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職場

創業和打工是一對矛盾體?其實也可以完美結合


字體大小:
2020年9月03日 -
:   
 

心理咨詢師,優質創作者

一、在企業內部也可參與創業項目

我朋友小張,是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做HR的。

不久前他告訴我,他們公司推出了“孵化器計劃”。所謂“孵化器計劃”,就是指企業內部開放一些具有發展或投資潛力的項目,讓員工擔任負責人甚至是某個子公司的法人去運作。

比如和小張同一批入職的一名業務員工,才28歲的年級,自己投入了一定的資金,在公司領導的支持下牽頭成立了一家全新的公司,專攻某個電商領域。

後來那個團隊擴張到100多號人,利潤也打造了數千萬,做得非常成功!可以說是公司與那位創業的員工實現了雙贏的目標。

這樣的案例並不是第一個,如今很多互聯網或者科技型的公司都大膽嘗試這種內部創業的機制。

其好處也非常明顯:

第一、滿足了員工創業的理想,而且還不必失去很好的人才。

這對於過去創業即必須離職的理念,是顛覆性的影響。

第二、可以幫助企業獲得創新的源動力,避免員工長時間打工的狀態失去了活力。

二、可以把副業也當成一種“創業”

這個年頭,“副業剛需”已經成了成年人的一種自覺。

而副業對一些人來說,也可以成為是一種“創業”模式。

比如幾年前我就從事了自媒體副業,擁有自己的賬號和平台,某種程度上也算是自己做自己的老板。

因為在網絡平台上,只要遵守遊戲規則,就可以有許多創造性的事情,比如寫出行雲流水的文章,制作出很有特點的視頻等。

從這個角度理解,那也可以算是一種創業模式。

事實上,我身邊也有認識的朋友,就是在做自媒體創業,他們會注冊一家公司,專門運營某些網絡平台,實現產品內容的變現。

所以對老劉來說,我認為他完全可以一邊在職打工一邊兼職創業(副業),比如老劉的家鄉盛產桃子,那麼就可以考慮做一個線上銷售桃子的微商,只要打通物流和產品線,並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時間,甚至做大了還可以雇傭專職的客服來打理。

三、只是打工,也可以培養“創業”思維

從我周圍認識的朋友來看,許多人其實缺少的不是出去創業,而是缺少創業的思維。

首先,他們把自己定義為一個付出了勞動,然後得到勞動報酬的打工者。假如自己的工作只是和商品買賣這樣的性質,確實很難有持久的激情。

其次,他們可能會在思想上就偏差地覺得打工者不如創業者。但我們若去做一些統計,近年來創業成功的概率也許還不到10%,多數人創業都是頂著生存壓力、冒著失敗的風險去“all in”,沒有破釜沉舟的心態,怎麼可能創業成功呢?

於是這些打工者一方面羨慕創業成功者賺大錢,另一方面又選擇性忽略了更多創業艱難掙紮或者已經失敗的例子。

基於上述兩點,我認為對多數普通人而言,打工就是自己最好的出路,如果沒有資源、沒有能力、也沒有足夠的自信,想要創業成功真的太難了!

那麼既然打工就是最好的出路,為何我們不能把創業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呢?

只要在事業上勇敢創新、不斷進取,在平凡的崗位上我們依然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業。

寫在最後

關於做人、做事、說話,如果你有很多疑惑,現實的困境,又苦於無高人指導,不妨看看這套書《為人三會》、《修心三不》、《口才三絕》。

董卿是這麼評價這三套書的:29歲之前,逼自己讀完這3本書,沒有你進不了的圈子。

這三套書,原價加起來要近百元,現在29元的價格就能拿到了,花一頓飯的錢,去解決當下的困境,那麼只能改變一點點,都還是非常值得的。


#職場達人說#