。一般的醫生會認為,醫生的職責就是告訴患者病情和治療方式,其他的不用管。尤其是一些西醫,只是給病人提出治療方案,讓病人檢查身體,通過檢查結果來開藥。大醫院的醫生要憑借醫學儀器說話,憑借儀器檢查結果才能提出治療方案,如果沒有儀器檢查,醫生是不會開藥的,也不會提供其他的治療方案。這樣看來似乎比較穩妥,可以擺脫各種醫患糾紛,但醫生往往忽略了病人的情緒,很難達成有效的溝通。患者求助醫生的時候,往往對醫生懷有崇敬的心理,把自己身體的治療權交給了醫生。這種現象本身就比較可笑,因為患者不懂醫學技術,也不懂自己患的病,不懂自己身體的運行機制,朦朦朧朧,模模糊糊,只能去找醫生治療。似乎醫生比患者更懂患者,而患者自己反而不懂自己。當患者帶有崇敬的心理見到醫生的時候,醫生說話往往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很容易決定患者的心態。
一般人認為,醫生的建議可以幫助患者做出更妥當的決定,但很多時候這些建議也會讓患者去做自己原本不願做的事。比如醫生向實驗志願者建議打某種疫苗,不過他同時告知這是一種新疫苗,拿不准注射之後有什麼具體的後果。結果令人震驚。絕大多數受試者還是聽從了醫生的建議,選擇注射疫苗。此外,醫生建議的方式也會影響患者的決定。如果醫生的建議比較溫和,患者的選擇空間還相對大一些;如果建議的態度十分堅決,患者基本都會選擇聽從醫生。在醫患互動中,很多醫生都有獨斷專行的作風,本質上是父權的體現。因為絕大多數患者都堅定不移地相信醫生,要遵從醫生的建議來治療,不然疾病就會變得很嚴重。越是大醫院的醫生,越容易有獨斷專行的作風,不善於和病人溝通,而是幾分鐘看一個病人,已經完全流程化,具備可操作化。因為醫院的分科更細致,醫生的專業也更細致,只看和自己專業相關的疾病,就很容易形成一定的看病流程,形成一些治療方案,針對不同的病人,提供給他們不同的治療方案。越是這樣,醫生就越容易熟練操作,越容易擺脫責任,當然也越容易忽略病人的情緒。
在遠古時期,巫醫不分,巫師承擔著醫生的角色。巫師會給病人驅鬼,還會給病人吃一些不知名的草藥,而病人對巫師的崇敬心理無以複加,必須心誠,心誠則靈。倘若病人懷疑巫師,就不能找巫師治療,以免心不誠,造成不良的後果。巫師善於調節病人的情緒,通過請神降神的方式,讓病人相信神靈在治療他的疾病,也給病人一定的心理安慰。巫師還會通過一些草藥給病人治療,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至於治好還是治不好,就看病人的身體承受能力了,也看心理暗示的作用有多大了。巫醫分開之後,醫生專注於治療實病,而巫師專注於治療虛病。不管是醫生還是巫師,都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也都會和病人聊天,詢問疾病的來源,詢問病人的吃喝、日常起居等狀況,其實就是一定的心理安慰,有著心理咨詢的作用。病人對醫生懷著崇敬的心情,言聽計從,而醫生給病人聊天,就有著安撫病人情緒的作用。在溝通過程中,病人的情緒得到宣泄,病就好了一半,再加上醫生用一些藥,病人的病就會好得很快,其實有心理暗示的作用,只不過醫生和病人都沒有察覺到,也沒有明確表現出來。
農村的一些小診所會有很多病人光顧,花錢不多,治療效果不錯。小診所的醫生都是本鄉本土的,會和村民溝通,在溝通過程中讓村民宣泄了情緒,同時用藥比較厲害,甚至有的醫生用了抗生素類藥物,讓病人的病迅速好起來。但抗生素類藥物容易產生副作用,用了一次之後,再得病的時候就得用第二次,不然用別的藥物效果不太好,這是農村小診所病人增多的原因。二三線城市的大醫院有一定的規矩,醫生會詳細詢問病人的起居情況,甚至要詢問病人的父母和子女問有沒有遺傳類疾病等等,本身就是一種溝通,也是一種調查,是全方位的了解,有著安撫病人情緒的作用。當然也有一些醫生看病時間很短,和病人之間缺乏溝通,以至於病人和醫生之間存在著嚴重的誤會,存在信息差。當病人看不好病的時候,就會埋怨醫生,甚至會變成醫鬧。有人得了非常重的病,去看名醫,名醫說,你這病不重,病人就會立刻感覺好了一半,精神變得很好。倘若名醫不會安慰他,只是實話實說,說回去准備後事吧,這個人可能當場就被嚇死了。
醫生不僅要治病人身體上的病,而且要善於安撫病人的情緒,治療病人心理方面的疾病。病人得病之後,身體難受,會影響情緒,甚至精神受到刺激。醫生在看病的時候應該關注病人精神上的問題,而不只是提供醫療方案,說話冷冰冰,也不能我行我素,獨斷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