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旅遊
字體大小:
2020年9月01日 -
:
旅遊達人,優質創作者
澳門半島
中部,是澳門8個堂區之中最小的一個。被
花地瑪堂區
、
大堂區
和
聖安多尼堂區
所包圍,分別以美副將大馬路、海邊馬路(劏狗環)和東望洋斜巷、賈伯樂提督街為界,包括荷蘭園、塔石和東望洋山等。望德堂區有很多古舊的葡式建築仍然被保留下來,最具代表性的是
婆仔屋
。
該區是
澳門半島
面積最小(1996年只有0.64平方公里)的一個區,而且約有三分之一面積是山丘。人口雖然不到澳門半島的一成,但是人口密度也很高(1996年總人口3.23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0469人)。此區南部主要為商住區,中部為居住區,北部和東部是較高級的住宅區,矗立著一些高層大廈。該區工業場所很少,1992年僅占全澳工業場所的3%。
東望洋山
又稱松山,海拔91米,位於澳門半島的東部,是澳門半島的最高山崗,也是澳門的地理坐標。東望洋山古稱琴山,以其橫臥似瑤琴得名。原為一座光禿禿的山崗,泥石裸露。清代同治年間,澳門時興植樹,山上遍種青松,數年後滿山皆是松林,從此山被稱為萬松嶺,簡稱松山,並成了澳門的一個風景名勝。松山山腰有一條環山公路,路邊建有數個風雨亭,林蔭夾道,海風陣陣,松濤滾滾,鳥語花香,令人心曠神怡。
山上有一座建於1865年的東望洋燈塔,又叫松山燈塔,塔高13米,是遠東歷史上的第一座燈塔,也是澳門的標志。100多年來該燈塔為航海人導航,向澳門四周25海裏範圍循環照射。每逢台風到來之前,燈塔的旁邊會懸掛起一個台風訊號,為漁民和航海人帶來安全。松山與燈塔構成了澳門八景之一的“燈塔松濤”。燈塔旁有一小教堂,名為聖母雪地殿教堂,是葡萄牙人於1622年建成的。松山燈塔與兩座建於17世紀20年代的松山炮台和松山教堂,構成了松山三古跡。
站在東望洋山上,整個澳門盡收眼底。南望,兩個離島聳立在海上,兩座澳氹大橋似彩練當空;西看,廣東珠海市的景色盡收眼底,灣鎮、濠江水道恰似一衣帶水;北望,可以看見與珠海拱北陸地相連的關閘,這裏現在已是樓房成片;東看,可以看到港澳碼頭和它的直升機場。
澳門歷史城區
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澳門半島,以
澳門舊城
為中心,串聯起逾20個歷史建築。歷史城區的範圍東起
東望洋山
,西至
新馬路
靠內港碼頭,南起
媽閣山
,北至
白鴿巢公園
。該城區建築群中的各建築建成時間從明至民國,時間跨度達400多年。
澳門歷史城區在第29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的2005年7月15日會議上,獲得21個成員國全體一致通過,中國“澳門歷史城區”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為中國第31處世界遺產。
澳門歷史城區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古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東西方風格共存建築群,當中包括中國最古老的教堂遺址和修道院、最古老的基督教墳場、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築群、第一座西式劇院、第一座現代化燈塔和第一所西式大學等。作為歐洲國家在東亞建立的第一個領地,城區見證了澳門四百多年來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歷史。正因為中西文化共融的緣故,城區當中的大部分建築都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城區內的建築大部分到今仍完好地保存或保持著原有的功能。
世界遺產委員會對澳門歷史城區的評價是“見證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以至遠東地區的發展,也見證了向西方傳播中國民間宗教的歷史淵源。」、「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築遺產,是東西方建築藝術的綜合體現”。由此可見,澳門歷史城區是中國境內接觸近代西方器物與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同時是近代西方建築傳入中國的第一站。
澳門饒宗頤學藝館
位於澳門望德堂區荷蘭園大馬路九十五號C-D座,建於1921年的澳門饒宗頤學藝館,是一座充滿特色的建築物,並於一九八四年被列為歷史保護文物。它的設計主要為西式的建築風格,但於內庭院的屋頂上同時有中式的瓦頂作陪襯,這座大樓可謂中西建築文化交匯的見證。
饒宗頤學藝館的主場館內設有展覽廳、圖書館和講堂。此外,大樓附設的內外庭院可供公眾參觀遊覽。主場館的地面一樓為專題展覽廳,展出各類小型臨時展覽,而二樓展覽廳常年展出“中流自在心─饒宗頤教授捐贈書畫展”。展廳內首先看到的便是饒宗頤的水墨作品《萬古不磨意 中流自在心》,這也是饒宗頤最喜愛的句子,他希望以此勉勵後人堅守意志,推崇獨立高遠的精神。此外,展廳內還有多幅饒宗頤的水墨作品,如長達四米的《書裴將軍詩》和《松柏長春》等。
本期小編就帶大家到這裏,有什麼問題可以關注並留言告訴小編哦。
今年疫情還未完全過去,出行還是記得帶好口罩,少聚集人多的地方,市內遊也是不錯的。
以上圖文多為網點整合資料,若與現實不符,還請告知更改,後面將會視頻vlog詳解。
對於愛旅遊的朋友們,旅遊攻略就找小編,小編帶你上高速,跟著小編不迷路,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